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西医湿疹3.1湿疹的病因3.2湿疹的症状3.3湿疹的诊断3.4要与湿疹鉴别的疾病3.5湿疹的治疗3.5.1去除过敏原3.5.2轻度疾病的治疗3.5.3激素疗法3.5.4局部用药3.5.5慢性期治疗3.5.6注意事项3.6湿疹患者的日常保健3.7湿疹患者的饮食禁忌4中医湿疹代研究4.3湿疹的病因病机4.3.1外邪袭表4.3.2湿热内蕴4.3.3血燥风盛4.3.4脾虚湿阻4.4治疗标准4.5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4.5.1热毒4.5.1。1症状4.5.1.2辨证分析4.5.1.3治法4.5.1.4方药4.5.1.5疗效4.5.1.6常用方药4.5.2湿热4症状4.5.2.2辨证分析4.5.2.3治4.5.2.4方药4.5.2.5的疗效4.5.2.6的常用 加味当归拈痛汤4.6.3湿疹三方(外用)4.6.4加味蛇床子方(外用)4.6.5坐浴方(外用)4.6.6六合散。 (外用)4.6.7湿疹外洗方4.6.8烧盐散(外用)4.6.9柳汁方4.7中医治疗湿疹的经验4.8中医治疗湿疹的用药规律4.9.1体针4.9.1方1 .4.9.1.2处方2 4.9.2梅花针加体针4.9.3湿疹穴位疗法4.9.4湿疹耳针疗法4.9.5艾灸疗法4.9.6注意事项4.10湿疹推拿疗法5参考附:1治疗湿疹穴位2治疗湿疹处方3治疗湿疹中成药4湿疹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湿疹1拼音shě zhě n

2英文参考eczematid【湘雅医学词典】

湿疹【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版。化学品和生物制品]

3西医湿疹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1]。皮疹是多态的[1]。急性期以疱疹糜烂、渗出为主,慢性期以皮肤肥厚、苔藓样变为主。部分患者反复发作【1】。湿疹好发于头面部、四肢屈曲处及会阴部,常呈全身性或对称分布。

3.1湿疹湿疹的病因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一般认为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一部分与内分泌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遗传因素也是这种疾病的因素之一。复杂的病因给该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2湿疹的症状湿疹的皮疹是多形性的,包括红斑、丘疹、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1]。

皮损多呈对称分布[1]。急性期皮损泛发,可分布于全身。皮疹主要为红斑、丘疹、水疱和渗出,可出现结痂[1]。慢性病变多为局限性,主要为肥厚性红斑和苔藓样变,表面有鳞屑和皲裂[1]。

可能会有剧烈的瘙痒[1]。

病程慢性,可复发[1]。

3.3湿疹的诊断1。皮疹为多形性,包括红斑、丘疹、丘疹、水疱、糜烂、渗出和结痂[1]。

2.皮损多为对称分布[1]。

3.急性皮损是全身性的,可分布于全身。皮疹主要是红斑、丘疹、水疱和渗出,伴有结痂[1]。

4.慢性病变大多局限于局部。以肥厚性红斑和苔藓样变为主,表面可出现鳞屑和皲裂[1]。

5.可能会有剧烈的瘙痒[1]。

6.病程慢性,可复发[1]。

3.4应与湿疹相鉴别的疾病应与其他过敏性疾病相鉴别[1]。

3.5湿疹的治疗3.5.1排除过敏原,积极寻找过敏原,排除一切可疑原因[1]。

3.5.2治疗轻症患者口服抗组胺药,如赛庚啶、扑尔敏和氯雷他定[1]。

3.5.3对于激素治疗的皮损广泛、渗出严重的患者,可短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待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避免突然停药和病情反复[1]。

3.5.4局部用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软膏或0.025%氟轻松软膏,如有渗出可配合湿敷。避免使用* * *类药物[1]。

3.5.5慢性期皮损可外用10% ~ 20%尿素软膏[1]治疗。

3.5.6注意事项1。冷敷湿敷可以避免热* * *等* * *性治疗[1]。

2.应维持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1]。

3.6湿疹患者在日常保健中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用热水、肥皂等强洗涤剂冲洗患处,尽量避免用手指搔抓局部患处,保持情绪稳定。不要焦虑或沮丧。

3.7湿疹患者饮食禁忌饮食宜清淡营养,忌吃腥发和辛辣食物,如酒、烟、羊肉、鱼、虾等食物。平时保持大便通畅,睡眠充足。

4中医湿疹湿疹是疾病的名称[2]。指一种常见的以瘙痒和对称分布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2]。由于各种原因* * *引起的身体过敏[2]。中医的“乳癣”、“旋耳疮”、“肾囊风”、“风在四弯”等都属于此病范畴,与风邪-湿热侵袭皮肤有关(急性热多被归罪;慢性怪是因为血虚)[2]。这种疾病可能发生在皮肤的任何部位。急性或亚急性,皮疹呈弥漫性对称分布,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等现象[2]。转为慢性后,皮疹呈局限性,皮肤增厚,苔藓样,瘙痒难忍,易反复急性发作[2]。

中医的湿疮相当于西医的湿疹。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湿疮的名称,但一般根据发病部位和皮损特点有不同的名称。如果浸遍全身,滋养水分较多,则称为泡疮;以丘疹为主的称为血风疮或栗疮;如果发生在耳部,称为螺旋耳疮;发于* * *,表示* * *风;发生在手上的称为痈;发生在肚脐的称为脐疮;发生在阴囊的称为肾囊风或绣球风;发生在四肢弯曲部位的称为四风;那些发生在婴儿身上的被称为奶癣或胎疮。

可以看到另一个湿疮带。

4.1中国古代医学文献没有湿疹这个名称。根据其临床特点,主要属于“浸疮”和“湿毒”的范畴,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名称也不同。比如生在小腿的叫“疥疮”,生在肘窝或腘窝的叫“四风”,生在阴囊的叫“绣球风”。该病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例如,《黄帝内经·苏文至真大论》中关于病机的第19条说:“一切疼痛和疮疡都属于心。”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浸疮用黄连散。”首先提出了治疗该病的中药方剂。此后,历代医家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如隋朝的晁方圆在《病因论》中记载:“凡患慢性疮者,皆患风湿,湿热相搏,故皆头面部及身上生疮。”明确指出风、湿、热为主要致病因素,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基础。明代陈世功在正宗外科中补充了饮食不当、内生湿热的原因,提出了蛤粉外治的方法。清代在《医宗金镜》中描述:“此病如疥疮,时时痒,蔓延,抓津黄水,湿成块,为心火、脾湿、风所致。”不仅详细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症状,而且将内因和外因有机结合起来。以上论述表明,古代医家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2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现代研究现代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报道最早出现在1953。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临床文章越来越多,包括100多个病例的病例报告和观察数据。多数主张内服与外治相结合,也有应用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湿疹的病因一直被认为是风、湿、热、毒。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血虚风燥也是本病的病理机制之一。辨证分型逐渐趋于统一。在治疗方面,在内服中药和外治法并重的基础上,发现了针灸、磁疗和单方疗法,进一步提高了疗效。目前中医治疗该病有效率为80% ~ 90%。

同时,进行了一些实验室研究。例如,为了判断含铅中药能否通过皮肤吸收而引起毒副作用,对使用含铅制剂的湿疹患者进行了血、尿铅含量测定,并进行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含铅中药外用未发现毒副作用,肯定了传统含铅中药制剂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4.3湿疹的病因病机湿疹的发生被古今医家认为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主要与躯体、情志、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外因主要与外感风、湿、热及饮食不当有关,其病机可概括如下:

4.3.1外感邪气袭表郁,加上频繁涉水泡水,湿邪粘于肌痈,影响戚薇宣发,营卫不和,血液循环不畅,外卫不稳,易受风热侵袭,湿邪、风热三邪相互斗争,充盈肌痈,使之浸没。

4.3.2湿热内蕴丰富的元素和阳,喜食辛辣食物、酒、烟、浓茶及辛辣之品。脾胃被切,运化异常,水湿停止,久则郁化为热。湿热束缚皮肤,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湿疹。

4.3.3血燥风胜血热,导致心火炽盛,心营内扰,心血暗耗,血虚风盛,与皮肤交织,导致肌肉失荣,生疮。

4.3.4脾虚湿阻脾胃虚弱,或因饮食不当,伤脾胃而发生湿疹,导致脾失健运,津液不畅,水湿蕴结,浸淫肌肤。

4.4治疗标准短期治愈:皮损恢复正常,不痒,或稍痒。

效果显著:70%皮损恢复正常,其余皮损逐渐好转,伴有轻度瘙痒。

改善:30%皮损恢复正常,其余皮损肥厚或少量渗出,伴有瘙痒,但尚可耐受。

无效:局部皮损达不到改善标准,或无改善,甚至加重。

4.5湿疹的中医治疗现代医学将湿疹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根据古今临床资料分析,本病多遵循新病多实、慢性病多虚的宗旨,进行辨证,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4.5.65438+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细。

4.5.1.2辨证分析,外感邪气袭表郁,加上频繁涉水泡水,湿滞积聚于肌痈,影响的蔓延,营卫不和,血液循环不畅,外防不稳,易受风热侵袭,湿、风、热相互争斗,充盈肌痈。

4.5.1.3清热解毒,辅助祛湿。

4.5.1.4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2g、黄芩12g、荆芥7g、防风7g、牛蒡子12g、蝉蜕6g、射干15g、栀子9g、丹参65438。

加减: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地肤子;搔抓后皮肤感染化脓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黄治疗便秘。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也可以用汤剂冲洗患处。

4.5.1.5疗效364例在上述方药基础上加减* * *治疗,近期治愈354例,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9.2%。

4.5.1.6常用方剂可为牛黄解毒片、银翘散、消风散、黄连解毒汤、防风童生散等。

4.5.2湿热4.5.2.1起病缓慢。局部皮损多为丘疹、丘疹、小水泡,轻度潮红、瘙痒。抓挠后糜烂渗出物较多,伴有乏力、低热、厌食、大便干燥或小便松散。舌红,苔白或淡黄,脉数。

4.5.2.2辩证地分析,湿热内蕴体阳充沛,喜吃厚烤之食、酒、烟、浓茶、辛辣之品,脾胃被切,运化失常,湿停于内,久则郁化为热,湿热束缚皮肤,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湿疹。

4.5.2.3治法为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4.5.2.4方萆薢30g,苍术15g,蛇床子15g,白鲜皮15g,薏苡仁20g,黄柏12g,川牛膝12g,赤芍12g,苦参65438。

加减:若湿疹在上半部,加荆芥、防风;分布于中或肝经者,可加龙胆草、栀子。紫草添加到那些有糜烂渗出物。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也可以煎汁洗患处。

4.5.2.5疗效为301例用上述方剂治疗。近期治愈28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3%。

4.5.2.6常用方剂二妙丸、四妙丸、萆薢汤、龙胆泻肝汤等。

4.5.3血燥4.5.3.1症状:病情迁延反复,瘙痒过度,皮肤干燥脱皮,粗糙龟裂,局部糜烂流少量黄水,皮损多呈对称分布,有血痂、鳞屑,便秘,尿黄少。舌红,苔洁,脉细。

根据4.5.3.2的辩证分析,身体是血热的,是七情过盛,引起心火旺盛,内扰心坎,耗心血,血虚风胜,与皮肤交织,使肌肉生疮,皮疹叠起。

4.5.3.3治疗以养血祛风、清热燥湿为主。

4.5.3.4方生地15g,当归20g,赤芍12g,白芍12g,川芎9g,防风6g,苦参15g,泽泻12g,黄芩12g,何首乌12g。

加减:瘙痒大影响人睡眠者,应加珍珠母、何首乌、酸枣仁;口渴咽干加玄参、麦冬、石斛;加入干眼症和枸杞、菊花;核桃仁核桃仁硬便。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

4.5.3.5疗效75例,近期治愈48例,好转265,438+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

4.5.3.6常用方剂有四物汤、清营汤、梁雪地黄汤、当归补血汤。

4.5.4抗湿性4.5.4.1症状为时间延长,挥之不去,皮肤粗糙、增厚,局部皮损处有明显瘙痒、抓痕、糜烂,抓后滴有津液,渗液浸泡,皮疹暗沉,全身或局部全身泛发,身体沉重无力,胸闷厌食,大便稀溏,小便长。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

4.5.4.2辩证地分析了脾胃虚寒,或饮食不当损伤了脾脏,使脾脏失健,津液不散,水湿积聚,郁于其中,浸湿皮肤,产生湿疹。

4.5.4.3治脾胃,祛湿祛风。

4.5.4.4方生黄芪30克,白术15克,苍术9克,茯苓20克,蛹虫草30克,陈皮9克,厚朴9克,茵陈9克,泽泻12克,赤芍12克,防风6克,徐长卿12克,甘草2克。

加减:将砂仁、鸡内金加入胃中;胸闷有鲜橙和木香;广藿香、飞机草舌苔厚腻;用滑石和苦参浸泡在水中。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

4.5.4.5的疗效* * *治疗48例,近期治愈39例,好转4例,无效1例,中途转诊4例,总有效率89.6%。

4.5.4.6常用方剂有凌薇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厚朴夏玲汤等。

4.6湿疹组方4.6.1地桂乌药方静汤由荆芥、防风各6克,生地、当归、乌药、蒺藜、白鲜皮各12克组成。

加减:虚弱气虚加黄芪;皮肤瘙痒加黄芩、蒲公英;大黄治疗便秘。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

疗效:* *治疗168例,近期治愈142例,好转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7%。

4.6.2当归拈痛汤加减:当归、防风、羌活各10g,升麻6g,茵陈12g,苦参12g,黄芩10g,白术10g,白术12g。

加减:湿热过盛者可加红豆、生米仁;血虚风燥加何首乌、丹参;血热加紫草、槐米、地骨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

疗效:47例患者中,近期治愈38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

4.6.3湿疹三方(外用)组成:

①硫磺60g,枯矾150g,煅石膏500g,青黛1.5g。

②青黛、薄荷各150克,黄柏120克,黄连45克,仁中白9克,硼砂60克,冰片6克。

③防风、艾叶、花椒、苍术、红花、赤芍、白鲜皮、荆芥、蛇床子各65438±00g,苦参、连翘各65438±05g,白矾、雄黄、樟脑各6g。

用法:①方剂适用于湿热型患者,②方剂适用于毒邪过盛型患者,③方剂适用于血虚型患者。将药物* * *研成细粉,过100目筛,用香油擦或擦干患处,每日1次。

疗效:216例用上述* * *,全部治愈。1次48例,2次73例,3次36例,4次23例,5次以上36例。

4.6.4加味蛇床子方(外用)由蛇床子60g、苦参15g、明矾15g、威灵仙15g、地肤子24g、黄柏20g、冰片10g、白鲜皮30g、透骨草30g组成。

加减:渗出液中明显加入石榴皮、五倍子;红肿酸痛加蒲公英、巴黎;有明显瘙痒时,加入艾叶和花椒。

用法:取药煎取药汁,每煎1次加冰片5克,熏洗阴囊10 ~ 20分钟。待药稍凉后,慢慢洗净皮损,每日1剂,早晚水煎1次。

疗效:用* * * *治疗240例,近期治愈189例,好转32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92.1%。

人体表面积计算器身体质量指数指数的计算和评估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正常体重增加药物安全分类(FDA)五行和八字成人血压评估体温水平评估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转换基础代谢率计算钠补充计算器铁补充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快速检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快速检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酒精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现在算!

4.6.5坐浴方(外用)由苦参、白鲜皮、蛇床子、露蜂房各30克,大黄、白芷、紫草各65438±05克,五倍子65438±02克,花椒65438±00克,冰片(分装)和芒硝(分装)各6片组成。

用法:将上述中药用冷水浸泡20分钟,煎取汁约65,438+0,000毫升,倒入盆中,加入少许冰片、芒硝,调匀,待水温后坐浴20分钟左右,早晚各65,438+0次。

疗效:123例湿疹采用* * *,其中25例局部严重感染采用抗过敏治疗、补钙、局部换药、封闭等辅助治疗,其余仅采用坐浴治疗,最短7天,最长25天,总有效率94.5%。

4.6.6六合散(外用)成分:氯霉素片1.5g,强的松片30mg,异丙嗪片O.15g,苯海拉明0.15g,滑石粉和黄连粉各4g。

用法:将* * *药研成细粉。对于急性湿疹,先用凉开水冲洗黄痂除去渗出物,再用六合散外敷,1 ~ 2次,每日1次;对于慢性湿疹,先用凉开水冲洗患处,再用适量医用凡士林或雪花膏与1粉混合后涂于患处,每日1 ~ 2次。

疗效:本方治疗急性湿疹352例,1次治愈58例,2 ~ 4次治愈294例。治疗慢性湿疹148例,经2 ~ 4次用药治愈63例,经4 ~ 15次用药治愈85例。

4.6.7湿疹外洗方:生大黄、川芎、黄柏、苦参、苍耳子各10g。

加减:渗出物中加入10g枯矾。

用法:将上述药物煎服后,用滤液熏洗患处,每日3次。

疗效:* *治疗婴儿湿疹50例,1天内治愈25例,2天内治愈23例,3天内治愈2例,50例均有效。

4.6.8邵岩粉(外用)由盐和明矾组成。

用法:先将盐烧明矾,然后将两种药物分成等份,研成细末,贮于瓶中。使用时,先用未消毒的消毒剂清洗脐孔和脐孔。稍干时,取本品少许撒于脐孔周围(约黄豆大面积),用干棉球或干纱布垫覆盖,稍固定。隔天换药1次,用药2次即可结痂。

疗效:* * 15例脐部湿疹短时间内治愈。

4.6.9柳汁的成分:柳叶。

用法:取鲜嫩柳叶3 ~ 5公斤,装入布袋,用木棒敲打布袋,取其柳叶汁备用。使用前,将其加热至40℃ ~ 60℃为宜,加75%酒精浸泡患部于热液中熏洗,每日1次,约1小时。严重者可将新鲜的柳叶放入鞋内,行走时柳叶会被压碎,汁液与脚底充分接触。

功效:此法对湿疹有一定疗效。

4.7名老中医治疗湿疹经验朱仁康医案

柴XX,男,38岁。首诊:1970 9月2日。主诉:全身广义湿诊,反复3年。三年前的冬天,患者小腿上开始出现两小簇丘疹,痒,挠后渗出。经过长时间的治疗,范围越来越广。1969的冬天,逐渐蔓延到两个前臂,特别是普通人。这个秋天,皮损已经逐渐扩散到胸腹部和背部。平时胃脘痛,无食欲,饭后腹胀,一天大便1 ~ 2次,消化不良,大便稀。平时不敢吃凉性水果。胸部、腹部、背部及四肢检查可见斑片状红斑、丘疹、簇状丘疹、渗水糜烂、抓痕、结痂,部分呈深褐色。瘙痒过度。舌淡,苔薄腻,脉缓滑。该证属脾阳虚,水湿内生,皮肤窜,泡成水泡。治疗宜温阳健脾,芳香化湿。

药方:苍术9克,陈皮9克,藿香9克,淫羊藿9克,猪苓9克。桂枝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六一散(袋)9克,蛇床子9克。10剂量,水煎。

外用:①地榆30克,水煎,湿敷患处。②皮肤湿敷膏,外用。

复诊:用药后皮损减轻,渗水减少,瘙痒不太好,大便稀,食欲仍差,故用前法,加服健脾醒胃药,10剂。

再诊断:皮损持续减轻,大便形成,胃满意香味。沿袭前法,健脾调湿之药。

处方:苍术9克,炒苍术9克,陈皮9克,藿香9克,茯苓9克,泽泻9克,车前草(包)9克,扁豆衣9克,炒薏苡仁9克。

这样调理,前后吃了40多剂药,皮疹消退,痊愈。1975随访,声称几年没有复发。

按:本病例为泛发性湿疹,缠绵3年,突出症状为脾阳虚弱,运化不健,水湿凝滞,外弦浸肤,浸疮,每到冬季症状加重,可见阳虚弱。朱老在治疗中抓住主要环节,采用温阳健脾芳香化湿之剂,药证相符。病程3年,服用40剂以上,不仅脾胃症状消失,全身性皮损也痊愈。

4.8根据30余例中医治疗湿疹的临床报告,初步统计这些方剂多为80年代中期所用,基本代表了目前湿疹治疗的大趋势。结果如下:

使用频率(实例)文献(文章)药物报道?对象900 9白鲜皮。700 ~ 899 2 ~ 11防风、金银花、甘草、菊花。生地300 ~ 699 2 ~ 8、当归、黄连、苦参、黄芩、蝉蜕、牡丹皮、白术100 ~ 299 2 ~ 5、荆芥、蒺藜、黄柏、苍耳子、羌活、白芷、川芎、苍术、连翘、滑石和升麻。生大黄、白芍、熟地黄、威灵仙、牛蒡、栀子、丹参、赤芍、知母、蛇床子、黄芪50 ~ 99 2 ~ 4。从表中可以看出,湿疹最常用的中药是推白鲜皮。白鲜皮是治疗皮肤病的主药,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的作用。因此,白鲜皮可以治疗“一切疥疮、疥疮、杨梅疮及各种热毒疮”(本草原),现代药理学也证明白鲜皮提取物对各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第二、三类药物以祛风、活血、燥湿、健脾为主,都是治疗湿疹不可或缺的药物,与临床分类相当符合。

4.9针灸治疗湿疹4.9.1体针4.9.1处方1以大椎、曲池、雪海、三阴交、神门、阴陵泉为主要穴位[2]。慢性患者,加舒歌、足三里;浸润要辅以阴陵泉和水[2]。

4.9.1.2平方两穴:分两组:A组,合谷、曲池、三阴交;B组,曲池,足三里。

操作: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采用捻转泻法,不留针。针刺深度0.5 ~ 1寸,隔日1次。

疗效:* * * * 21例,全部治愈。其中针刺3次以上5例,针刺6次以上14例,针刺6次以上2例。

4.9.2梅花针加体针选择:要点:曲池、环跳、阳陵泉。配穴:根据湿疹的具体部位,沿经络取穴。

操作:先针刺主穴,中* * *,然后用梅花针轻敲脊柱两侧至皮肤变红,再针刺局部患处,强* * *,留针10分钟,中间捻针三次,下方用梅花针轻敲同一经络的穴位,直至血微滴。隔日针刺1次,1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间隔3 ~ 5天。

疗效:19例用* * * *治疗;都有效。一个疗程治愈17例,一个半疗程1例,三个疗程1例。

4.9.3湿疹的驻穴哭射疗法取穴:蓟门。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5ml注射器抽取2ml当归注射液,然后迅速注入针头。注射液用完后,会被抽回,没有血,也就是把药液注射到人身上。然后,加艾条灸约15分钟。急性发作作者每天注射1次,7天为一个疗程;慢性患者每天注射1 ~ 2次。双侧穴位交替注射,20天为一个疗程。

疗效:用* * * *治疗22例,显效4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7.3%。

4.9.4耳针治疗湿疹,取肺、神门、下屏尖及相应部位[2]。慢性病人加脑加肝。中等* * *,留针时间应较长[2]。

4.9.5艾灸疗法:用艾条或艾灸器灸患处,约20分钟[2]。适用于渗出较多的急性湿疹[2]。

4.9.6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腥臭味和* * *食物,以减少复发[2]。

4.10湿疹的按摩疗法以下方法对斑块状红斑、致密丘疹甚至水疱有效[3]:

①双手拇指按脾俞1 ~ 3分钟,力度适中。

②双手拇指同时按压两侧阴陵泉100次。

③拇指末端点按曲池1分钟,力度略大。

④用拇指按揉三阴交穴65,438+0分钟,两侧可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