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有哪些症状?
脱肛又被称为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黏膜下移,部分或全部脱出肛外的一种病症。脱肛在早期症状并不多,主要表现为排便时红色、潮湿、柔软的肿块出现在肛门口,且便后肿块会自行回纳至肛门内,患者会有便秘、排便不规律、排便不尽等感觉,长期发展后,会出现肿块不能立即回纳,需要用手退回,且行走、喷嚏、咳嗽等突然引起腹压升高的动作,也会导致肿块脱出至肛门外,再逐渐转变为用手也不能推回,患者有时会伴有肛门失禁、便血、肛门潮湿、瘙痒,甚至引发肛门湿疹,直肠黏膜长期裸露于体外,通常还会引发其他症状,如腹泻、黏膜充血水肿、会阴部及股后部钝痛等。
一、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称为直肠脱垂。直肠壁部分下移,即直肠黏膜下移,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直肠壁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若下移的直肠壁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下移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直肠脱垂多发生于儿童和中老年女性。
二、儿童直肠脱垂多为黏膜脱垂,通常5岁前可自愈。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并不多见,如直肠反复脱出可导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并有引发直肠溃疡、出血、狭窄和坏死的危险,需手术治疗。
三、发育不良幼儿、营养不良患者、年老衰弱者,易出现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无力;小儿骶骨弯曲度小、过直;手术、外伤损伤肛门直肠周围肌或神经等因素都可减弱直肠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直肠易于脱出。
四、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复位。以后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
五、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黏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
六、内脱垂时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排便不尽感、肛门阻塞感等直肠排空障碍一起的症状。栓剂插入肛门协助排便可使排便变得顺畅。部分患者在排便时有下腹和腰骶部胀痛。病程较长者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