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恐损害脑!营养师:健康吃鱼谨记五原则
作者\全民健康基金会赖圣如(台大医院营养部营养师)
台湾人爱吃海味美食,但根据卫福部食药署、农委会渔业署的监测发现,深海大型鱼类体内有较高浓度的重金属物质「甲基汞」,会伤害到胎儿脑部及神经发展,为此卫福部食药署2017年首度订定「鱼类摄食指南」,针对鲔鱼、旗鱼、油鱼、鲨鱼等属于海洋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鱼类,提出建议摄取量,避免对幼儿神经发育造成危害。
推荐阅读: 吃生鱼片恐染「海兽胃线虫」?看看食药署怎么说
4种鱼少吃以小鱼取代大鱼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0年举行了「鱼类摄取风险与收益专家讨论会」,评估特定族群的摄取风险,随后就鱼类摄取相关健康益处及健康风险提出了一些结论,并建议会员国应采取一系列步骤评估及管理鱼类摄取风险和利益,以保护民众健康。
因此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依「食品卫生安全与营养咨议会」公布摄食指南,孕妇及育龄妇女,每周至少均衡摄取7到9份(1份为35克,即成人3指并拢的大小及厚度)鱼类,1到3岁儿童每周至少摄取2份(70公克)鱼类,4到6岁儿童每周吃3份各种鱼类。
但应避免鲨鱼、旗鱼、鲔鱼及油鱼等。如要摄取,孕妇及育龄妇女每周不宜超过1~2份(35克~70克);6岁以下儿童每月不宜超过1份(35克)。
建议若要吃鱼,可以选择小型的鱼种,如鲭鱼、四破鱼、秋刀鱼、肉鲫鱼、鲈鱼等,重金属残留量相对较低。此外,通常鱼内脏组织所累积之重金属也较瘦肉组织高,建议去除内脏再摄取。
鱼类具有优质脂肪酸
「鱼及海鲜」是少数综合各种重要营养素的食物,且存在较少危害、并具有预防疾病的价值。它是能量来源,提供优质蛋白质、脂肪酸(且是优质的脂肪酸比例)、维生素(D、A、E、B1、B2、B3、B6、B12;脂溶性维生素,大多积累在肝脏中)、矿物质(钙、镁、磷、氟、碘、铁、锌、铜、锰)等丰富营养素。例如鲔鱼、箭鱼、竹荚鱼含有丰富的硒;贝类、蛤蜊、沙丁鱼则含丰富的锌;软体动物、甲壳类是铜及铁的主要贡献者。
不同于畜肉类的饱和脂肪,鱼类重要的营养价值在于它特有的n-3长链不饱和脂肪酸(n-3-PUFA),也就是常听到的omega-3(即ω-3长链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包括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EPA及DHA在健康促进以及疾病预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鱼及海鲜有较易消化及高生物利用价值的蛋白质。在必需胺基酸的组成上,鱼肉几乎可以媲美奶、蛋、肉类的胺基酸营养。其他游离氨基酸,包括:组氨酸histidine、牛磺酸taurine,部份胜肽,如:丝氨酸anserine、肌肽carnosine,以及其他非蛋白质化合物,如:游离核苷酸nucleotides和肌酐酸creatine等营养也有相对高的含量。
鱼类含有重要的omega-3
n-3-PUFA(omega-3)是细胞膜关键化合物,DHA会影响神经发育尤其是2岁以前幼儿的脑部、视网膜发育、认知功能等;所以孕妇摄取足量的n-3-PUFA,有助宝宝在幼儿期的神经、视力、脑力发展。
n-3-PUFA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尤其中风及急性心肌梗塞)也有帮助,可改善血中三酸甘油酯浓度,降低血管粥状硬化风险。鱼类富含的牛磺酸、胆碱、硒、维生素B12(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D、锌等营养素,在预防冠状动脉心脏病相关研究上也处于重要角色。
虽然仅有少数的研究显示鱼油可预防大肠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癌症;然而在接受化疗的癌症病人,辅助鱼油治疗,临床上显示可降低癌症所引起的发炎反应及化疗副作用、减缓体蛋白质流失。
对于部份自体免疫疾病,例如克隆氏症、溃疡性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代谢症候群、或是肾脏疾病、败血症、急性胰腺炎等病人,其n-3-PUFA的血液浓度较低,n-3-PUFA的抗发炎活性调控治疗上扮演有着辅助的角色;此外n-3PUFA有助于婴儿及儿童的神经发育、视力、运动发展、心理表现和成长。
鱼类亦有肥瘦之别
脂肪是鱼类的重要营养素。根据鱼类的脂肪含量,可分为瘦鱼(脂肪<2.5%),如:蝌蚪、石斑;中等脂肪鱼(脂肪2.5~6%),如:鲈鱼、海鲈;高脂肪鱼(脂肪>6~25%),如:鲱鱼、沙丁、鲭鱼、鲔鱼、鲑鱼等。
而鱼类中n-3-PUFA的含量又根据种类、年龄、性别、年份、季节等有所不同,一般在瘦鱼,约占体重的0.2%;高脂肪鱼约占3%;甲壳类动物、贝类、头足类则占0.9~2.2%。胆固醇的部分,每100克鱼肉平均含35毫克胆固醇,大部分甲壳类(如:虾)则含较高胆固醇,每一百克含100~15毫克;头足类如乌贼、章鱼,更高,每一百克约200毫克。而最高的是鱼卵、鱼子酱,每一百克约500毫克。但由于海鲜及鱼类所含的「饱和脂肪」较少,即使高胆固醇的贝类,对于人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C,俗称坏的胆固醇)的贡献并不如家畜及家畜的内脏。
生物链顶端的大鱼重金属最严重
新鲜的掠食性鱼类,即生物链顶端的大鱼,有最显著的重金属浓度。与食草动物相比,食肉鱼类中的汞含量更高。底层鱼类的汞含量也较高,特别是底栖物种的含量高于其在中上层鱼类的含量。与从污染程度较低地区采集的鱼相比,大量城市工业和航运活动等人为介入较高的地区所采集的鱼,汞浓度显著较高。
依据药物食品检验局调查研究年报记载,台湾地区市售海洋鱼类,100件鱼肉中之重金属总平均值均低于1.0 μg/g以下,唯4件鱼肉检体中的汞含量等于或高于1.0 μg/g,该4件检体系为旗(剑)鱼和鲨鱼类的大型鱼类。
虽然鱼类摄取对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成年人有利,有趣的是研究发现,重金属甲基汞的存在,将会抵消n-3-PUFA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保护效力。
总之,绝大多数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明,鱼类摄入的好处超过潜在风险;只要不特别偏食大型掠夺性鱼类,无须担忧会摄取过多的重金属。尽管海鲜产品摄取量必须有所控制,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加强改善,但鱼类摄取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仍不可抹灭。
健康吃鱼原则
●孕妇及育龄妇女每周至少均衡摄取7到9份(245~315公克)的各种鱼类。 ●1到3岁儿童每周至少摄取2份(70公克)各种鱼类;4到6岁儿童每周至少吃3份(105公克)各种鱼类。 ●鲨鱼、旗鱼、鲔鱼及油鱼甲基汞含量较高,育龄妇女及孕妇,每周不宜超过35到70公克;6岁以下儿童「每月」不宜超过35公克。 ●选择小型的鱼种,如鲭鱼、四破鱼、秋刀鱼、肉鲫鱼、鲈鱼等,重金属残留量相对较低。 ●去除鱼内脏再摄取。 (份量估计:一份鱼肉等于35克,即成人3指并拢的大小及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