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杂文的主要内容

1,谈复仇

这一条是对的,用法律无法控制的手段进行报复无可厚非。但在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并不认同:如果一个人纯粹出于恶的本性而作恶呢?充其量就像荆棘和玫瑰,除了挠啊挠,什么也做不了。

这里恶毒是有标准的。如果这个人全无人性,那就不止挠了!他恐怕无所不能!以前有这么一件事:有这么一个家庭,孩子被无冤无仇的人绑架,然后找父母要钱帮他们,父母也把钱都给了他们。按照常理来说。

他们不应该放人吗?但是他们把孩子杀了,杀了,煮了,煮了,切成200多块,最后扔进了下水道。这应该算恶毒吧?但是他们做的不仅仅是抓挠!

2.谈论人性

你的本性好的不能再好了。如果不好,就按文中提到的方法去做。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历:

如果想快速拉直一个有弹性的弯曲物体,需要向弯曲的另一个方向弯曲,而且要太直。这种方法在改变自然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脾气不好,就要尽力控制住,微笑,也就是直着身子向另一边弯。

文章还说,不能强迫自己做一件事太久,这将是福也是祸,就是收获了坚持和一点点错误,错误的东西会深深印在脑海里。所以要有一个合适的间隔。我玩滑板的时候就是这样。滑了一段时间,不知不觉过了几天就觉得水平提高了一点。但是如果间隔一年以上,感觉自己水平直线下降。

不管戒什么,都要先遏制,再自然减少,最后戒掉,就像文章说的那样。戒烟就是这样。本来几分钟抽一次,后来又要忍着烟瘾再来一次。过几天,吸烟的频率会大大降低。再过几个月,你不会戒烟吗?但是,还有一点,也是文章中提醒的。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因为过高或过低都不会改善,反而会变得更糟。

3.论美

是一部关于“美”的经典,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富有哲理。重点在于人们应该如何看待外在美和内在美。文中有一句话:“形式美胜于色彩美,举止优雅美胜于形式美。”所以,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是不好的。只有内在美才是永恒的美。

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美与德结合,美才能真正发光。现在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却忽略了内在美。衣着光鲜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赏的,转瞬即逝;而端庄严肃贤惠的人则令人肃然起敬,永垂不朽。

4、《论知识》

培根说:“人性如野花野草,学问如剪枝移栽。”可见,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在《论友谊》中,培根说:“如果你告诉一个朋友幸福,你会得到两个幸福;:而如果你向一个朋友倾诉你的烦恼,你会被分成一半。“这说明朋友是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5.论嫉妒

我也明白了很多。你越了解对方,你就会越嫉妒。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发财,但绝对不能容忍身边的人做出各种向上的趋势。一个步步高升的人,不会招来嫉妒。因为提拔这样的人被视为天经地义。

嫉妒终究是人一生的路,慈悲永远是治愈嫉妒的良药。一本好书可以让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建立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正如培根所说:“读历史使人明智,读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的研究使人雄辩”,我不得不肯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本使人进步的好书!

6.论友谊

培根说:“如果你告诉一个朋友幸福,你会得到两个幸福;而如果你向一个朋友倾诉你的烦恼,你会被分去一半的烦恼。“这说明朋友是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角色。

当然,书中其他章节也反映了培根性格的另一面——实用主义和无原则的机会主义。《论野心》和《论避世》两章所描述的做人之道,其实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哲学。在《论皇帝》、《强国之路》、《论叛乱》、《论贵族》等书名中,他完全站在朝廷官员的立场上,旨在向国王介绍统治经验和政治手腕。

扩展数据

作品主题

培根杂文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几乎触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对世界有着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所谈论的问题有着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培根论文集》中的文章从多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观点,许多人从中获得了启迪性的指导,如:“一个无德的人看到别人的德就会嫉妒”、“没有友谊,世界只是一片荒野”、“保护人们心理健康的最好的预防药是朋友的忠告”。逆境的优点是坚韧不拔。

后者是一个伟大的美德。“许多重要的人生话题,如真、善、美、知识、创新、健康、习惯、运气、厄运、机遇、勇气、赞美、爱情、家庭、友谊、青年和老年、自私、怀疑、嫉妒等。培根对此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它让人思考自己走过的路,提醒自己要善于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创造丰富的人生。

在这些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具体解释中,论文集分析了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人类的行为是如何由自身的初级性质、环境、习惯和教育决定的;人是通过“教条和言语”,也就是通过不断的“以习惯和习俗的形式实践”来达到自身的完善。

关于人性,培根的散文承认人性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论自然》中,培根揭示:“自然往往被隐藏,有时被征服,很少被破坏。”人性,不管能不能被感知,总是存在的,并试图控制人。

培根的《随笔》认为,当一个人独处,拥有完全的隐私时,他的本性可以得到最完全的展现,因为他不必在其他社会环境中伪装自己。当人有强烈的情绪时,如愤怒、激情、激动等。,他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因为强烈的感情使他忘记了控制自己。

然而,正如自然总是想控制人一样,反过来,人也总是“寻求克服自己的本性”。在与自身本性的斗争中,人们因失败而沮丧,因胜利而鼓舞。对培根来说,人对自然的征服不是通过暴力或“教条和说服”,而是通过不断的“借助实践”。

另外,人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以免“实践”出自己的错误。通过自省的“实践”,人可以不断克服和完善自己的本性。这正如其所言:“一个人的本性就像一粒种子,既可以长成草本植物,也可以长成毒草,所以人们要经常浇灌前者,铲除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