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为什么要吃凉面?

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夏至。 听说过冬吃馄饨,夏吃面呀。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 南人在京宦游者,亦有设筵祭祖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 消寒图形式很多。一般是在纸上画成九栏,每栏绘成九枚铜钱,每钱代表一天,旁边标明日期,这样正好九九八十一天((如从头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起,则至来年的三月十二日止)。每天用毛笔根据“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进行涂抹。有的文人雅士则画九枝素梅,每枝九朵,每朵代表一日,谓之“雅图”。亦如前法,分别阴晴雨雪,日染一朵,“瓣尽则春深矣!”故图旁标一联,曰:“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有的图上标有《九九歌》,如果是从市上买来的,其图来自南省,则书:“一九至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寒风刮在篱头像吹筚篥----一种竹制管乐器);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咽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噶蚤出。仡”有的图是自制的,则书:“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阳坡看溜;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无凌丝;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此外,还有用双钩法写出九个字,每字九笔,每天描一笔,描完,九尽春来。形式虽雅,但无法表示阴晴雨雪。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之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 (“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常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