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墙的典故

佛跳墙是一道非常有名的福建菜,据说起源于清朝,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这道菜由18种主料和12种辅料制成。原料有:鸡肉、鸭肉、鲍鱼、鸭掌、鱼翅、海参、扇贝、鱼肚、水鱼、虾肉、枸杞、桂圆、香菇、竹笋、鳎鱼等。调料有:蚝油、盐、冰塘、米酒、姜、葱、酱油、油、汤等。30多种原料分别加工配制,然后层层装入绍兴坛子。坛内有绍兴名酒拌料,先用荷叶封口,再加盖。用纯无烟的“炭火”烧开,小火煨五六个小时。

据说这道菜原来是当时福州官钱局一个官员的妻子做的。这位官员为政治特使周濂设宴。菜端上来后,香味扑鼻。品尝后,周濂赞不绝口,并命令厨师郑春发模仿它。郑春发十几岁开始学习美术。他在北京、杭州、江苏、广东等地的厨房里学习,技艺极高。他咨询了官员的妻子后,回家对菜肴进行了改革。原料多海鲜少肉,他命名为“烧檀八宝”。

后来郑春发办了三友斋酒楼,后改名聚春园。聚春园主要承办公务宴请。郑春发根据一些美食家的建议,不断改进这道菜的食材,正式命名为“福寿泉”,这是聚春园的第一道菜。许多美食家和文人墨客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品尝了这道菜后,惊叹不已。席间,一位书生加了一句诗来助兴:“坛上满是肉香,佛闻得弃禅跳墙。”这道菜以“佛跳墙”之名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