《寻找年味》主题节选(名家小品4篇)

1,“寻找当年的味道”

转眼间就到了年底,沉寂了一整个冬天的村庄都热闹起来。每年这个时候,总有人抱怨“现在年味好像越来越淡了”。

年味是什么?

是灯笼对联衬托的幸运,还是烟花爆竹释放的幸福?是干净的水溅到街上泥土的清新,还是鞭炮燃放后的烟味?是香醇的酒的氛围,还是烛光烟火的风景。是和平的家庭团聚,还是相互祝福的问候。是老人脸上的慈祥,还是孩子眼里的幸福?好像两者都有,不是全部。?

年轻的时候,一进腊月就觉得像过了一年。孩子,孩子,不要贪心。是腊八之后的一年。

真的,腊八之后,年味就带着金黄的腊八粥的香气和青涩的腊八蒜的颜色。每年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听村里的老人讲一些失传的习俗,比如小年祭灶,除夕射星,来年饮酒,初一祭祖,正月打莲花落,庙会逛,元宵节看大戏,逛花灯。说到给老人祭祀,脸上写满了肃穆和虔诚,说到去看歌剧,满是深深的回味。老人们津津有味地沉浸在记忆中五彩缤纷的风俗中,同时也在无尽地惋惜着年味的冲淡。可谁知道,在老人们眼里,年味淡的年纪,恰恰是我认为年味十足的童年。

二十三、灶神上天,二十四、扫屋,二十五、磨豆腐脑,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做面,二十九、抹香油,三十夜点灯笼,大年初一磕头。

这是最难忘的一首童谣,每年腊月都会唱,手指一拉,期待新年的到来。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妈妈最忙的季节,打扫屋子,拆包洗被褥,给弟弟们准备新衣服新鞋子。虽然所有的土布都是妈妈亲手织的,但是经过上浆熨烫平整舒适,再加上妈妈精心裁剪缝制,所以可以穿在身上,让孩子们羡慕不已。母亲不仅要为全家准备新衣服,还要摆好整个第一个月的食物。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每年都会蒸很多年糕和包子。一大盆面团,经过母亲巧手的揉搓和雕琢,变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和各种形状的枣花。那时候虽然物质匮乏,但是年味被我妈点的满满的。?

正月初一,新年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浓浓的年味无处不在,大红灯笼下,喜气洋洋的春联上,鲜艳的窗花背后,吉祥的年画里。

那浓浓的年味!像酒,像蜜,伴着鞭炮声,沁人心脾。到处是歌声和舞蹈,到处是笑声。仿佛一夜之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我想,每一代人对年味的诠释都不一样。改变的是年的习俗,不变的是人们对年的感情。是几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几代人对历史文明的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淀。

没有,我小孙女蹦蹦跳跳过来问我离春节还有几天。她温柔的脸上充满了期待和渴望。

2.“给孩子讲年味”

看到孩子带回来的寒假作业,有一个作业就是找年味。不得不说,这个作业真的很好,探索了当年的文化,传承了千年的文化。随着时间的变迁,一年的味道会变,有些会不变。

儿子,寻找当年的味道,你是怎么找到的?你对中年的印象是什么?她说了很多。听到她说出心里的年味,思绪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小时候,还是小时候的好年景。在那个时候,过年意味着放鞭炮,穿新衣服,花钱,吃美食。我弟弟从很远的地方坐了几次公交车回家,我们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过年后走亲访友,互相问候。那时候虽然物质匮乏,交通不便,但有着纯正的年味,真的很享受,满满的幸福感。不像现在:儿孙绕膝,却各自低头玩手机,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

儿子,你想知道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是什么样子吗?有些事情是看不到的,有些事情是不按照以前的仪式去做的。妈妈可以唱一首歌谣,听听以前过年是怎么过的:不要贪吃,过了腊八就过年了。喝几天腊八粥,就二十三里了。二十三个蜜瓜棍,二十四个扫房子,二十五个做豆腐。二十六个厨子煮肉,二十七个杀年鸡,二十八把生面,二十九个炖肉,三十一个晚上,一次元旦拜访。

儿子,妈妈小时候玩过很多游戏。过年的时候,很多小朋友聚在一起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机器人精灵等等,属于妈妈小时候的集体游戏。妈妈给你唱了《机器的灵魂》。现在,妈妈会告诉你游戏的规则:朋友们平均分成两队,每队的人要紧紧握住左右队友的手,然后对对面的队伍喊:机铃切菜刀,让对面队伍的小朋友选一个朋友,被选中的人把手洗走。如果洗不掉,那这个人就回不去了。你觉得好笑吗?

孩子,明年就是腊八了。妈妈会告诉你今年是哪一年。大年三十和大年三十的故事,为什么贴春联,放鞭炮,是这样的:从前?。儿子,你知道妈妈小时候是怎么做香许愿的吗?来吧,像妈妈一样。这和迷信没有关系。是2008年的仪式,是对祖先文化的传承。你应该严肃点。

儿子,你现在可以问问你的爷爷奶奶,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年”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么过年的。

3.年味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中华民族和谐美好民俗的传承。一进腊八,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浓。此时,白雪覆盖了田野和群山,红高粱酒和玉米酒在雪地里酿造了一个冬天,渐渐散发出醇香。鲜艳的啤酒花充满了丰收的喜悦,洋溢着谷亮芬芳的诱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的人们抛开疲劳和艰辛,邀请亲朋好友开始筹划新一年的杀猪,举起酒碗,端着热气腾腾的杀猪菜,喝了个痛快。

杀年猪那天,孩子们还没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主妇就已经用柴火煮好了一锅米饭。红色的火焰在灶膛里向上飘动,锅里的水逐渐由冷变暖,然后白色的蒸汽在锅盖周围袅袅升起,就像农民的日子,在不断的升温中逐渐沸腾起来。

家长叫醒在懒人床上装睡或者已经醒来的孩子。哥哥帮弟弟穿衣服和梳头。妈妈拉着瞌睡的臭小子。还没等他伸完懒腰,她就用热毛巾在他脸上擦了两把,然后拍拍他的屁股催他去叫邻居家的张大爷或者王大爷来帮爸爸抓猪。

杀猪的时候每个人分工不同,但是都做的有条不紊。男人负责抓猪,杀猪,脱毛,开膛,灌肠,切肉。哪个是卖的,哪个是给长辈亲戚的,哪个是杀猪那天要吃的。女人负责切酸菜,切葱花和姜末,拍蒜泥酱。家里大一点的孩子按照父母的安排请亲戚朋友吃猪肉。年纪较小的孩子无事可做,所以他们聚集在一个地方,在Zanga Laha砸冰、扔铁块、滑雪橇或跳橡皮筋和踢毽子。

邀请吃杀猪菜的大多是平时相处的朋友邻居。还有少数孤寡老人没有孩子照顾或者家境贫寒杀不起小猪。平时也有误会或者摩擦,通过喝酒吃肉重新安排关系。在酒碗被举起触碰的一瞬间,所有的芥蒂和疙瘩都融化了。北方人的话不用多说,都在酒里,粗鲁大方的性格也在酒里。大家都抬起脖子,一饮而尽。酒碗干干净净,没有藏奸,也没有出轨。所有的委屈和悲伤都在那一刻放下了!

杀了猪,卖了些猪肉,买回些年货,练起了过年的锣鼓。人们找出去年的高跷,仔细修剪,然后把松动的钉子敲牢,看看绑腿是否还结实,绑在腿上是否舒服。看看头饰彩车和旱船有没有损坏,拿起丝扇翻几个花在手里,看看还能不能占便宜。一切准备就绪,男女老少三三两两走上街头,伴随着锣鼓唢呐的节奏,秧歌在三进两退中扭成一团。

秧歌舞到腊月二十三,开始祭拜灶神,迎接新年。传说灶神是能通达天地的仙女。他会向皇帝报告这一年来这一家人所做的一切善恶,皇帝会根据灶神的报告给这一家人加持。传说只是传说,却是人们心中期待的一种美好。人们愿意相信美好,无论前方是什么,他们始终相信美好。

祭祀结束后,灶神开始蒸豆沙包,这是家里主妇最忙最累的活。粘豆包有米粉和玉米粉两种。和面的时候,里面少拌点白面粉,不会太粘手。妈妈把豆馅捣碎放在糖精里,孩子们帮忙把豆馅做成鹅蛋那么大的豆馅丸子,放在盘子里。几个孩子在一起嬉笑打闹,既能享受搓泥球的乐趣,又能趁机把甜豆馅塞进嘴里。即使他们的妈妈发现他们在打他们的手,被打的孩子也很开心。母亲用卷好的面团包裹豆馅,然后在下面放一片经过夏季发酵的子叶、椴树叶或玉米皮。叶子稍微沾点豆油,防止豆袋粘蒸笼。另外蒸一些馒头、花卷、馒头,然后放在外面冷冻,把冷冻好的面食收起来放在大桶里冷藏。

腊月二十七,干果炒。技术好的媳妇会把头发变成各种吉祥花、富贵花、玫瑰、五瓣花等等。每一片花瓣都充满了喜悦和吉祥,象征着五福临门。就在油锅里炒干果,顺便炒点虾片、肉丸、锅包肉等好吃的,香气直冲鼻孔。

在腊月的最后一天,家家户户都贴春联。女孩带来鲜花,男孩放炮,鞭炮,2008年的盛宴开始了。祭祖,吃团圆饭,包饺子,守岁,彻夜灯火通明,团圆的喜悦会飘到世界上每一个有中国人的地方。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风味。

4.《童年的味道》

今年的明珠市特别冷。两场雪灾侵袭城市之后,“春节”离我们很近了。窗上的冰花和树梢上飘落的雪花,让过年的味道看起来比往年浓了一点。即便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味儿”这个词渐渐淡了,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春节。

记得小时候,父母从腊月初二就开始计划过年了。第一,能吃出妈妈味道的腊八粥,一想起来就会勾起无数贪吃的虫子。然后是香肠和培根。小时候几乎每个家庭每年都会腌制。当阳光明媚的时候,他们把它们挂在阳台上,散发出一股浓浓的年味。腊月二十六,一家人开始“蒸馒头”。我爸妈是很讲究的人,每年蒸馒头的时候都有很多规矩给我们:不要说不吉利的话,不要数馒头之类的。妈妈说:“再算上馒头,就越来越少了。”那时候很迷茫。现在想来,也是成年人对生活的一种期待。毕竟小时候家里生活不是很富裕。

馒头蒸好后,家里会有炸丸子和地瓜干。说起地瓜干,是小时候过年最抢手的。家里的红薯片都是舅舅种的,过年的时候我背着一麻袋送回家。每当妈妈炒“地瓜干”的香味飘上来的时候,邻居都会来我家尝尝,妈妈也会给他们一点。那些带着油烟味道的笑声,是我记忆中留下的温暖。

准备过年吃的,快大年三十了。这个时候爸爸会带着我们姐妹去买春联和鞭炮。我买春联的时候,爸爸总是让我帮我选。我父亲说我能很好地读古诗。那时候我会洋洋自得,像个大人一样,用父亲的心思选几副吉祥对联。

转眼间就是除夕了。我们家一般都是晚上过年,说是晚上,其实是下午四点多才开始放鞭炮吃晚饭。小时候的生活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全是肉,所以吃年夜饭是孩子满足渴望的一件乐事。那时候,一块肉嚼起来味道鲜美。

大年初一早上,睡梦中被鞭炮声惊醒。爸爸总是一大早起来打枪,然后早早把我们姐妹叫起来。爸爸说勤劳的人早起致富,大年初一一起早起,一年四季都能早起。给我们姐妹每人一块云饼,寓意一年四季生活更美好。童年的味道从此植入我的心里。人到中年,过年一切从简,但这个云饼一直被我留着。大年初一,我早早把家人叫起来,递给他们一个云饼,笑着说:“我们家一年到头都好起来了!”

雪后的阳光照在冰花上,越发精致。小时候的年味挂在成串的冰花上,闪烁着记忆中的温暖,荡漾着浓浓的亲情?

扩展数据:

民俗学家提醒我们,“年味”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丰富。“年味”的轻,其实是心灵的淡漠。有人说,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精髓就是两个字:爱和欢乐。没有爱,节日就会缺少温暖和人情味;没有音乐,节日会变得索然无味。这种“爱与欢乐”与物质的丰富和准备有关,但更与心灵的亲近和体验有关。“年味”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我们如何感受幸福的问题。

事实上,千百年来,“年”的方法一直在变化,春节的外在形式一直在创新。但是,无论人们如何过年,只有让心灵去追求,去深入到喜庆、祥和、和谐、向上的氛围和文化中,这一年才能充满精神和味道。?

参考资料:

年味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