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春节有关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神
在全国不同的地方,“小年”的日期是不同的:腊月二十三是中国北方的小年,腊月二十四是中国南方的小年。
也有不同的说法:古代有“三官四民四船五人”的传统。官小年为腊月二十三,民家为腊月二十四,宅舟为腊月二十五。
无论“小年”是哪一天,辛苦了几乎一整年的人们都会开始准备年货,计划一个舒适的新年。小年是中国新年的开始。
腊月二十四:禅尘扫屋
民间谚语说,“腊月二十四,除尘扫屋”。捧着祭祀用的火炉后,他们正式开始准备过年了。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扫房子”,南方叫“除尘”。春节前打扫灰尘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电器,拆洗被褥窗帘,扫六码,掸蜘蛛网,疏通明渠涵洞。大江南北,处处洋溢着乐于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气氛。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民间有“腊月二十五磨豆腐”的说法,所以磨豆腐是一种习俗。有意思的是,有些地方还有除夕前吃豆腐渣的习俗。说起来,腊月二十五,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所以豆腐代表着祝福。此外,腊月二十五还有糊窗、接玉帝、驱乱、养蚕的习俗。一些少数民族还将今天定为“千灯节”,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12月26日:杀猪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头”,就是说这一天主要为过年准备肉。之所以把“割年肉”写进年节歌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在年节往往能吃到肉,所以称之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杀鸡赶上大集
在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中,人们会在腊月二十七宰杀自己的家禽。因为人们认为公鸡雄赳赳,气昂昂,很有气势,有喜庆的气氛,所以通常会宰杀公鸡。这一天,被宰杀的公鸡会出现在除夕的宴席上。整个鸡盘放在桌子中间的一个盘子里,不能拆卸。它被命名为“好运”,意思是好运。腊月二十七也可能是春节前最忙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要去市场买好所有的年货,适当地准备年菜,所以民间有“二十七大集”的说法。
腊月二十八:蛋糕和馒头上的贴花
年中有这样一句话:“腊月二十八,糕和馒头要用花装饰”或“二十八,做面”。所谓贴花,就是贴年画、春联、窗花、各种神仙。
腊月二十九:上坟求祖宗大告白。
在腊月这一年,说的是“请上坟,求祖上大捐。”祖先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视死如归不仅是孝的重要象征,也是尊老的美德。春节是个大节日,上坟请祖的仪式特别隆重。在大多数地区,祖先在29日早上被邀请。据汉代毛毳《四人月令》记载,“正月初一,要向你的妻子和祖先跪拜。拜的日子,喝了酒,家里无论大小,地位卑微,仅次于祖先,女婿的曾孙给父母奉上辣椒酒,说是要庆贺他们长寿,幸福美满。”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非常重要的活动了。
年夜饭:守年夜饭。
?除夕之夜的家庭团圆饭
年夜饭,又称年夜饭、团圆饭、团圆饭等。,尤其是除夕夜的年夜饭。团圆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义。一般有鸡(表示有计划)和鱼(每年都绰绰有余)以求好运。中国人的年夜饭是一家人团聚的晚餐,是一年中最丰富和重要的晚餐。
?守岁
守岁,又称虚度光阴、点火、熬夜等等。守年三十的民俗,主要表现在除夕夜总是亮着灯。观察除夕夜叫“燃灯照新年”,就是在除夕夜点满了灯和蜡烛。据说这将在来年丰富家庭的财富。守岁也指除夕夜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
?燃放鞭炮
燃放鞭炮是传统习俗之一。据说鞭炮起源于鞭炮。这一习俗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人们习惯于燃放鞭炮来庆祝,无论是过年过节,结婚,在学校升职等。
?压岁钱
年夜饭后,长辈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压岁钱是“压岁钱”的意思,是给长辈对孩子成长的美好祝愿。
?包饺子
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会吃饺子,除夕夜也包饺子,和平时有不同的含义。谁吃里面有硬币的饺子,谁就预示着好运和新的一年的好运。
元旦:新年快乐
除夕前打扫房子。在新年的第一天不要使用扫帚。不要倒垃圾。准备一大桶废水,当天不要洒。过年也不能砸家具。破了就得说“(破)岁平安”或者“地上开花,富贵荣华”。第一天要给长辈或者邻居拜年,一般不要去很远的地方拜年。除夕夜后,人们在第一天的早上打开门,互相祝贺“新年快乐!和平与好运。”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辟邪。
农历大年初一:回娘家
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带着女婿一起,礼物成双成对。娘家接受不了全部,回婆家还要带一部分回去。回父母家的女儿,一定要带一些礼物和红包给孩子。
元旦:睡得好,起得晚
在传统习俗中,农历三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的日子,所以晚上要早点休息,不要打扰老鼠嫁女。老鼠有一种“谁不让我过一天好日子,我就让他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他们被打扰娶了一个女儿,老鼠会伤害这个家庭。
农历新年:欢迎来到灶神
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神要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待在家里,准备丰盛的水果,烧香,点蜡烛,放鞭炮作为欢迎。陈竞说,尽管许多民间说法没有依据,但它们承载了人们祈祷和避免灾难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它们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还要把几天的剩菜大杂烩拼起来,把年货收拾干净。室内除尘,室内扫地,院子里倒垃圾,准备“扔穷人”。
农历新年:欢迎财神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天一亮就起床,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是从里到外放的,一放就到了门外。据说凡是不吉利的东西都会被吹出来。这一天,民间流行的饮食习俗是吃饺子,俗称“挤小人嘴”。
农历大年初一:送穷人
第五天刚迎财神进门,第六天就要送走穷神。在送穷神的那天,我们要在家里做一次大扫除,把所有的垃圾,没用的破布之类的都扔掉。此外,腊月二十五还有糊窗、接玉帝、驱乱、养蚕的习俗。一些少数民族还将今天定为“千灯节”,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农历大年初一:“人的生日”
又称“满赢节”、“满七天”。传说女娲在创世之初创造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然后在第七天创造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父母不能在这一天给孩子上课。
农历新年:放生与祈祷
农历八月初八,星星在下界时,就做小灯笼来燃烧祭祀,称为顺兴,也叫“献星”、“受星”。也有人说初八是小米的生日。天气好的话,水稻收成会好,如果是阴天,那一年就不好过了。
农历新年:祭天
农历大年初一是晴天,俗称“天上生”。据说这一天是玉帝的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祀玉帝、道观祭天等。有些地方,天气晴朗时,妇女们会准备香烛和斋饭碗,放在天井巷门口的露天处,祭天,祈求上帝的保佑。
农历大年初一:祭出石头的生日
这一天,所有的碾、磨等石制工具都不能移动,甚至还设置了祭品赏石,生怕伤到庄稼。又称“石不动”、“十不动”。在中国大部分地区,14号的一切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一天,元宵节正式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舞狮这样的表演开始在街上上演。一些人在灯笼上写谜语,增加节日气氛。在中国,谜语是非常传统的填字游戏。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为一种食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宋代,一种新颖的元宵节食物在民间流行。这种食物最初被称为“漂浮的紫苑”,后来被称为“元宵”,商人也称它为“元宝”。元宵,或称“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红豆沙、黄肉桂、核桃仁、坚果和枣泥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既可以是肉,也可以是素食,风味各异。可以煲汤、油炸、清蒸,寓意大团圆。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风俗习惯,很多流传至今。南北风俗不同,但有一点基本相同,那就是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的孩子将这些充满深情和美好祝愿的习俗铭记在心,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