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4临床表现5偏瘫的分类5.1皮质及皮质下偏瘫5.2内部囊性偏瘫5.3脑干偏瘫(又称交叉性偏瘫)5.3.1中脑偏瘫5.3 .2脑桥偏瘫5.3.3延髓偏瘫5.3.4脊髓偏瘫的治疗6.1辨证6.1实证6.1. 2艾灸治疗6.1.1.2 . 1.2 . 2 . 2 . 6.1.2虚证6.1.2.1症状6.65438.3088888888888症状治疗6.2.1言语障碍6.2 . 2.2尿失禁6.2.3

2概述偏瘫俗称半身不遂,是指同侧上下肢肌肉麻痹,有时伴有同侧下肢肌肉和舌肌麻痹。

脑中风后遗症(偏瘫)是指急性脑血管病经治疗脱离危险,但留下肢体功能障碍的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但上下肢不能协调运动,口齿不清,吞咽困难,关节僵硬,偏瘫,口眼?歪歪斜斜,口流口水,手脚麻木等。

多数中风患者会留下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偏瘫、关节僵硬、挛缩、言语不清、智力低下或痴呆,易发生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只有少数人能基本康复。中风后遗症影响人的行动和语言,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痛苦,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病因病理从大脑皮质运动区经内囊和脑干之间的神经通路至脊髓前角细胞的任何病理改变均可引起偏瘫,发病隐匿,呈缓慢进行性偏瘫。病因多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脓肿、颅内血肿、脑寄生虫等。如以脊髓为特征的进行性偏瘫的病因有脊髓肿瘤、脊柱结核、脊柱增生性病变、肥厚性硬脑膜炎症等。偏瘫起病突然,发展迅速,多由脑血管疾病引起。

偏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有四种临床表现:

①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意识突然障碍,伴有偏瘫,头、眼常偏斜。

②弛缓性偏瘫: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并伴有明显肌张力减退,可不出现胃肠运动、膀胱肌等不随意肌麻痹。

③痉挛性偏瘫:一般来源于弛缓性偏瘫,表现为肌张力明显增高。上肢伸肌和下肢屈肌明显麻痹,肌张力明显增加,于是上肢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屈曲,被动伸直手有僵硬的反抗感。

④轻度偏瘫:在极轻微偏瘫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偏瘫的发作间隔期,麻痹较轻,如不仔细检查容易漏诊。

5偏瘫的分类5.1皮质和皮质下偏瘫在皮质偏瘫中,上肢瘫痪明显,尤其是远端。如果有皮层现象,就有癫痫发作。顶叶病变时,出现皮质感觉障碍,表现为正常的表面感觉,如触觉、温痛,但有明显的躯体感觉、位置感觉和两点辨别觉。远端感觉障碍明显。右侧皮质偏瘫常伴有失语、失用、失认症等症状(右益),双侧皮质下偏瘫伴有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大脑皮质偏瘫一般无肌萎缩,后期可有废用性肌萎缩;但顶叶肿瘤引起的偏瘫可出现明显的肌肉萎缩。皮质或皮质下偏瘫有反射亢进,但其他锥体束体征不明显。皮质和皮质下偏瘫是由大脑中动脉疾病引起的,其次是外伤、肿瘤、闭塞性血管病、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

5.2囊内偏瘫锥体束损伤于内囊,表现为病变对侧包括下面肌、舌肌在内的上下肢瘫痪。偏瘫不涉及双侧皮质支配的肌肉,即咀嚼肌、喉肌、眼、躯干和上面部肌肉。但有时面部上肌可轻度受累,额肌有时可无力,表现为眉毛略低于对侧,眼轮匝肌肌力也可较弱,但这些障碍都是短暂的,很快恢复正常。内囊后肢前2/3受损时,肌张力增加出现较早且明显,易出现伸肌病理反射。内囊前肢受损时,出现肌强直,病理反射主要在屈肌群。内囊偏瘫最常见的原因是大脑中动脉豆状动脉分支供血区出血或闭塞。

5.3脑干偏瘫(又称交叉性偏瘫)脑干病变引起的偏瘫多表现为交叉性偏瘫,即单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上下肢麻痹。其病因是血管、炎症和肿瘤。

5.3.1中脑偏瘫(1)韦伯综合征:是中脑* * *分叉型偏瘫的典型代表,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病变对侧偏瘫。由于动眼神经麻痹,面部下垂,瞳孔扩大,眼球处于下外侧斜视位。有时可以看到眼球侧移并伴有麻痹,即出现福维尔综合征,可能伴有偏瘫侧感觉迟钝和小脑性共济失调。其机制是在韦伯综合征的基础上,病变范围更广,影响眼球的脑干侧视中枢及其通路。以及感觉纤维和小脑红核束。

(2)Benedikt症状群:表现为病变对侧不完全偏瘫,同时偏瘫侧有舞蹈和手足蠕动。

5.3.2脑桥偏瘫(1)MillardGubler综合征:同侧周围性面瘫和同侧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伴交叉麻痹。因为面神经的核上纤维在脑桥的高位交叉,在脑桥的下部止于面核,然后由骨骺神经发出面神经纤维,到背内侧,绕过展神经核,再到腹内侧,在脑桥和延髓的交界处离开大脑。面神经核上纤维交叉后发生脑桥病变时,再现病变同侧的周围性面瘫、伴有展神经麻痹的交叉麻痹和对侧上下肢锥体束损害。

(2)福维尔综合征:以面神经麻痹和展神经麻痹为特征,双眼同时看病变对侧。其实就是米勒德-古布勒综合征加上双侧外侧运动障碍,所以应该叫米勒德-古布勒-福维尔综合征。如果病变侵犯同侧三叉神经根丛或三叉神经脊束核,则可能有病变,同侧可能不敏感。

5.3.3延髓偏瘫(1)上延髓综合征:对侧上下肢瘫痪,病变为同侧舌肌麻痹和舌肌萎缩。

(2)乳头旁综合征;病变对侧有深层感觉和精细感觉障碍。

(3)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有时伴有偏瘫。此外,还有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同侧软腭下垂、声带麻痹、面神经核感觉障碍、霍纳氏病等。

(4) Babinski-Nageotte综合征:病变对侧偏瘫和单侧分离性感觉障碍,血管运动障碍。病变同侧面部感觉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霍纳氏征、眼球震颤、软腭、咽喉肌麻痹(Avellis综合征)。

(5)延髓交界区病变:交界区之前,病变可有对侧上下肢瘫痪。

5.3.4脊柱偏瘫1。锥体交叉以下:脊髓半病变时,病变同侧出现上下肢麻痹,但无脑神经麻痹,病变侧有深部感觉障碍,对侧有温度觉和痛觉障碍(布朗氏综合征)。

2.颈部增大(颈5 ~胸2)受损:可出现偏瘫。以上肢运动神经元麻痹和下肢运动神经元麻痹为特征。各种感觉丧失,尿失禁,神经痛放射至上肢。霍纳氏征很常见。

6偏瘫的治疗以下方法仅用于中风后遗症恢复期的治疗。如果患者突然出现偏瘫,多为脑出血或脑梗塞所致,应及时送往医院,以免耽误病情。恢复期患者、家属或照顾者应鼓励其多做功能锻炼,树立康复信心。[1]

6.1辨证论治6.1.1经验性6.1.1症状:半身不遂,四肢强痉,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头晕头痛,面红目赤,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小便黄;或伴有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中黏痰,午后发红,烦热,舌红,苔厚或腻黄,脉滑而强。[1]

6.1.1.2艾灸治疗6.1.1.2.1公式1 [1]

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外关、解溪。

艾条雀灸法:艾条雀每穴灸65,438+00 ~ 65,438+05分钟,直至局部脸红温热,每日65,438+0次,65,438+00次为65,438+0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6 ~ 7天。

6.1.1.2方二[1]

取穴:曲池、合谷、雪海、丰隆、神脉。

艾条雀灸法:艾条雀每穴灸65,438+00 ~ 65,438+05分钟,直至局部脸红温热,每日65,438+0次,65,438+00次为65,438+0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6 ~ 7天。

6.1.2虚证6.1.2.1症状:半身不遂,四肢无力,言语不利,口眼歪斜,伴有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半身不遂,心悸,自汗;或伴有手足心热、四肢麻木、五心烦热、失眠、头晕耳鸣等。、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沉或缓。[1]

6.1.2.2艾灸疗法[1]

取穴:百会、气海、阳陵泉、脾俞、肾俞。

艾灸方法:脾俞、肾俞、气海艾炷无疤痕。艾灸是将艾条揉成黄豆平底的圆锥形,然后直接放在穴位的皮肤上。当皮肤快要烧完的时候,就会被去掉,换上另一层。一个艾炷1劲,每个穴位10劲。艾灸温和。

6.2对症治疗偏瘫常伴有言语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可根据伴随症状增加以下方法[1]:

6.2.1言语障碍选点:厉安全和哑门。

艾灸方法:艾条灸(即麻雀进食时上下移动头部,艾条最近时距皮肤0.5 ~ 1 cm,产生一阵阵烧灼感),每穴灸10 ~ 15分钟,直至局部脸红温热,每日1次。

6.2.2尿失禁取穴:次颌、膀胱俞。

艾灸方法:艾条灸温和,每穴15分钟,温灸至局部发红,每日1次。

6.2.3大便失禁取穴:命门、大肠俞。

艾灸方法:艾条灸温和,每穴15分钟,温灸至局部发红,每日1次。

6.2.4注意事项:施灸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以免因寒加重病情[1]。

6.3按摩治疗以下方法适用于半身不遂、肢体痉挛、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头晕目眩、头胀疼痛、脸红易怒、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或伴有腹胀、便秘、头晕、口中黏痰、午后发红、烦热、舌红、苔厚或腻黄、脉强滑[2]:

6.3.1取穴首义、曲池、手三里、八角、环跳、承府、阴门、委中、承山、椎关、浮图、石丰、梁丘、雪海、膝眼、足三里、三阴交。[2]

6.3.2操作方法:患者侧卧,医生站在患侧。先揉肩关节前后两侧,再揉左右结构:?肩关节周围,然后移动到上肢,然后左右结构:?上肢后、外侧、前侧(从肩到腕)前后左右结构:?2 ~ 3次;然后按压上肢的手健、曲池、手三里等穴位,约1分钟;轻轻摇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握住整个上肢5次;最后搓抖上肢,扭转5指。患者俯卧,医生站在患侧,先将督脉、膀胱经推至骶尾部,再施左右结构。该方法适用于膀胱经夹脊穴和八角、环跳、承府、阴门、委中、承山等穴。轻拍腰骶部和背部;擦背、腰骶部、下肢后侧,取风池穴,按好肩部。病人仰卧,医生站在患侧,左右结构在前。患肢的外侧、前侧和内侧肢体,往复左右结构:?2 ~ 3次;然后按揉椎关、石丰、浮图、雪海、梁丘、膝眼、足三里、三阴交穴,每穴约1分钟;轻轻晃动臀部、膝盖、脚踝等关节;握住大腿和小腿肌肉5次;最后揉揉下肢,扭转5指。[2]

6.4保健艾灸艾灸简单易行,对人体几乎无害。中风患者家属或患者本人应抓紧时间,在服药的同时积极使用艾灸进行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如果配合针灸、* *等保健方法,康复效果会更好。[3]

穴位:百会、肩井、风池、曲池、足三里、悬钟、昆仑[3]。

艾灸:每次选择4-5个穴位,用艾炷直接灸。每个穴位3-5强,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3]。

注意事项:艾灸时注意给患者保暖,避免受凉,以免受凉加重病情[1]。

6.5病历李,女,47岁,工人。该患者在2006年骑自行车时不小心撞到了头,随即陷入昏迷。他被送往医院急救。头部CT显示右侧硬膜外血肿,右侧颅骨线形骨折。开颅减压后血肿消除,并对患者进行消炎止血、利尿醒神。患者在昏迷28天后苏醒。CT扫描显示右侧内囊创伤性梗死、脑萎缩、右侧颅骨术后缺损伴脑膜膨出。治疗2个月后,仍有左肢体偏瘫,左巴氏征(+),无感觉障碍,语言不利,口眼略偏左,舌向左突出,舌伸无力,有缩短,左臀部严重压疮,喜叹气,哭闹,少食,大小便失禁,便秘,3 ~ 6天1次,有时无力。舌淡,苔薄黄,脉细弱。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络祛风化痰为主。经过4个月的按摩治疗,患者左侧肢体偏瘫基本恢复,压疮痊愈,语言方便,夜间睡眠良好,舌淡,苔薄黄,脉细,基本能自理。随访1年无复发。[2]

钱,男,65岁。他的家人说,他患高血压十年了,1991 12.5,起床时感到头晕,左肢麻木无力,随后瘫倒在床边,但昏迷不醒,失语,恶心呕吐,送医院抢救。检查左侧上下肢肌力?ⅱ~ⅲ级,口歪斜。脑部CT显示右侧丘脑有一个1.41cm×1.22cm的高密度区。首次采用针灸,取合谷、曲池、步车、足三里、丰隆、太冲穴,每次30分钟。经过10的治疗,他们可以借助拐杖独立行走。经过30次治疗后,他出院了。[1]

7偏瘫患者的日常保健(1)由于这种疾病的持续时间直接关系到康复,因此尽早治疗这种疾病非常重要。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规律,避免吸烟、饮酒、辛辣食物和脂肪过多的食物,保持身体清洁,加强压疮的护理和预防。

(2)恢复期,有必要进行一般性锻炼和轻度活动,并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但活动量不宜过大,更不用说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