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3000字的饮食文化论文
文本:
饮食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基本的烹饪理论、烹饪技术、食物容器、用餐习俗、名厨名菜、“饮食文学”等。
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传统美学思想渗透于整个饮食文化领域。因为中国的饮食早已超越了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了肉体存在的需要,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愉悦的需要。它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也有着深刻的审美意境和高雅和谐的美感。从古至今,很多文人都是通过写文章来吟诵美食的。
陆游的《鹧鸪天》、苏轼的《美食赋》、《猪肉颂》、《黄州吃货诗》等。名画《朝Xi斋夜宴图》描绘了当时盛唐宴饮的盛况。画像砖《吃饭图》生动地描述了酒保送饭的情景。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和艺术表现的典范。
“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被广泛使用,“美”字的形成也与饮食文化有着内在联系。古人认为美食是美好的。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把“美”字描述为“羊最美”。“美、甜,从羊到大,羊在六畜中,主食也”“甜、美,从口含其一。”“美”字也是“大”和“羊”的组合。
从准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对美的感受离不开味觉、声音、色彩引起的感官愉悦,其表达是直观的,二者都属于自然感觉的愉悦。美食带来的味觉快感,已经包含了美感的萌芽。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用途和美味的象征。
“羊是美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中国也有很多文艺作品把品味和艺术欣赏联系在一起。比如欧阳修说“近体诗千古难,嚼之难,但亦如食橄榄,真味久矣”(六一诗话),苏轼说“酸味中多好物,中味永恒”(寄参考给老师)。人们常用“余香”来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美味”来形容少女的美丽等等。
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基础。古人说“天地之道,以和为美”,“天地之美,大于和”。从“粮”到“口”,“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也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和谐。
李周所说的“切、煮、炸”是指“和”贯穿整个烹饪过程。西周时,王世博提出“五味调口”。他认为“古王混土金木,百物混五味...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尝到,什么也没说”(《国语郑语》)。王世博认为口味单一的菜不好吃,只有各种口味才好吃。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也提出“和如美汤”,用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
事实上,以和谐为美不仅要求味觉和感官的和谐,还要求与健康的统一。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吃某种味道的食物或吃得过多会引起疾病。《李周天官》说,食物的味道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春酸、夏苦、秋辣、冬咸、滑甜。”只有每天吃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协调,你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女。菜肴与器皿的搭配,生动地体现了“和为美”的美学理念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是一位烹饪爱好者,收集了许多美女。古今美食与美食家关系的简明总结。首先,人们非常重视菜肴和器皿在色彩上的对比和统一的关系。没有对比会让人感觉单调,而过于强烈的对比也会让人感觉不和谐。
如果把嫩黄色的蛋羹放在绿色的莲花花瓣碗里,颜色特别好看,产生一种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此外,器物的材质造型和花纹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据菜肴的奇闻轶事,选择图案与其内容相对应的器皿。比如中国的名菜“贵妃鸡”,放在装饰有左手仙女跳舞图案的莲花碗里,自然会让人想起杨贵妃善舞,一醉方休,百花亭台的故事。
其次,菜肴和器皿体现了对形式和谐的追求。如果人们把八珍汤放在水晶碗里,汤的颜色晶莹剔透,透过碗肚,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各种八珍汤,为其增色不少。
中餐很讲究调味适中,宴席也讲究口味不同。不同的菜肴和器皿相互搭配,有浓有淡,有甜有咸,颜色在对比中变化。不仅品种多样,器物的造型和色彩也丰富多彩。这样,美味的食物令人眼花缭乱,精美的器皿闪闪发光,餐桌的壮观景色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可以称之为美食。
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思想境界。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具有寓意深刻、回味无穷的艺术美。孔子说“食不厌精,食不厌精”。中餐讲究色、香、味。人们也重视菜肴视觉形象带来的优美意境,以满足精神上的愉悦和现实生活的欣赏享受。
很多菜不仅好吃,还通过精致的造型和色彩营造意境,构成一种内在的含蓄美感。比如《辋川图》,是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被当时的美食家吸收,做成辋川图的小拼盘。再比如,在民间,人们会蒸、拜、吃面塑烟花,比如新年的“如意年糕”,婚礼的“鸳鸯糕”,祈求幸福平安。
民间艺人自然用红、绿等高纯度的颜色描绘出欢快热烈的气氛。不仅用笔泼辣帅气,奔放不羁,而且生动圆润,朴实无华。表现了劳动人民自然朴素的审美意境。中餐不仅讲究口,而且意境独特,意味深长,讲究意境。很多现代高档餐厅的名字多以写意命名,用词典雅瑰丽,意味深长,充满诗情画意。比如把白蘑菇放在蔬菜上,就叫“遍地钱”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久负盛名。作为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令许多外国朋友惊叹不已。易经:“形而上指道,形而下指器。”中国的饮食,有形之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模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形态,无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