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山什么时候吃,主要给谁用?
春节的习俗
切豆腐蒸馒头
洛阳文化世家——老城寇家寇北索先生曰:“二十五,切豆腐。”每天,老洛阳人都会在集市上成群结队地切豆腐。如今,吃豆腐已经不值得了。以前豆腐是个好东西,一般逢年过节或者婚丧嫁娶都会吃。我们一大家子,每次都要割20斤,回来的时候放在房顶上。如果需要吃的话,我们会一起切,切成块,放在锅里煮。好吃又香。
二十三个厨房祭祀官员
“二十三,灶王爷”,灶神一上天,年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叫小年。
根据传说,灶神是掌管厨房炉火的神。他潜伏在各家的厨房里,监视着全家。23日晚,他骑马上天,向玉帝报告了这一家一年的善恶。玉帝会根据灶神的报告来决定这个家庭来年的吉凶。
因为灶神的报告事关重大,所以在他上天之前,民间要举行祭祀仪式,俗称“送灶”或“辞灶”。
昨天,记者在张建国位于偃师市李村镇的家中见到了他的厨房官像。张建国说,尽管祭灶的程序相当复杂,但他的家人仍坚持每年祭灶的习俗。
往年,每到腊月二十三下午,张建国的媳妇都要收拾厨房,做一大碗面包(“五谷糕”),给家里每个人一份,给家里任何一个出门的人一份,以示祭祀灶台的庄严。
除了面饼,还需要一盘灶台饼、一包麻糖、一把草料和一只被宰杀的公鸡:灶台饼是给灶神在往返天庭的路上充饥用的;芝麻糖用来粘灶神的嘴,让他说不出坏话;公鸡是灶神的“天马”;至于草料,自然是喂天马的。
祭灶大多在黄昏举行。据张建国说,他先在灶王爷像前供奉灶王爷糕、麻糖、公鸡等物品,然后在像前点上三支香,全家轮流给灶王爷磕头。一边磕头,一边烧金银纸绢,然后把麻糖放在火上烧得“稀稀拉拉”,糊上灶王爷的嘴。
仪式结束后,把草料扔在厨房顶上喂天马。然后把炉子的官像脱下来拿到院子里烧。一边烧,一边“愿意”(祈祷):“我二十三号去,正月十五回来。灶神,你是一家之主。请上马,带上干粮,去天宫。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在下界的时候,多带点好运,万事大吉。请——”之后,放一组鞭炮为灶神开路,就算把灶神送上天了。
如今,这种祭祀用的炉子在洛阳城并不常见,但一些家庭会在腊月二十三“请”张躁的官方雕像。
24打扫房子
灶神向上帝汇报后,上帝会派天兵来“视察”。为了送走天兵,第二天人们开始打扫房子。在腊月二十四,家庭清洁已经成为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习俗。
丁先生,48岁,家住新乡市文远社区。他还记得小时候如何度过第24天:“这一天最忙,全家人,大人小孩,都要帮忙干活。扫房子的时候,用床单盖住家具,拿一把长柄扫帚,打扫屋顶、墙壁、门窗……”
除了延续灶神的传说,民间还有一种关于“二十四日扫屋”的说法:“腊月扫尘,可带来福报。”此外,古书《鲁》记载:“除日,击鼓驱疫鬼,谓之驱逐。”看来年终大扫除有驱除疫病的意思。
25磨豆腐。
在过去,豆腐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腊月二十五,人们会把泡好的黄豆用石磨磨碎,“在芦苇上搓沫去渣,煮点浆成块”。豆腐做好以后,会切成小块,放在盐水里保存,春节期间食用。这也有“二十五,磨豆腐”的说法。
开封美食博物馆馆长孙润田说:“过去每逢过年,开封都有用豆腐做菜的习俗,有东坡豆腐、锅贴豆腐、炒芝麻豆腐、爆炒豆腐、锅烧豆腐等品种。千家万户的豆腐菜占了不少席。26岁去切肉
腊月二十六离春节很近。在过去,切肉的工作在这一天完成。
昨日,在驻马店市大华市场,在农村长大的邓先生告诉记者:“小时候,腊月二十六,割肉、分肉、煮肉是家家户户的重点工作。普通人一般会切七八斤肉,大户会切十几斤肉。下午,我开始煮肉...那天大多数人都在煮肉,空气很香。”
一位肉摊老板告诉记者:“二十六,去割肉”是老传统,但现在已经不时兴了。如果腊月二十六都来割肉,会把我的摊子压烂的。”“27蒸枣山。
昨日上午,商丘市宁陵县孔伋乡孔伋村村民冯华亭请来四五个邻居帮忙,一天蒸了200个包子,20个枣山,10个大包子。“每年腊月二十七开始蒸。今年我要赶上雪蒸早。”冯华亭说。
腊月二十七蒸馒头枣山的习俗,据说起源于三国时期:战争中诸葛亮路过商丘沙河,当地有个规矩,要想平安过河,必须用人头祭奠河神。诸葛亮心地善良,请人做了一个和头像一样的馒头代替,最后平安过河。此后,当地开始流行用“头馒头”祭神。
冯华亭介绍,所谓的大包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馒头,只是很大,上面插着一颗大红枣。枣丘是用面条卷成条状,用筷子“捏”成的“花”,花的每个角和中间插一个大红枣,形成一个简单的枣丘。
商丘民俗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刘秀森告诉记者,大包子是用来祭奠、孝敬老人的,枣山是给孩子的。枣山上的大馒头和大红枣代表着吉祥。但是现在枣山的小笼包、小笼包、人都比以前少了。二十八幅年画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开始贴年画(有的地方是年夜饭贴)。
在古城开封,如果家里有人擅长书法,自己写春联往往能引起邻居们的羡慕。书法不好的家庭,大多请人写春联。
记者在北树店街看到,一家春联摊的生意非常红火。摊主姓刘,是个60多岁的老人。他一边帮别人写春联,一边告诉记者:“赚钱是次要的。给千家万户贴自己的春联也是我的荣幸。”
83岁的著名民间年画艺术家郭太云告诉记者,贴门神有很多讲究。比如年底一家有外债不想收,就提前两天在门上贴门神。债主们见了门神,就会扭头就走。"债权人不想与神相撞。"
二十九、去买酒
“‘29,去买酒’。这首歌谣就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买零碎的年货。”林州市文化馆老馆长金说。
他说,腊月二十九是农民准备年货,收拾残局的日子。到这一天,基本上该准备的年货都应该准备好了,只是一些零星的东西需要在这一天买。
王买·金说,这些歌曲看似简单,但仍然很有道理。例如,有些食物如果准备得早,就容易变质。如果准备得太晚,过年可能就买不到了。三十个铜币,饺子和一根门挡棍。
三十、包扁食。在过去,人们经常在扁食中包裹几个硬币,谁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吃到扁食,谁就在这一年中受到祝福。
但现在大多数家庭很少这样做。平顶山近90岁的索老太太至今仍坚持这一习俗。“小时候为了吃铜钱,我强迫自己多吃一碗。现在的孩子对此漠不关心。也许他们给了更多的压岁钱。”
除夕夜,人们会在大门口放一根桃棍,防止“野鬼”进屋。在安阳工作的魏告诉记者,在他们村,村民还有在门口横放一根桃木棒的习俗。他说,门挡棍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告诉乞讨者,该回家过年了,不能再挨家挨户乞讨了。
除夕
“一夜甚至两岁,甚至两年。年轻时一醉方休,一夜风流。”在洛阳,只要一提这个,大家都知道是“三十而立,忍之年。”
"一年中的一年也被称为守岁."洛阳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说,三十夜的民间传说,只要有恒心,就会等到神的女儿打开南天门保佑人间。如果你早睡,你将没有福气。每年腊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聊个没完,借此机会享受天伦之乐。主妇们摆好香案准备祭祀,点了一夜的灯笼,烧了五次香。
晚上禁止大声喧哗,以免惊扰神灵;禁止拆柜,以免卷款潜逃;禁止照镜子拿木梳,以免看见“鬼”;禁止见刀剪,以免破屋;禁止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止倒便池,以免亵渎神灵。30晚你要把剩菜扔了,那叫明年的晚饭。大年初一早起要把剩饭剩菜扔掉,不止是个好兆头。
80后过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全家人聚在电视机前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临近0点,各路青年右手掂枪,左手握火,右脚踏出门外,左脚踏进门内,看着电视屏幕。电视屏幕上0点一到,千家万户燃放鞭炮,各种彩枪把天空装点得五颜六色。
第一弓和山脊
“三十个孩子捏着鼻子,第一个孩子弓着脊梁。”老一辈的南阳人都知道,“捏鼻子”指的是包饺子,“弓脊梁”指的是拜年。
宛城区黄台镇74岁的老人张文祥说,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就开始出门拜年。
张文祥说,拜年活动仅限于村里的人,年轻一代挨家挨户向他们祝贺。解放前都是跪在地上给长辈磕头,解放后主要是磕头鞠躬。拜年的人要给长辈说吉祥话,长辈要给拜年的人压岁钱。南阳方言称之为“压腰钱”。“那时候他的孩子不给族人拜年,人们都会嘲笑他的无知。”“这几年没见过大规模拜年,只有亲戚才会拜年。”谈到传统春节人们拜年的盛况,老张曼文祥有些沮丧。他这个年纪,应该接受人家拜年了。
宛城文化馆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拜年的习俗和守年夜饭有因果关系。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午夜放鞭炮,年兽的骚扰和危害已经消除。在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开门互相祝贺,祝贺他们平安无事。
过去,富裕的家庭认为在拜年时互相赠送礼物费时费力,所以他们用著名的卡片互相祝贺。这是农历新年的第二天。
“初一鞠躬”指的是给村民拜年。从初二开始,过年最忙的事情开始了,那就是走亲访友。“所有的亲戚都应该在正月初七之前走。第七天我不出门,但是第八天以后朋友之间可能会互相走动。所以民间有‘七不出门,八不归’的说法。”对旧俗颇有研究的漯河作家刘锦桃说。
根据漯河的民间文献和民间记载,有证据考证清末民初当地的亲属。探亲顺序是:侄子去奶奶家,女儿随丈夫去娘家,然后去姑姑、姑母、姐姐家。除了特殊情况,我们都应该回去祭拜。
据刘锦桃说,在漯河,正月初二,已婚的人和那些没有结婚和订婚的人都要去岳父母家走亲戚。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时候,有四样礼物是一定要带的:一是5斤排骨,象征着有骨气,家财万贯。第二种是莲藕,象征连成一体,成为一家人。第三种是韭菜,象征永久共存。第四是芹菜,象征亲情。
一般来说,老洛阳人会在这一天蒸馒头。民俗专家寇北辰先生说,每年的这一天,家里的女人会把小麦碾磨时收集的前几筐白面粉蒸成圆包子、甜豆包子、蔬菜包子和肉包子。包子从大锅里出来,甜咸荤素,热气腾腾,让人想吃。腊月二十五的包子要一次吃到正月初五。每次吃的时候,放在笼子上加热就好了。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风俗习惯,很多流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灰尘扫屋”,据《吕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春节扫尘有“除陈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扫除一切晦气和厄运。这个习俗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电器,拆洗被褥窗帘,扫六码,掸蜘蛛网,疏通明渠涵洞。到处洋溢着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都说压岁钱可以镇邪,因为“老”和“特”谐音,晚辈可以用压岁钱平安度过一年。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把彩色的绳子穿成龙的形状放在床脚,这是燕京年记载的;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把分发给孩子的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岁钱可以在晚辈拜年后当众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熟睡时,由父母放在孩子的枕头下。
民间认为,给孩子压岁钱,当邪灵或“年”伤害儿童时,儿童可以用这些钱贿赂他们,将邪恶转化为好运。阿清吴曼云《压岁钱》诗中说:“一百元长彩线,再从枕上收来,论鞭炮价,使焦耳忙了一夜。”从这个角度来说,压岁钱是扎在孩子心里的,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过节需要的东西。
现在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依然盛行,金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大多是孩子们用来买书和学习用品的,新的时尚赋予了压岁钱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又叫门联、春贴、对联、对联、桃符等。它们以工整、对偶、凝练、细腻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祝愿,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到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种习俗始于宋代,流行于明代。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的专著《春联诗》论述了对联的起源和各种作品的特点。
春联种类繁多,按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反串、春条、斗方。“门芯”贴在门板上端中央;“门框对”贴在左右门框上;“异装”贴在门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斗金”又叫“门扇”,是一种方形菱形,常贴在家具和影壁上。
倒贴窗花和“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气氛,还集装饰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中国非常流行的民间艺术,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多贴在窗户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独特的概括和夸张,将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愿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异彩纷呈。
在贴春联的同时,有些人还要在门上、墙上和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由来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充分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把“福”字倒贴,表示“福到了”、“福到了”。还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种图案,如长寿、寿桃、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等。
年画
春节期间挂年画在城乡也很常见,浓浓的黑色和五颜六色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增添了不少兴旺喜庆的气氛。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们淳朴的习俗和信仰,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年画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门神等单调的题材,而是变得丰富多彩。一些年画作坊制作了福禄寿三星、天佑百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喜迎新春等经典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欢庆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年画的重要产地有三个: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画,各具特色。
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画,画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赵、班戟、绿珠。民间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画。描绘了一个老鼠按照人类习俗娶新娘的有趣场景。民国初年,上海的郑把月历和年画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后来发展成为日历,一直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的《方志》:除夕之夜,各方互赠礼物,称为“回赠年”;酒食相邀,谓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喝酒,祝一首完整的歌,叫“分龄”;大家彻夜不眠,等待天亮,这就是所谓的“守岁”。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上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火炉旁聊天,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彻夜守夜,象征着赶走一切恶疾和流行病,期待新的一年里有好运气。这种习俗逐渐流行起来。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写了一首诗《守岁》:“寒辞冬雪,暖带春风”。直到今天,人们都习惯守着年夜饭,迎接新年。
在古代,守岁有两层含义:老人守岁即“辞旧”,表示珍惜时间;年轻人保持年龄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间一般在午夜。
鞭炮
中国民间有句话叫“开门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来,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声辞旧迎新。鞭炮是中国的特产,又称“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燃放鞭炮可以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里的一种娱乐,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和颜色也越来越多。每逢重大节日和喜事庆典,以及结婚、建房、开业等。,应该燃放鞭炮来庆祝和交好运。目前,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姚、江西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著名的烟花之乡。生产的鞭炮颜色多,质量高,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世界各地。
支付新年电话
新年的第一天,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齐,出门走亲访友,互相祝愿来年好运。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由同一个族长带队挨家挨户拜年。有的同事请几个人拜年;还有人聚在一起互相祝贺,这叫“团拜”。因为在家里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精英和学者就用贴纸互相祝贺,从而发展出后来的“贺年卡”。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长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都说压岁钱可以镇邪,因为“老”和“特”谐音,晚辈可以用压岁钱平安度过一年。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把彩色的绳子穿成龙的形状放在床脚,这是燕京年记载的;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把分发给孩子的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岁钱可以在晚辈拜年后当众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入睡时,由父母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还是很流行的。
春节的一个重要活动是在新朋友和朋友的家里和邻居那里祝贺新年,以前被称为新年问候。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就有了。唐宋以后很流行,有些不用亲自去的人可以用名帖祝贺。在东汉时期,它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