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祛湿方子是咸宜老幼。
说到祛湿,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吃大麦和红豆。但是吃了几天后发现没什么效果,反而更难受了。有什么问题?如何祛湿?
祛湿有三种方式,机理不同。
先问一个问题:怎么做才能去掉地上的一滩水?
李《郑补》中有一个回答:“风胜于湿,燥胜于湿,光渗于湿。三个都做。”意思是可以被风吹干(香湿),被干的东西吸干(干湿),或者通过下水道跑掉(利尿湿)。这三种方法就够了。
芳香燥湿,如清风,能燥湿一切,无论寒湿,皆可用。代表药物有藿香、砂仁、豆蔻、飞机草。燥湿是指主药为厚朴、苍术、草果等。
常见的薏苡仁、赤小豆药物属于利尿、渗湿类药物。虽然都有祛湿的作用,但是强度慢,用量还是大,需要长期服用。偶尔,效果自然不好。而薏仁微寒。如果是寒湿天气,长期服用薏仁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
这三种祛湿方法作用机理不同,应根据需要配合使用。
湿分寒热,要选对药材。
湿可分为寒和热。根据寒热的不同,湿有不同的表现,祛湿的方法也不同。
寒湿
寒湿体质的人喜欢吃冷的东西,比如冷饮、冰淇淋等。常表现为舌体淡,舌苔白腻;怕冷或感冒症状加重;吃生冷食物容易腹痛腹泻;脸色苍白的嘴巴,不喜欢喝水;容易疲劳,严重时可能出现手脚浮肿、眼睛浮肿。
调理祛湿要温里散寒。忌寒性食物,可用艾灸祛寒祛湿。药膳适合性平或性温的食材,如生姜、花椒、陈皮、砂仁等。也可以选择党参、茯苓、山药等健脾食材。像香砂六君子汤和桂苓疏肝汤这样的中成药是最好的。
不宜选择寒性食材,以免加重脾虚湿盛。
湿热
湿热体质的人爱吃油炸和烧烤食物。如果再细分,湿热有三种类型,即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表现为略有差异。
一般来说,湿热体质患者常表现为舌红或紫红色,舌苔黄腻;饮食不思,腹胀满;口苦、口干、口黏;口舌生疮,唇红面赤;嗜睡,长期睡眠不足,头痛,身体沉重;大便粘稠,排便后肛门灼热疼痛;尿液燃烧;情绪烦躁,精神烦躁等。
不同类型的调理湿热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用药。总的原则是清热燥湿,可用寒性食材适当调理,如绿豆、丝瓜、红小豆、西瓜、冬瓜、鸡骨草、土茯苓、茵陈、蒲公英、薏苡仁等。中成药可以是藿香正气散、王石莲蒲饮。
不宜选择温热食材,少吃辛辣、油腻、甜食,忌酒,以免“火上浇油”。感冒药容易伤脾胃,不能长期大量服用。
《辨证论治补》中也有说,治湿不可忽热忽冷。这个度怎么把握?最好请专业的中医医生检查一下。
关节风湿,不要擅自用药。
中医的风湿病和西医的风湿病完全不同。西医所说的风湿病,多为免疫系统疾病;在中医中,风湿病是指由风和湿引起的肌肉、关节、经络、骨骼和肌肉的疼痛、麻木和不利的屈伸,可细分为风邪过盛、湿邪过盛和寒邪过盛等类型。
中医不同类型的风湿病都会治疗,治疗方法和药物也会有所侧重。总的原则是祛湿、散寒、止痛,常与强筋骨、补肾的药物(如独活、羌活、防己、桑寄生、五加皮等)同用。).
风湿痛多为慢性病,药物常制成丸剂或药酒。因为祛风除湿的药是干的,长期服用容易耗阴耗血。出于安全考虑,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选择。
而且日常使用一些祛风除湿的药物烧水泡脚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推荐足浴处方
独活30克,羌活30克,肉桂20克,红花10克,生姜适量。加水烧开后,稍凉,泡脚。每次用水浸泡脚踝最好15~30分钟。
这些药膳,咸宜,老老少少。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很困惑。每个人体质不同,祛湿方法细分。没有一些简单常用的祛湿方法吗?
在岭南地区,许多家庭主妇擅长做汤。其实,在湿邪刚有一点苗头的时候,喝点药汤、茶就能祛除湿邪。
健脾祛湿茶
广藿香10克、飞机草10克、通草10克、紫苏叶10克、茯苓20克、白豆蔻10克、麦芽30克、陈皮10克、杏10克。
功效:芳香化浊,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适用于内部和外部防潮,尤其是在潮湿季节。
用法:每日1剂量,开水代替茶水。服用3~5剂,祛湿后停用。
健脾祛湿汤
1.五指毛桃30-60克,生薏苡仁30克,生姜3-4片,陈皮10克,茵陈10克。
2.黄芪30g,木棉10 ~ 15g,鸡蛋花15g,陈皮10 ~ 15g,红枣3 ~ 5g。
3.炒白术20克,茯苓30克,陈皮5克,炒扁豆30克,木棉10 ~ 15克。
功效:健脾、祛湿、益气。
用法:三个方子均以“南药”为蓝本,具有岭南特色,可用于日常保健。可用瘦猪肉煲汤,煮约1小时至肉熟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