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最好?

中国餐馆的数量和种类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夜之间,大大小小的餐馆像从地下冒出来一样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什么XX海鲜城,XX渔村,XX蛇馆,XX酒店,XX皇宫,XX馆,都有穿着鲜艳的“小姐”在门前排队,微笑着迎接食客。衣冠楚楚的食客进进出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各种生海鲜琳琅满目,在玻璃窗里张牙舞爪。菜谱种类繁多,有川菜、粤菜、京菜、东北菜、鲁菜、湘菜、淮扬菜、苏杭菜、台湾菜、日本菜、韩菜、意大利西餐、法国西餐、德国西餐。面对这么多美食,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吃不完所有的美食。回答什么最好吃的问题,要限定一个条件,就是讨论什么最好吃,价格尽可能低,否则我想孔雀舌和熊掌都试试。世界上也有过这样的比赛。参赛者饿了几天后,小姐端着一盘盘美味的食物走在参赛者前面,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这个时候,谁也不会在意食物的味道,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好。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美食,就是美味。所以,好吃不好吃,正常情况下要让人感受到,否则就会变成对食物的渴望。人的食物包括固体食物和水。水没有味道,不能说好吃,但绝对比固体食物重要。世界上似乎从来没有过看谁渴的比赛,所以讨论什么最好吃还有一个前提:不渴什么最好吃。与其他哺乳动物或鸟类相比,人的食量很小。一顿饭只有半公斤的食物,比人的体重小很多,但对色、香、味的要求却高于其他所有动物。鸟类一天能吃下相当于自己体重的食物,而大象一天能吃下白公斤的香蕉和甘蔗。我觉得动物觅食的时候很难像人类一样注重味道,吃饱就好。最多,如果可以选择的话,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食物。猫爱吃鱼,但不一定每天都有鱼吃。当食物不够丰富时,黑熊吃野果和植物的块茎。北极熊爱吃海象,但如果得到很多,就只吃海象脂肪,这是最有营养的部分。可能北极熊觉得肥肉比肉好吃,就像人觉得肉比草好吃一样。食物好吃不好吃,不仅取决于食物本身,还取决于食客本身的心情和环境。人吃的食物的基本作用当然是补充能量,孩子也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原则上只要食物能满足人的营养需求,咕老肉就是好食物,比如航天食品,军用食品,符合这样的要求,体积小,营养价值高。而人通常喜欢吃色香味俱佳的食物,动物就差很多了。他们不能加工,只能生吃。狮子跳到斑马身上,把它一口吞下。猫吃鱼,不放味精,不放盐。他们的肠胃能适应他们的食物,食物也能满足他们的营养需求。在古代,人们想吃饱饭要困难得多。那时候不缺水,没有污染,只有粮食。感谢猿人学会了与许多人合作,与又大又凶猛的动物战斗,这样他就能吃到更有营养的肉。根据出土化石分析,猿人捕获的动物多为幼年动物,包括大象和猛犸象,如果6000万年前恐龙没有灭绝,可能还有小型恐龙。年长的动物分不清谁会吃谁。几十万年后,再大的动物也不是人类的对手,所以现在是人吃动物的世界。人吃人是天经地义的,但动物吃人是悲剧。动物成为了人们的食物,这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和竞争的一大胜利。猿人用火来改善食物的味道,使食物更容易消化,也更卫生,人类的大脑也更加发达,使人类在自我进化中不断战胜强敌,最终成为地球的主人。可见,食物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绝对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肉比草好,熟肉比生肉好。原始人逐渐进化成了现代人。几十万年一眨眼就过去了。过去猿人披着兽皮,用弓箭和石头围捕野兽的场景消失了。相反,穿着晚礼服的男人和穿着长裙的女人假装坐在灯光明亮的餐厅里,用刀叉优雅地品尝牛排和对虾。其本质与猿人围火烤兽肉无异。我们中国人认为餐馆里的食物更讲究。有时候客人来我们家,我们会请他们去好一点的餐厅。餐馆里的食物好吃吗?大鱼大肉,大家平时家里都不缺,海鲜,其实除了一块皮也不多。商人和政府官员请客户或上级或生意伙伴去饭店吃饭,不一定会有味道,但可能经常吃到腐败。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有个性的地方小吃,而餐厅里的菜一年四季都一样。这一次,味道和上次一样。吃了几次,味道像嚼蜡。家里冬天炒个醋醋白菜,趁热端上桌,很对人胃口。三伏天,陪梅梅去冷饮店买两个冰淇淋,边走边吃,总能甜到心里。饮食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且在中国已经上升到文化层面。古代文人不仅对文学艺术有着广泛的兴趣,一些文人还有意无意地涉足饮食烹饪艺术领域。此外,中国文人传统的士大夫趣味和自我放纵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一些文人把烹饪当作一种娱乐方式和一种积极的休息。宋代是一个士大夫数量激增,意识发生变化的时代。他们注重内心世界的和谐,所以他们倾向于关注生活细节来表达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人生理想。饮食成了他们的热门话题。比如饕餮之徒,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没出息的儿子,但苏轼却以此自居,并在《美食家赋》中宣称:“聚合物之美,是为了供养我的美食家。”“美食家”成了追求美食而不失优雅的文人的代名词。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著有《士大夫饮食时间五论》,将士大夫对饮食生活的认识系统化。今天,饮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举个例子。以前红头文件规定,机关招待客人要求四菜一汤。结果餐厅用的是满员政策,四个菜四个特大号的盘子,每个盘子分四个区放四个菜,既不违反四菜一汤的规定,又能让客人吃得好。这也是中国人的一项发明,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中国人对精致的食物百吃不厌,对烹饪也百吃不厌。鼎盛时期出现了满汉全席这样的奢华盛宴,不仅让外国人垂涎三尺,就连我们中国人也鲜有机会饱餐一顿。但有时候中国传统食品的加工太多,让外国人不耐烦,比如中国流行的饺子。外国的食物会让人耳目一新吗?不一定。首先,我不欣赏西方人的饮食方式。黄油撒在蔬菜上,牛排带血,火腿放在面包上,汤里加冰。让人想起几十万年前吃肉和血的那一代人。但是西方人不仅要求食物好吃,还要求营养,减少胆固醇摄入,注重环保,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的。还有一个关于吃的著名笑话。外地游客去当地餐馆吃饭,看不懂菜单,但又不想承认。所以他们点了菜单上的第一道菜。结果,服务员说,“这个不能吃。这是我们经理的名字。”从这个笑话我知道经理不能吃,而且不好吃。当然,也有特殊的例外。上世纪70年代南美的一次空难,幸存者靠吃死人活了下来,听起来有点毛骨悚然。这个事件已经被改编成电影好几次了。但是,现任经理什么都不是。如果被吃的乘客恰好是经理,那这个笑话就不成立了。看过一部香港电影《从此幸福快乐》,很有意思。它由各种美食原料制成,包括燕窝、蜂蜜和熊掌。让人流口水,但是成本太高,而且违反了动物保护法。据说活吃猴脑最好吃。猴子虽然不是保护动物,但是这样吃太残忍了,所以中国古代的君子”。有些华侨几十年后回到大陆,发现当年的小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味道。一是手艺失传或者走样,二是偷工减料。第三,原料量产,无味。所以,有好吃的东西却吃不到,就不能罗列出来引起人的食欲。在中国,吃饭曾经是一个大问题。美国人曾经预言中国无法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但是美国从来没有正确地预言过中国,这次也不例外。中国人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看看现在超市货架上的食物。很多我都叫不出名字。它们上面五颜六色的包装,不仅有中文的,还有外文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越来越明显,外国食品涌入中国,这些外国食品的内容绝对是五花八门。去年5.8事件,全国掀起反美浪潮,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日子不好过。从那以后,每次进去都要经过激烈复杂的思想斗争,却吃不到什么好吃的,真是痛苦。我本来有抵抗美帝国主义文化入侵的愿望和决心,但是我抵挡不住汉堡的诱惑,左右为难,直到看到一个网友的帖子。网友(大名鼎鼎的陈碧红)说:抗美援朝的时候,志愿军俘虏的美国鬼子的食物也很好吃。我想,对,就是这个道理!从此,我就放心地进出麦当劳快餐店。好吃的其实在家里。做饭是一门手艺,贤惠的妻子一定要有好的厨艺,才能给家里增添温馨的感觉,才能组成一个温馨的家。西方有句话叫“简单是最好的”。周末在家炒几个小菜也是一种享受。父母给孩子做一碗松软可口的羊肉抓饭,看着孩子吃也是一种享受。冬天买个软烤的红系,剥开皮,放出诱人的香味,不是很好吃吗?可悲的是,中国人把吃当成主要活动。朋友见面的时候,结婚的时候,离婚的时候都会吃。人生下来就要吃饭,死了也要吃饭。如果他们吃不完,就扔掉。再好吃的东西也会变得不那么好吃。食物的味道取决于自己的感受,人的感受是非常复杂微妙的。不仅是事物本身,情感、思想、文化、传统、习惯、地域、环境甚至声音都会影响人的感受。只有各方面条件都处于最佳状态,此时吃的食物才是最美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