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国庆食谱
春节
正月初一是春节,原名元旦。在那一天,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帽子和鞋子,以示辞旧迎新。都说在新的一年里,穿上没上过地的新鞋,可以脚步轻盈。主人起床后,先以背诵吉祥话的方式开门,并在门口放鞭炮,称为“开门炮”。一般开门有三把枪,所以要“取四放三”,留一把作为“备用枪”,宁波话的“备用枪”就发表在这里。鞭炮放得越高,声音就越大,预示着新的一年好运连连。如果是“吹、吹、吹”的哑炮,就不吉利。你应该马上说:“哦,吹吧,你今年会发财的。”并立即添加一个。
一个大的宗族,一个大的家族把他们祖先的画像供奉在祠堂或者中殿(堂前)。一般挂五代以内祖先的画像,是“为框”、“为影”、“为金紫”的代名词。在一些祠堂里,男性16岁才能祭拜,女性除外。一对发麻饼(也叫吉祥饼)或两碗由负责人依次分。各家的年轻人依次拜长辈,称之为“拜老”。除夕已分“压岁钱”,用红纸包好,压在年轻人的枕头下,所以叫“压岁钱”。
在那一天,早上吃饺子意味着团圆。有些家庭一天吃素。这一习俗的最大特点是让家用器皿“休息”一天,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求火(不点燃他人或点燃香烟),不杀动物,不动刀剪,不倒厕所,不洗衣服,不虐待儿童或说不吉利的话。早上见面不要说“早”,因为你说今年会引来更多跳蚤。如果你绊倒了,你应该马上说:“哦,元宝掉了。”这一夜,如果晕倒前不睡觉,如果不点灯,就意味着今年点灯会引来更多的蚊蝇。睡觉前,放一个“关门炮”。晚上不要出门,俗称“平安夜”。
农历七月初二至初八,天晚至十五,家家户户出门走亲访友,一般先走亲戚,后走远亲,多关照丈夫、侄子、叔侄,以酒席相待,称为“过年饭”、“过年酒”。
五月初五是财神日,是商务人士最重要的一天。被称为“招财神”之后的“开市”。有些佛教徒在农历七月初七晚上走七桥不回头,在农历八月拜八僧,俗称“走七桥”“拜八僧”。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龙灯、欢乐灯、大头和尚舞等。与其他地方稍有不同的是“假装扫地”,即乞丐(此时称为“富人”)提着篮子,手里拿着用红球装饰的扫帚,假装扫地,并唱着俚语歌曲:“举起金扫帚,里格斯(像个声音)来扫。向东扫,老板房里有青龙、青龙米缸、黄龙谷仓;扫到南方,老板在屋里发了财,大元宝做了筏子,小元宝做了船。”
建国后,过年等习俗一直未变,很多迷信色彩也消失了。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老干部、工人、教师、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职工。途中,熟人相见,牵手或握手,互祝好运。
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元宵节;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因为是一年中最早的满月,所以叫上元节。13日是“开灯夜”,18日是“关灯夜”,期间是“元宵节”。有些地方会举行元宵节,表演“灯节”。祠堂、人家挂灯笼,称为“元宵节”。灯笼的种类很多,最好的是十二月连环灯,最多的是兔子灯,寓意玉兔伴着月宫(广寒宫)嫦娥,地上的兔子灯与“玉兔东升”相呼应,以慰其寂寞。
元宵之夜,我开心的吃着芦花汤。第十四夜,有“蛇虫合照”的习俗。孩子们举着纸灯笼满墙角,满墙壁,满厨房,有的拿着小锣,敲打着,喊着:“走,走,去茅山(鄞县南乡地名)喂草籽!走,走,去山里吃烂红薯!”那一天,农民在田头、田城等地放火烧杂草以“驱邪”,俗称“驱光明虫”。天成干草燃烧时,状如火龙,故又称“谭火龙”。这是一种将古老的习俗与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的习俗。
宵夜,灯笼,鞭炮,饺子。有些元宵节和“社火”结合在一起。镇海星吃的是“汕头汤”,类似于现在的水果汤。相传,一个富人吃腻了山珍海味,就让他的女仆每天做一道新菜。有个丫鬟做了甜酸苦辣咸五种水果的汤,然后照着做。那天晚上,女孩们在厕所和猪圈见面,问候紫阿姨,也就是厕所阿姨,并帮助她,以预测她长大后的智慧和婚姻。相传这位厕所大妈名叫何梅,是山东寿阳李靖的妃子,因不能容忍李的妻子而悲愤而死。后来被当成厕所阿姨,俗称“缸中少女”。
30年代以后,灯笼越来越少。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些团体举办了灯笼展,孩子们在人群中提着灯笼。
清明节
农业节气与习俗融为一体。旧社会,门窗上挂柳,妇女头上有毛有柳尖,儿童头上戴柳圈,意为“思青春(亲)”。俗话说“清明穿柳,来生有叔”。
宁波的习俗很重视祭祀,尤其是扫墓祭祖,做清汤白饭。国内外的游子大多都是回坟的。在旧社会,上坟的时令食物是青饼和捣碎的(黑米)饼,他们向祖先献祭。富人还雇佣小号手演奏。上坟时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用纸团插竹笋,以示后人对祖先尽了孝心,同时也表示祖先会保佑全家平安、兴旺。祭祀结束后,当地农民会得到麻饼或饼,以照顾坟墓。因为人们争相获取,所以俗称“抢麻”。麻饼要切成钻石。除了墓祭和家祭做清明汤饭,还有祠堂(又称太公田)和祭祖,由各房轮流祭祖。负责人按菜单买菜,就请百姓吃清明汤饭。主菜要称重,如果没做好,把等值的钱放到空碗里,由吃的人分。菜里鹅的头颈是族长吃的,意思是“首领”也按人分碗或分猪肉。有的排斥女性,或者减少女性吃饭的餐桌上的酒壶数(男性2壶,女性1壶)。
建国后仍沿用扫墓,煮汤烧纸钱改为送花纪念先烈先人。
端午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它的真名叫端午,也叫端阳,在农村被称为“洪通”。每家门口都插上菖蒲和艾草,俗称“蒲剑斩千魔,艾草旗招百福”,有的甚至在艾草旗帜下挂一个蒜头。菖蒲根可以剪成爱人的孩子,挂在床上。相传,这一天是楚国的爱国诗人的医生屈原死于汨罗江的日子。为了纪念屈原,民间有挂香囊、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香囊预示着屈原的节操是香香的。粽子,原本是为了防止鱼吃屈原的身体,演变成节日食品;划龙舟就是争着去救屈原。这一天,药店结清赊账,给老顾客赠送雄黄和香料粉。民间的姑娘们忙着做各种颜色的香包,有老虎形的,人小孩形的,鸡形的,粽子形的,菱形的,绣球形的。它们用混有香粉的棉花填充,挂在孩子的胸前或床帘或摇篮上,据说可以驱邪。这一天的中午,有喝雄黄烧酒解百毒的习俗。先将雄黄烧酒暴晒,再将切碎的菖蒲根混合,每人喝一口,表示可以解毒。有的在墙角喷雄黄烧酒,有的在墙上倒写“蛇”字。农村还有吃“黄武六白”的习俗。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鳝称为“黄武”,豆腐、茭白、大白菜、白条鱼、水煮鸡、水煮猪肉称为“六白”(各地略有不同)。还有人不熟悉。周日中午,有吃田螺(蜗牛)炖蛋、炖蛤蟆的习俗。据说在星期天中午之前(尤其是中午)捉到的蟾蜍、蜗牛、蜈蚣都可以入药,所以端午节也叫“药节”。有的人在鸡蛋上钻一个小洞,把蜗牛肉放进鸡蛋里,密封后再炖,意思是吃了可以清凉解毒。家家都包粽子。
旧俗中,女婿多准备“端午熊”作为回岳父母家的礼物,从四色到八色不等。其中鱼要成双成对,鹅的头颈要涂成红色。鹅在路上叫得越响越好,说得越响叫得越多,就叫“鹅”。这一天,大人在孩子的手臂上绑上五色手绳,称为“健康绳”。将来弃绳时,要粘上糯米,扔在屋顶瓦上,供鸟含(粘)住,说孩子能长命百岁,无病无苦。
民国张《十二月词·在》说:“五月,端阳画虎,朴剑出魔;雄黄酒浸雄黄酒,茅苍术须午烧。”刻画端午虎,布老虎,就是用百兽之王的虎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五毒,这是宁波的另一个习俗。那一天,用雄黄在婴儿的额头上写下“王”字(以示百兽之王),孩子们穿着有老虎图案的衣服,缝制布老虎和老虎枕头,这就是所谓的“每年端午节的第五天,剥粽子做布老虎”。和其他地方有点不一样的是,宁波的端午虎雕色彩很多。在一张大约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画着一只老虎,一个孩子,一只老虎,两个孩子,三四个孩子,两只老虎,两个孩子和两只老虎,三四个孩子。虎儿姿态各异,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救父等故事。20世纪30年代,有人采集了150多种。黑色印刷的“端午虎”纸,供孩子加红蓝两色玩耍,称为“画端午虎”。画完后可以贴在门上或墙上辟邪。
解放后,端午节的迷信色彩已经大大减少,吃粽子、给孩子挂香包、挂艾普还是可以的。近年来,未婚男青年(俗称毛脚女婿)给女方家送端午礼物的开销越来越大。
七夕节;七夕节
7月7日,相传天上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在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民间称之为“乞巧节”、“剃头节”。在过去,妇女们在这一天采摘木槿叶,揉成汁,用水洗头发。相传织女用芙蓉叶汁洗头,所以头发是黑色的。晚上,女人们在月下展示瓜果,乞求刺绣技艺,在月下用线穿针引线,让能穿过又穿得快的人“技高一筹”;仰望星空,寻找一组七颗星,念“锁星,犁星,七簇米斗星带竿,念七遍你就聪明了”。如果你一次读七遍,你就会成为一个乞丐。还有约好躺在茄子丛的地上听声音的。听声音的人都以为织女来了,这是巧合。还有三个板凳架桥,两个连起来,另一个放在上端。姑娘们隔着板凳互相搀扶,说七女“走仙桥”。
在这个季节,男人有吃“小鸡”的习俗。这个时候,农民选择新的鸡上市销售,每只一斤到四两。理论上只卖,价格略贵。鸡肉的烹饪方法与平常不同。用土锅在铁锅里炖,用红稻草烧(早稻草),烧三尺(捏)。吃法也不一样。如果一个人吃了一只鸡,喝光了汤,就说是滋补。
解放后,牛郎织女相会的童话仍广为流传,“讨小聪明”的活动已不为人们所接受。
中秋节
8月15日中秋节是全国各地的大节日,但宁波的16日是中秋节。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在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演变为赏月团圆的习俗。“家里的月光多明亮啊!”使游子想家,渴望家庭团聚。宁波以16日为中秋节的原因,据民国《鄞县通志·文献记载风俗》:中秋节在8月15日,相传元末方国珍以其生日改之(见《桃园志》);据说石(即南宋宰相)的母亲生于十六日,因此易主。传说石昊从临安回来过年,他的马在回家的路上滑倒了,他的坐骑受伤了,他在绍兴住了一夜,所以今天人们都在等着过节。另一种说法是的儿子史当时是宰相,因官员设宴招待他而推迟了归程。此说已为乾隆《阴县志》所补正。清代袁俊《朱备杂诗》说:“朱峰(指石昊)居中秋,风俗七百年不变;从此以后,我不时来赛龙舟,家家看了十六回龙舟。”我还记得:“我老家把十六日当中秋,始于施(即)时,以为远非如此。”
清代万斯同《阴西支竹词》说:“往年阴俗盛,家所为犹同;西郊九迎灯会,南国中秋画舟。”民国《鄞县志》中有记载:“各乡祠堂祀神,赛龙舟,与各地端午赛龙舟不同。时至今日,飙车之风已止,还有人在演戏拜神。”张民国《十二月词·在》说:“八月中秋满月饼,节期延一日;城东比城西繁华,主张通宵画船。”
中秋节以吃月饼示团圆,而宁波月饼则以青苔和水晶月饼别具风味。此时的新鸭肥嫩,全鸭炖芋头是新的美味,俗称“鸭扑芋头”解放后,每到中秋节,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吃月饼,亲朋好友也互赠月饼。一些团体举行聚会活动。有吃“鸭芋头”、用水拖饼等民俗。
重阳节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隐贤通志》载:“士登高慕颜,汛期以山茱萸酒饮之。各家做玉米(以前有个牡丹饼,不知道怎么说,觉得是象形的),亲戚之间互相送,叫挑重阳节。摆酒碗祭祖,祭祀完毕,一家人聚在一起,享用美食。但是,爬山之风已不佳。”还有包重阳粽子,吃重阳糕的习俗。据说蛋糕与高音谐音,意为攀高。农历九月菊花盛开,今日常举行菊展。
除夕
在年底,它被称为“中国新年”。除夕叫30岁,月叫20 kuya。辞旧迎新是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在过去,“春节”大多是向神和祖先献祭,祈求好运。易门神,贴春联,门上贴“青龙庆忌”字样的青龙纸或走二仙,农家谷仓上贴青龙纸。这天晚上,做一顿大汤饭来祭拜祖先。祭祀结束后,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称为“吃年夜饭”。席间,长辈为子女端菜,说吉祥话,讨新年欢心。过年前不要在整条鱼上动筷子,意思是“一年多”。饭后,长辈给孩子“压岁钱”,放在枕头下。这天晚上要切第二天(正月初一)需要刀的菜。也扫地。扫的时候要从外面扫进去。扫的时候要说“元宝扫进来”,把厨房的垃圾倒进壁炉里。扫完地,把扫帚洗干净,把元宝年糕绑在把手上,孝敬“扫帚爷爷”和“扫帚婆婆”。用米筛把酒放在凳子上,拜在卧室的床上,一年到头都在祈求孩子的平安。农民们至今仍在田间祭拜“洞王”,牛棚、猪圈、鸡舍祭拜神灵,祈求五谷丰登、牲畜平安。23号晚上传灶神上天,除夕夜下去查花名册,媳妇必须在婆家过年。这一天,每个水缸都要装满水,米缸也要装满米。米缸里要放一碗元宝年糕、如意年糕和一碗鱼、肉、米饭,表示缸已满,米缸已满。每个房间都亮着灯,大户人家彻夜烧着高烧的明烛。有的人第一天从日落到日出点一斤龙凤红烛,称为“受光”。佛教女子晚上坐等天亮,或者去寺庙晚上坐等“放哨”。
解放后,迷信被消除了。各家打扫卫生,准备年货。在除夕夜,我有一个家庭聚餐。这几年晚饭后看电视,不出门。长辈给孩子“压岁钱”,金额有增加的趋势。除夕12点,鞭炮齐鸣,迎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