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泛滥,540万亩农田遭害,“人螺大战”打响,为何不吃掉?
近日,央视播放了一则消息:广东省多地如惠州、深圳出现福寿螺这种生物,且大有泛滥的迹象,节目中专家告诫市民千万别触碰,更不能食用,这是咋回事?
01、540万亩农田遭害
随着5月即将临近,南方气温升高,农田里的生物开始活跃起来,福寿螺这种东西也出现在鱼塘、湖泊、沟渠等地。
在一些石头上还能看到福寿螺密布生产的卵,其颜色鲜艳,孩子看了后就想用手触摸。
然而,却不知福寿螺对农业的危害巨大,它们正在和人类抢夺口粮,一旦其蔓延,将会导致蔬菜、水稻减产。
近日,半月谈记者来到湖南韶山灌区进行采访,沿途中发现大量福寿螺繁殖的印迹,在水库、池塘边看到一大片、一团团的卵块,甚至将某水上训练基地给“染红”。
然而,当地很多人并不知道福寿螺是有害物质,对此,戴清明、谢年宝专家为公众普及福寿螺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1、影响蔬菜生长
福寿螺极易养活,它在25-32摄氏度的环境下长势最快,喜欢食用植物叶片,因而对于南方种植水生作物如莲藕、茭白等的危害很大。
一旦水体中出现福寿螺,那这些水生作物将面临减产之灾,受损严重的将减产50%左右。
2、粮食减产
南方主要种植水稻,而水稻也是我国的主粮。
在水稻生长前期,福寿螺易啃食秧苗,使得苗小株少,水稻长势瘦弱,进而使得水稻产量降低。
从湖南农业厅的相关数据来看,部分地区受福寿螺影响,稻田缺秧率达20%,水稻产量大受影响,每亩减产5-10%,受损严重的更是减产30-50%,这不仅让农民经济损失加剧,也危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3、恶化环境
多年来,为了消杀福寿螺,各地也采用药物灭杀,但其抗药性比较强,且繁殖速度太快,一个雌螺一年可产30万粒卵,且只要15天就可孵化为幼螺,2个月时间就可进入性成熟期,再次进行繁育。
因此,福寿螺一旦大范围繁育,那将严重破坏水体生态环境,和其他生物争抢阳光、水分,使得当地的生态链受损。
而任由其繁殖,还会使得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质变差等。
据悉,2021年湖南有95个县市遭受福寿螺侵蚀,其发生面积达540万亩。
如在汉寿县,高发地区,稻田里的福寿螺幼体密度达到10万只/亩,种粮大户老刘说:“去年承包200多亩地,其中170亩地被福寿螺祸害,每平米存在20个福寿螺,几天就将秧苗吃干净,损失惨重。
”
如今福寿螺又进入产卵高峰期,如果不在这一时间灭杀,那将会有更多农田遭成危害。
02、为何不能触碰,不能食用?
如今福寿螺已在湖南、广东等多地泛滥,不少专家已给出警戒,千万别触碰,更不能食用。
很多人看到福寿螺后,第一眼就将其认为是田螺,进而认为可以食用。
毕竟外来物种小龙虾就因吃货们的贡献,使得只能靠养殖才能满足国内需求。
田螺肉质美味,而个头更大的福寿螺,是不是也可以制作成美食呢?
其实,福寿螺之所以在我国蔓延,最初就是因“食用”而引入的。
早在1979年时,阿根廷华侨就将福寿螺引入宝岛台湾,因肉质不是太好而遭丢弃。
2年后,巴西华人见中国大陆并没有福寿螺,且认为福寿螺营养丰富、养殖容易,在我国一定有市场,进而引入中山市进行试养。
因气候适宜、水体丰富,福寿螺很快就养殖成功,之后向广东全省推广开来。
紧接着,广西、福建、四川、湖南、云南等地也纷纷引入养殖。
因福寿螺易养殖,很多人跟风养殖,再加上福寿螺市场价格低,肉多,也吸引很多吃货,双管齐下,福寿螺在南方10多个省份养殖开来,但短短十多年后,一场“生态保卫战”打响。
人们发现,福寿螺密集的地方,农业危害巨大,特别是对水稻带来不良影响。
如养殖前7年里,广东37个县13万公顷的稻田遭受福寿螺侵害。
2003年,福寿螺被列为首批重大危害性的外来入侵物种,而后持续十余年的“人螺大战”开始,且一直持续至今。
除了对环境带来影响外,它对人体健康也有巨大危害。
如2006年北京凉拌螺肉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食客食用后很快就出现头疼、瘙痒、面瘫等症状,受害人群多达160余人。
2017年,一女子忍不住吃起了福寿螺,但后来半年里她饱受折磨,体检发现寄生虫已进入其大脑,而治疗时因服用太多激素类药物,对其身体造成巨大损伤。
那么,福寿螺为何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研究发现,一个福寿螺体内存在6000多个寄生虫,包括广州管圆线虫、卷棘口吸虫等。
这些寄生虫多耐高温,正常烹饪难以将其杀死,一旦人体误食就会患病。
因此,专家提议,一定别去食用,也别随意触碰,不然也有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为了治理福寿螺,各地展开了消灭战,如今主要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其中化学防治效果最佳,但喷施杀虫剂也会对农田、生态造成影响。
生物防治也就是在农田里喂养鸭子,让鸭子消灭福寿螺,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不大,且也要警惕鸭子食用福寿螺后将寄生虫传染给人的风险。
灭杀福寿螺是长期可持续的过程,想要彻底灭杀并不容易,但只要从源头控制,加强检疫、强化防治手段、加大技术攻关,相信会找到合适的灭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