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川菜也有满汉全席。你想吃吗?
你想吃东西吗?
讲真|司马清的衬衫
满汉全席是中国传统宴席的最高峰。
现在看来,北京只有少数餐馆还有被称为“满汉全席”的宴席,但这是改良改良的桌子,与当年的满汉全席不可同日而语。
1
满汉全席是怎么来的?
满汉全席,200多道菜。
菜这么多,形式这么复杂。
与其说是晚餐。
更像是忠诚的表现。
清朝延续了200多年的满汉全席,终于在光绪年间定型。
清初有满座和汉座。以光禄寺为例,顺治、康熙时期,宫中宴席分满席和汉席,各有很大的分隔。皇帝的老儿请大家吃饭,满族人给他们坐满座,汉族人给他们坐汉座。满座分六个档次,中式座位分三个档次。你是哪个级别的,可以吃对应的桌子。厅级干部绝对吃不了部级干部的饭——皇帝高兴的时候除外。这是一个伟大的礼物。皇帝请你吃不该吃的奢华食物。这代表着巨大的荣誉。你必须含着眼泪吃它。一边吃一边看万岁山。
直到乾隆后期,才子、美食家袁枚还在其《随园食单》中说,满人请汉人用汉席,汉人请满人用满席,以示对对方饮食习惯的尊重。在同一本书里,袁枚提到“满汉全席”,称之为“官宴”,讲的是官员公款允许吃喝的事。与袁同时大量饮食的在《扬州原船记》中也提到了“满汉全席”一词。专家认为,这就是满汉全席的起源——一桌既有满汉全席,又有汉菜,这就是满汉全席的开始。
这两方的记录中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当时无论是百姓还是政府,都是不要脸的吃喝。《随园食单》上说,“(满清宴)用于新亲戚上门,老板入国。”“新亲戚上门”就是民间亲戚上门,大摆宴席;“老板入乡随俗”很好解释。领导来检查工作,或者领导路过,一定要摆出“全中国座”,否则不足以表示尊重。李斗告诉读者,“满汉全席”主要用于官员之间的迎送,《扬州船记》还首次记载了一份“满汉全席”的菜单,上面有130多道菜,与后来满汉全席的规模差不多。
当然,很多满座的规模并没有那么夸张。道光十八年(1838),“满韩熙”的菜单上只有16道菜、2道菜、8道大菜、8道热饭、2道小吃,并不十分夸张。
从咸丰年间开始,宫廷里就有了“天安饮食”,专供皇帝使用。光绪年间定为48项,慈禧太后享两项,即96项。它看起来非常壮观。是96道菜。桌子上恐怕有十几米长。其实慈禧真正的菜单很少有超过40道菜的,但也很豪华。但是,这些菜往往不是皇帝或者皇太后吃的。通常皇帝或太后只是动动筷子,吃几口,然后分给后宫嫔妃、宫女、太监、王公大臣、禁军侍卫。这样的话,还是挺省钱的。
与天安饭同时出现的还有“满人宴”“满人宴”的民间说法。这应该是满汉全席到满汉全席的过渡。
“满汉全席”一词最早出现在晚清(1894)的《海上花列传》一书中。这本书是用吴语写的,讲的是上海十里洋场妓女的生活,后来被张爱玲翻译成《海上花》。
满汉全席上的“都”字,说明这种宴席的奢靡达到了顶峰。
有人说满汉全席有108道菜,其中全菜54道,中餐54道。其实这是虚构的。满汉宴席108,200多个,几十个。最少的满汉全席也只有20多道菜,所以它的菜不固定,里面的满汉全席菜也不固定。有的用几道或几道满清菜点缀,有的全是汉菜——慈禧太后的“天安饭”菜单基本相同。
所谓的满菜,多是野味和白。和口味丰富多样的汉菜相比,味道真的不怎么样。偶尔换个口味也可以。真要连续吃个一二十道菜,就得吐。
民国以后满汉全席在一些地方改成了政治正确的“大人物宴”。吃饭还是照常吃,只是为了说明我们也是吃饱了革命,所以吃饭的时候,把“吃饱”二字去掉,只剩下“大人物”,在饭桌上也算是革命了。在重庆1930年代,就有这样的“大人物宴”。在一位美国医生的记忆中,他记录了吃一顿“大人物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