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菜到底有多甜?

桂花糖红烧肉

01

第二个调味瓶

/孜然、辣椒、胡椒、七味/

大多数家庭的厨房里都有两瓶调味粉。

第一个调味瓶是盐,无论种族,地域,阶级,每个人都少不了盐。

第二个调味瓶很有意思,根据地域、产品、口味甚至历史沿革的不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西北人用孜然,无论是牛羊肉蘸烧烤,还是和饼一起吃,孜然浓郁香甜。

陕西人虽然能吃辣,但和四川湖南人不一样,辣椒并不常见。只有辣椒面与辣椒、熟芝麻、胡椒、八角和肉桂一起在厨房里承担必要的职责。可以用来炒菜做饭,浇一勺热油还是有名的油刺鼻。

山东师傅曾经把海香肠晒干磨成粉。据说举世闻名的鲁菜,曾经就靠这种调料征服了清朝皇帝的胃。可惜后来味精的兴起,失去了肠粉的地位。

广东人用的磨鱼粉,和肠粉的功效一样。他们称比目鱼为“磨碎的鱼”,将比目鱼干燥后磨成粉末,是添加到粥、汤甚至烹饪中的重要配料。家里没饭吃的时候,一勺土鱼粉,一碗葱花水,就是开胃的浓汤。

白胡椒在福建闽南和广东潮汕最受欢迎。煮老火汤,炒蚝油,生粥,白胡椒都是必选项。

台湾省人家里总会备一瓶香脆红葱。所谓红洋葱,就是一种香味浓郁的小洋葱,用猪油炒成脆片。这是卤肉饭、肉干面,甚至台湾省人包饺子、煎蛋、拌凉菜的最爱。

比如日本人用的七味,印度人用的咖喱粉,法国人用的黑胡椒...这些东西流传到各地后,厨师偶尔会尝试一下。但在局部,它们都以第二个调味瓶的形象出现,这是印在每个人味蕾深处的灵魂印记。

02

为什么江浙人喜欢吃甜的?

/地理决定论和人妖的人格理论/

在江南,大多数家庭的第二个调味瓶是糖。

你没有看错。狭义的江南地区,即以苏州、无锡、常州、杭嘉湖、上海为核心的地区,无论普通家庭还是高档餐厅,白糖绝对是除了盐之外使用频率最高的调味品。

有北方网友吐槽:“我去上海点了一份‘麻辣牛肉面’。我吃了一口,碱面混着糖浆的味道就来了,甜得令人发指。”

这大概就是江浙甜蜜的生动写照。从地理决定论的角度来看,在北西伯利亚的阴影下,中国的气候整体上比同纬度地区更冷,所以糖一直是来自最南端的稀有物质。长期以来,只有皇室和富商才能大量购买。

在中国最富裕的平原,富商和官员为了“烧钱”而彰显身份,积攒越来越多的糖,培养“嘴甜”的江南人。

哪里加了糖去炒一个青菜,哪里有意想不到的甜?

03

浓油红酱江南

/酱油不加糖等于亲女生/

浓油红酱是上海菜的标签。蔡澜评论说它“又咸又油”。其实他漏了两个字“咸、油、甜”。

江南做菜用的酱油只是酱油,不像粤菜那样分“酱油”和“生抽”。糖是做出红烧肉、红烧排骨、红烧肥肠、红烧鲳鱼那种又红又亮的颜色和晶莹剔透的挂汁的必经之路。

拥有34家米其林餐厅的上海,在美食方面有自己的名人气质。同时,植根于这座城市的浓浓油红酱,一点也不违和。没有糖和酱油,上海人似乎失去了快乐的动力。

其实不仅仅是上海,整个江南地区的家庭主妇都会左手拿着酱油瓶,右手拿着糖罐。把酱油倒进锅里后,不要再放点糖了,就像谈女朋友牵手不接吻一样——不够有趣。

湖州的红焖羊肉大概是国内唯一的吃法了。八百年前,宋钊的南渡不仅带来了开封的饮食习俗,也带来了蒙古的绵阳。八百年来,吃江南水草,孕育了“湖羊”,既有南方羊肉的浓郁,又有北方羊肉的鲜美,最适合红烧。加入大量的糖和酱油,用木炉煨。湖州人特别觉得不够甜,然后在里面加甘蔗尖。

这种甜腻的红焖羊肉,去骨和面,是冬天来江南最不能错过的美食。

昆山的红烧蹄子也有一股甜甜的风。据说沈万三用这个东西招待朱元璋。由于指挥不会用刀,他就拔了一块蹄骨,把酥肉切开后呈上。当然故事是杜撰的,但“Wansanhoof”还是保留了用酱油和糖炖至酥脆的做法。杭州的东坡肉,无锡的酱排骨,本质上也是这么做的。

外地人在扬州吃狮子头,多是清炖。但是扬州本地人吃很多炖狮子头。所谓红烧,绝不是简单的红烧。从一开始,剁肉的过程就和炖肉不同:狮子头要拌入菱角或嫩藕,增加咀嚼感;丸子成型后,要炸至表皮紧绷;最后取大量糖和酱油煨制;上菜后,将稀稀落落的红汤浇在狮子头上,香甜可口。

04

眉清目秀的江南

/蒸鱼,做饭,做包子/

汪曾祺这样描述南方的咸菜:“扬州咸菜是南方风味的代表,商标是三和、四美。”北方咸菜咸,南方咸菜甜。"

其实甜只是表面的,加糖的咸菜更能代表江浙人对“鲜”的追求。

这种味觉体验与粤菜所追求的“鲜、甜”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福建、广西人大多采用老火挂汤,快速翻炒,或干发酵,从工艺上激发食物本身的风味。

而江浙人在烹饪时往往会加入恰到好处的糖,让海鲜、水果、蔬菜的鲜味更加清新淡雅。

鲥鱼在长江淡水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现在已经禁养的长江刀鱼。最正宗的吃法当然是蒸了。苏南最流行的蒸法是把鱼肚塞满葱姜片,在鱼身上放几片火腿,加糖加酒蒸,差不多咸了,清淡为佳。上菜时,把酒糟放一边,吃肉。最漂亮的是鱼鳞下的胶状脂肪,吸收了糖和酒糟的甜味。又甜又好吃,比甜品好吃多了。

杭州西湖醋鱼脱胎于河南的鲤鱼烤面,但也继承了江浙的鲜甜特点。鱼不是油炸的,而是用开水煮的,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新鲜的口感;糖醋汁里的糖和醋的量也急剧下降,不甜更能突出鱼的鲜味。梁实秋对此有非常好的描述:“汁不太多,不太浓,清而淡,微透明。”

肉馅的大馄饨、小笼包、月饼里也要放糖,这是江浙边界外少有的景象。无论是无锡王、上海南翔、嘉兴五芳斋还是杭州知味观,都是一脉相承的甜。吃不惯的总觉得是暗煮,从小熟悉味道的觉得不甜,所以缺乏美味。

05

多层甜蛋糕面团

/双馅水饺,芝麻水饺,丁盛糕,猪油年糕/

相比之下,江浙饼的甜度更能让人接受。

北方著名的稻香村,其实就诞生在苏州。虽然接受了天子脚下口味的改良,但本质上和江浙甜是一脉相承的。像苏州评弹曲儿,油糯多层次甜,是江南饼团的最大特色。

从婚礼到早餐甜点,饼团一直在江南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与川味、粤味或多或少改良过的炒菜、面食不同,糕团一直保留着童年的、原汁原味的江南风味。

黄天元蛋糕集团店是苏州人的“信仰”。每年重阳节,早上九点就开始排起了长队,各种双酿团、桂花年糕、重阳节糕都是大包小包的。目睹过当天盛况的人说,掏空黄天元并不过分。双面发酵面团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所谓双发酵面团,就是将豆沙和黑芝麻两种馅料“酿造”到糕点面皮中。豆沙和芝麻不能混着吃,需要分层,既能体现面点师的功力,也考验食客的嘴巴能否体会到复杂却有层次的口感。

宁波汤圆是外人最熟知的。碎芝麻用猪油和糖包在糯米粉里,不需要别的。烧开水后,表皮滑溜溜,里面油油甜甜的。作为一个老派的坛子鸭狗,当然好,但如果只是走进宁波的一家路边小店,就能吃到更纯正的风味。

杭州丁盛糕是一种用红曲米给米粉上色,然后用一种别致的方式蒸熟的面饼。像饺子一样,皮薄,里面是红豆或者枣泥馅,香甜可口。所谓的“胜利”是伴随着岳飞和韩世忠胜利的故事,与恨秦桧而生的“炸柏”相对立。在湖州、苏州等地,也有类似的用红曲染色的饼,只是名字变成了“丁盛饼”或“丁盛饼”,都含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还有一种缩小版的丁盛蛋糕:在用红酵母染色的面团中加入糖渍橘皮后,切成小粒,蒸熟,称为橘红色蛋糕。当然也是甜的,但是橘子皮的酸味会让甜而不腻。撒上干桂花,放在口袋里做零食。这是很多江浙孩子的童年记忆。

还有江浙孩子过年吃的猪油糖年糕,不是猪煎的,也不是浇猪油的。在做蛋糕的过程中加入了猪油和糖。蒸软后的淀粉、游离糖、油的复合味道,除了在江南湿冷的冬天提供足够的热量,还是几乎所有江南人都欲罢不能的童年味道。

张爱玲曾这样描述樟脑的香味:“香而稳,似记清了快乐,甜而惆怅,似忘了忧愁。”

只有一句甜言蜜语,却能在背后读出深刻的情感和复杂的味道。这种微妙的分寸,恐怕只有这个出身于上海别墅的小姑娘才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