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觉醒的思考

第一部分:关于设计觉醒的思考

设计的觉醒,是日本设计教父、无印良品创始人田中一护三十年来的感受。这本书关注的是设计的功能是什么,设计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的觉醒》带我们跟随田一光诙谐优美的文字,以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工作与生活之间无处不在的设计意识。日本设计的崛起趋势,“无印良品”品牌概念的诞生,年轻设计师职业敏感度的培养,知名品牌背后的设计故事...停下忙碌,回想过去,可能不仅仅是设计。

《设计的觉醒》的作者田中一光说:21世纪无法回避对上个世纪的反省和救赎责任。设计离不开“环境再生”、“消费-使用-废弃文明循环”和“人类恢复”三重考量。当理想的蓝图慢慢消失在现代城市的延长线上,一些怪异的宗教开始潜入人们贫瘠的内心。

田中一光在《设计的觉醒》一书中,一直在用他惯用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他生活中设计思维的觉醒过程。田中一光是日本著名设计师。他是平面设计领域的教父。在书中,他详细讲述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工作细节,以及一路走来很多设计的成长。看完书,他觉得田中一光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更是一个二战后自我反省的日本人的典型,探索日本人真正的需求和真正的设计。

他的书反思了设计与社会的碰撞和影响。设计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跟着这本书的文字,感受设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 * *声和无处不在的设计灵感。田中用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辉煌的设计历程诠释了设计思维的觉醒过程,又因为经历了二战后日本设计行业的发展历程,用一生的时间指引着平面设计的方向。

书里也写了无印良品。一直对无印良品很好奇,其实也是我最熟悉的。

第二章:关于设计觉醒的思考

田中一光在《设计的觉醒》一书中,一直在用他惯用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他生活中设计思维的觉醒过程。

设计的功能是寻找功能与社会之间的特性。在功能足以说明一切的前提下,装饰成分是可以克制的。如何把握克制度,是检验一个设计师是否成熟的标尺。

198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针对大众过度消费的社会现象,田中一光敏感地注意到设计可以介入大众生活,发挥社会影响力。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倡导“资源循环利用”,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将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方法,从基本理念上给设计灌输了“适可而止”的生活方式新理念,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设计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没有印章的产品,可以很好的传达我们想要传达的思想。所以,相对于造型过度、色彩运用过度的产品,没有印章的产品不仅提供了相对便宜的价格,也在社会上构建了一种知识分子生活的形象。然而,在崇尚奢侈消费的大环境下,五音张亮却推出了以“日常生活”为主旋律的日用品,这是一个强烈的反差。

为了突出商品或店铺的信用,我认为是对商品本身“品牌化”的过度参与。对于那些去掉商标就不再具有其商品个性特征的商品来说,强调功能但质量稳定统一的无品牌商品则形成对比,能够在浮躁的环境中获得知识群体的认可。

其实无印良品的诞生是对现代文明和高科技的一种反抗。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上的知识分子群体都会有声音,会联合起来。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感觉21世纪无论是设计还是消费态度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凡是光滑发亮的东西都是新的”的审美意识,加上“稍有刮痕就退回或丢弃”的消费观念,在21世纪将面临巨大的变化。不必要的改版,每一季都会发布的时尚新品,本质上缺乏创新的新商品开发,总让我觉得里面的理念已经落后于今天的时代。总之,21世纪的设计将处于更加多元化和高科技的环境中,但同时也是重新审视人类价值和标准的时候了。

《设计的觉醒》这本书旨在让人们知道,在中国,经济越来越强大,设计越来越受重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它试图通过田一光的设计思维,让人们知道那些普通的日常事物是如何“我们不知道”的,进而让人们站在新知识的肩膀上,认识新鲜的“设计”,让“设计”。

设计的觉醒过程就是设计师在日常生活中对生命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说在常见的事物中也有大量不为人知的值得重新发现的部分。“觉醒”是设计应该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而设计的觉醒就是试图给我们提供一个接近设计觉醒的入口。

第三章:关于设计觉醒的思考

今天下午,我想看一会儿书,然后继续做作业。结果我又看了两个小时。如何看待设计的觉醒?因为我真的被田中的经历和性格吸引了。

田中的独特经历非常吸引人,从一个从小对电影和戏剧有着浓厚兴趣的孩子,成长为日本战后平面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在他的经历中,我也能看到战后日本社会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商品过度包装,最后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导致在商品上追求合理的设计。

相比田中的经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性格。

田中似乎对生活中一切与设计有关的元素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促使他虚心从各种来源汲取营养,无论是国内外平面设计的流派,还是音乐剧、传统日剧,并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他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充满热情,比如他在大学时加入的戏剧社,他刚工作时就爱上的美国爵士乐,还有吉野·哈拉进入平面设计界时经常模仿的设计风格。难能可贵的是,在每一次的痴迷和模仿之后,他并没有成为“姬野第二好”,而是始终将他人的风格融入自己的风格之中。

在田中的精神和激情中,我总能看到我人格的影子。虽然经历、环境、时代不同,但我在性格上和他一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虽然设计和我现在的专业关系不大,但我的内心总是被田中在设计领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所感动,从一个菜鸟到多次获奖,再到引领日本平面设计的潮流。我已经把田一光列入了我的WorldBuilderList。

田中的设计院:田中要求设计院的新人工作三年后独立去海外旅游,回来后要把学到的东西写清楚,并向设计院汇报。田中非常重视个人的独立思考,创意只能在一个人的头脑中完成,而不是很多人的讨论和认同。他认为出国旅行是形成一个人的重要因素。

在设计院,田中展示了他的烹饪技术,购买时令蔬菜,并不断挑战新的做法。看了书上的描述,突然发现既然做菜可以原创,那就不是我之前想的那样了。这可能很有趣。有时间一定要去尝试,而且要认真去尝试。

题外话:我的大学生活只有一年多,时间越来越宝贵。我可能只有在假期才有时间写书评。但是如果我能抽出时间,我一定会继续写下去。因为我相信,如果阅读是一次思考和想象的旅程,那么写作就是从中提炼出来的思维。

第四章:设计的觉醒

设计师工作的起源是观察。观察世界,观察人类,观察文化。

只要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有认真的思考,即使是做行政或业务工作的人,也会有与时代同行的设计感。这种感觉如果在社会和生活中适当展示,会增加生活的设计感,形成一种高雅的文化。

人都有这种天性。他们在痛苦的时候,会想到也许明天一切都会好,在开心的时候,会对未来可能遇到的不幸隐隐不安。

许多这样的问题和想法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读书的时候,感觉自己被理解了,有时候豁然开朗。生活体验与设计思维的高度融合,令人钦佩,令人羡慕。"设计师工作的起源是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读完一段话抬头,会觉得眼睛好像更亮了,耳朵更机警了,感官放大了,思维自由了,仿佛事物若隐若现的联系就能立刻呈现在眼前。而一个意想不到的联系往往会引发一个设计灵感。只是这种感觉稍纵即逝。

田中的独特经历很吸引人。从一个对电影和戏剧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到日本战后平面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我在他的经历中也能看到战后日本社会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商品的过度包装,最后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导致在商品上追求合理的设计。过度包装就像现在发展的中国一样,让我印象深刻。未来,中国必然会经历设计上的反思。

作为一个设计师,如何思考,如何生存,钟老师也经常说,一定要开阔眼界,不一定要钻多深,一定要什么都有,没钱也照样能赚钱。青春不等人。人要心胸宽广,坦诚真诚,设计要多接触古典主义和传统,这样才能更好的把设计和文化结合起来。一切都要自己经历,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脑子想。时代周刊。一直在思考,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创意不断变化是很自然的,设计也要多沟通。沟通是设计的中心。田中一护在奈良京都和国内外很多设计师都有交流,包括一些其他行业。

田中一光有这样的观点:出国留学,什么事都要一个人做,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身体可以休息,但思想不能休息。设计应该更人性化,更有趣,不应该禁欲。

我们也要像他一样,沐浴在阳光里,把烦恼深深埋在心底,坚定自信地努力奋斗到底。但是,作为一个人,当他迎着朝阳前行的时候,能温暖他冰冷的心的,可能只有那张草稿纸,也是他最讨厌的那张纸。设计是纠结的,但我们必须在纠结中纠结设计。艰苦的训练需要继续。

生活充满了设计。我们要善于学习,善于设计,善于使用。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轻松愉快,不要太在意义务工作。

这是我完整读过的第一本书。我的大学生活只有一年多,时间越来越宝贵。我可能只有在假期看完之后才有时间读我写的东西。但是如果我能抽出时间,我一定会继续学习。因为我相信,如果阅读是一次思考和想象的旅程,那么写作就是从中提炼出来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