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盂寺历史

一、南禅寺的历史

日本临济宗南禅寺派本山。位于京都市左京区南禅寺町。山号瑞龙山。正应四年(1291),龟山上皇改其离宫为寺,称南禅寺,迎请无关普门为开山。其后,诸堂、子院逐渐兴建完成。应安二年(1369),与延历寺屡有纷争,山门遭受破坏。至德三年(1386),足利义满制定京都、镰仓五山十刹之位次,列此寺为天下第一、五山之上。其后,堂舍多次遭受焚毁,幸获历代朝廷与幕府的保护,而得以复兴。历代住持多为硕德,如一山一宁、梦窗疏石、虎关师炼、竺仙梵仙等。境内有南禅院、天授庵、归云庵、金地院、听松院等别院。寺宝有龟山天皇宸翰《禅林御起愿文案》一卷、绢本着色大明国师像、绢本着色释迦十六善神像等。

二、南昌护国寺历史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

原为元丞相官邸。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

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为了在此为圣祖祝寿,曾对寺庙大加修缮。

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三间,单檐歇山,简瓦顶,石门额书“大隆善护国寺”;第二层殿为金刚殿;第三层殿为天王殿;第四层殿为延寿殿;第五层殿为崇寿殿;第六层殿为千佛殿;第七层殿是护法殿;第八层殿为功德殿;第九层楼菩萨面阔三间。

垂花门处有横道相隔形成前后两部分。今仅存金刚殿和西北角的廊房(此次部分被焚毁)以及垂花门后一层殿,其余皆无存。

三、无锡惠山寺石经幢的历史文化

惠山寺石经幢 惠山寺经幢,在无锡惠山寺古华山门内两侧,南侧为 唐陀罗尼经幢,北侧为宋大白伞盖神咒幢,两幢中间相距 10米。

1956年10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 单位。 唐陀罗尼经幢,建于唐乾符三年(876)。

高6。26米, 底部直径1。

48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幢基 为三组八角形束腰式基座,底部为束腰形须弥山;中间一 组底座上满刻海水纹,八角形束腰上浮雕狮子四个,姿态 各异,上乘覆莲瓣托座;上面一组八角形束腰上面刻壶门 式龛八个,内雕佛像,结跏趺坐,其上为仰莲瓣,仰莲之上为八角形座,每面 刻栏杆,转角处为莲瓣首望柱。 幢身立于栏杆石座之上,作八棱形石柱,遍刻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系白鹿山人李端符书。

幢身上部为八角形宝盖装饰,角隅 处均饰狮首,口衔连珠状璎络带。宝盖上置扁圆状石,四面刻宝相花图案。

其 上承托仰莲瓣,莲瓣上发现有八个方形柱洞,估计原有石雕勾栏,现已全部散 失。 仰莲上为束腰柱形,上刻壶门式龛八个,内雕佛像,结跏趺坐,其上为八 角形宝盖,角隅处雕有力士头像,分别浅雕有牛、羊、鹿角和獠牙。

宝盖上置 扁圆形石,上刻瑞花图案。幢顶为八角攒尖顶,檐角上翘,上置扁圆形石,未 见纹饰,最上为宝珠。

宋大白伞盖神咒幢,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由无锡县万寿乡静安里刘 元规等建。 高6。

22米,底座直径1。40米。

其形制和大小与唐陀罗尼经幢基本相 同,幢身刻咒而不刻经,文字上下两端刻三角形和折线纹组成的边饰。 唐宋石经幢历经千年变迁,幢基最下部三层已湮埋于今地表下,地面部分 也已残蚀倾斜。

1998年11月,由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 研究所负责全面修复,将两幢埋于地下的三层升高至今地 面上,并采取扶正、补缺及防风化措施,重新恢复惠山寺 经幢原貌。 惠山寺经幢是江南地区现存较为完整的佛教石刻艺术 遗物。

幢身高大,形体华丽,雕刻精美,显示出晚唐时代 的雕刻艺术风格。为研究我国古代佛教艺术和无锡地方历 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四、微山古木兰寺的历史谁知道

在微山南麓,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寺庙——古木兰寺,寺院依山而建,大雄宝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一派金壁辉煌,殿内彩塑有花木兰像及十大天王法像、关公檀木雕像等中西合璧的雕塑。

正子午线上的园拱形寺门上方,石刻有“古木兰寺”牌匾,院门朱漆铜钉,正对微山湖。据说,建造这座寺院的工匠本是唐朝初年重修镇江金山寺的高手,金山寺再修时,敕命鄂国公尉迟敬德监工、督修,属于正宗的皇家工程。

工匠们把寺庙修复完毕,却剩下了一部分物料无法处置,这在当时是要治罪的。匠人们苦思冥想,终于趁隙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间携物料登船,沿大运河北上,辗转漂流到郗山,发现这个与古留城毗邻的山村水秀林郁,草木皆有旺气,于是便与乡间名士,闾里望族***同携手建造了这座名不见经传却能与金山寺媲美的古木兰寺。

五、羊头山的历史遗址

羊头山的寺院、石窟等建筑成组成群地散存于山上。山脚下为中清化寺,亦名莲花池、六名寺。山腰为上清化寺,现不存,遗址可见唐代基址及石佛像三尊,其建筑规模宏大。其年代为南北朝至唐。羊头山石窟开凿于北魏至唐。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其石窟是就着山腰至山顶散布的巨大石块雕凿而成,***计有40余

洞窟。砂岩大小不等,洞窟大小不一,形状多为长方,一般为一石一窟,个别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其中第六窟最大。石窟内龛面整齐,四面满雕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洞外有许多小龛,有佛、菩萨、天王、力士、供养人等,形制各异,雕工精细。此外,山腰至山顶还有千佛造像碑、石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