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喜高压锅配件
编辑|浮钓娱乐
1994年,53岁的苏增福踏上了回浙江的路。
此时,他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是安全退役,还是再战。
按道理,苏增福家的儿子都已经结婚了,看来退休也不是不能接受。
但苏增福并不服气。他想创立自己的品牌。
苏增福怎么了?他为什么要创业?
如今28年过去了,苏增福的理想实现了吗?
1、
1941出生于浙江苏增福,童年注定不幸。
他从小就跟随父母经历了饥饿和天灾人祸。
为了生计,苏增福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跟着父母四处奔波。
在这个过程中,苏增福遇到了很多人和事,逐渐萌生了当兵保家卫国的想法。
于是在1960年,19岁的苏增福终于达标,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
这个军旅生涯,苏增福一* * *持续了八年。
退役后,苏增福选择回到家乡,用自己所学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按照苏增福自己的想法,家里有各种各样的地方其实也挺好的,只是拿不住乡亲们的热情,担心自己不适应。不断有人来给他介绍工作。
尤其是在这个“一兵一卒,全家光荣”的时代,军人出身的苏增福无疑是相当吃香的,各地各部门都在争相得到苏增福。
很难打击每个人的热情。1969,苏增福成为“陈屿镇社队企业”里的一名普通供货商。
这一等就是整整六年。
1975因工厂业务调整,苏增福被调到“晨宇农机厂”做供应商。
在此期间,苏增福因为表现优异,职位开始频频上升,到1980,已经成为“晨宇农机厂”厂长。
后来,他甚至被调到玉环县高压锅配件厂当厂长。
而这里,也成了苏增福最重要的转折点。
2、
在苏增福接手“玉环高压锅配件厂”之前,工厂每年都亏损,几乎都做不下去。
这主要是因为高压锅配件技术含量低,在国内使用不广泛。
虽然高压锅在当时看起来很少见,其实不然。
早在17年底,一位名叫丹尼斯·帕品的法国博士就率先发明了高压锅。
但当时高压锅的主要功能是杀菌,基本应用于医疗领域。再加上压力大,容易爆炸,高压锅一直没有被广泛使用。
直到十八世纪,人们才发现高压锅可以用来烹饪食物,并开始试图消除其危险性,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
压力锅在中国的发展相对较晚。直到1964,沈阳才研制出第一台高压锅,命名为“金鸡”高压锅。
这款“金鸡”高压锅一经上市,就点燃了国内的消费热情,几乎每个家庭都要准备一款“金鸡”高压锅。
此后,“金鸡牌”几乎一直是国内灶具行业的标杆,占据了高压锅市场的半壁江山。
包括“玉环高压锅配件厂”,大部分高压锅厂只能做陪衬。
直到1986,“金鸡”压力锅经过优化重组,正式更名为“双喜”。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苏增福果断抓住机遇,远赴沈阳,拿下了“双喜临门”的备件供应订单。
苏增福看得很清楚,虽然“红双喜”改名了,但是市场上很多用户并不知道这个品牌。
但这只是一个痛苦的时期。“双喜临门”回过神来之后,很容易回到巅峰。
如果这时候选择抱紧大腿,未来的收益肯定不小。
事实证明,苏增福押对了。
虽然“双喜”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影响并不大。
而且随着“双喜”这个品牌的建立,公司宣传起来会更容易,很快就能抢占回来之前失去的市场,甚至一度占据70%的市场份额,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
而作为最早“依靠”的苏增福,自然也能跟着分一杯羹。
很快,“玉环高压锅配件厂”扭亏为盈,实现了利润正增长。
正是因为苏增福对“玉环高压锅配件厂”的挽救,他才在1988被评选为玉环县优秀厂长。
1989年,苏增福再次入选台州市优秀导演。
此刻,苏增福被赋予了荣耀和名誉。
但苏增福并不满足。
在苏增福看来,高压锅配件毕竟只是一条小道。想让工厂真正发展起来,还是要形成产业链。
为此,苏增福专门咨询了专业技术人员,并凭借市场调研和与双喜公司的谈判,最终明确了生产高压锅的想法。
然而,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厂内外所有人的反对。
在大家看来,显然玉环高压锅配件厂发展势头很好,每年都能盈利。何必去折腾一个完整高压锅的生产线呢?
而且高压锅不同于普通锅,在制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苏增福之前从未从事过相关行业。
再加上此时苏增福已经47岁了,孩子都已经长大了,大家都劝他不要再胡闹了。
但苏增福不服气。
1988,他将工厂名称由“玉环高压锅配件厂”变更为“玉环高压锅厂”。
虽然只去掉了“配件”两个字,但表达了苏增福的决心。
他发誓要做自己的高压锅。
为此,他四处筹钱,准备引进一条生产线。
但是人家根本不相信他,根本不会借钱给他。
最后,苏增福冒着被开除的危险,跑到上海从银行贷款200万元。
有了这笔钱,苏增福至少已经可以和外企展开谈判了。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苏增福也让底下人宣传此事。
这让很多人产生了苏增福很快就会被开发的“错觉”。
所以很多人都把自己的闲钱借给了苏增福。
有了这个,苏增福很快准备了654.38+0万元,加上之前从银行贷的款,筹集了300万元,从国外引进最先进最安全的高压锅完整生产线。
特别是这条生产线的安全系统全部采用国际最高标准建造。
苏增福也以此为宣传点,招聘了很多优秀的技术工人。
正是有了这个计划,苏增福最终在玉环县设立了第一条国际生产线。
但是施工之后,苏增福才发现,钱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赚。
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成本。
“双喜”虽然改名了,但公司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多次变化。
但“双喜”毕竟是国内老牌公司,最基础的生产线和产业布局都没有改变。
再加上更名时的结构优化,《双喜》的制作成本已经控制在很低的水平。
但苏增福不行,无论是原材料的采购,还是销售渠道的问题,苏增福都远不如“双喜临门”。
而且最重要的是,苏增福做的高压锅在市场上根本不被认可。
没办法,苏增福只能再次找到“红双喜”,答应帮其代工生产。
此时的玉环高压锅厂虽然营业额不好看,但是因为原材料成本和销售成本的限制。
但毕竟它的生产线是国际先进水平引进的,质量还是没问题的。
于是经过协商,双方约定玉环县高压锅厂生产的高压锅以“双喜”为品牌进行销售。
这样,苏增福也算是维持了“玉环高压锅厂”的早期生存。
3、
时间飞逝到1992,这一年国内市场和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年,各地开始鼓励实业,鼓励高学历知识分子“下海”,用知识和技术帮助地方产业发展。
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鼓舞,纷纷放弃了稳定的工作。
或者进入一线工业企业改变行业现状。
或者自己开公司,用技术给行业注入活力。
借着这股浪潮,苏增福的公司也招聘了很多优秀的大学人才,包括他的儿子苏显泽。
苏显泽是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的高材生。他1991刚毕业。
正好赶上1992的“下海潮”,也想用自己的知识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反正谁也不干,就呆在苏增福的“玉环县高压锅厂”里。
但不得不说,苏显泽这样的大学生真的不一样。
也许在阅历上,苏显泽等人比不上厂里的老师傅,但他们在大学里的见识和新奇的想法,却远远比不上老人。
典型的例子。
苏显泽曾建议苏增福在生产高压锅时,在“双喜”这个品牌前面加上自己的生产地。
也就是说,玉环县高压锅厂生产的高压锅将全部命名为“玉环双喜”。
苏增福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但随着事情发酵,他渐渐有了反应。
此举是为了在“双喜”这个大品牌内,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品牌。
“双喜”这个品牌自然是“口碑”的代名词,质量也可以保证合格。
但是,这个“合格”和“合格”会有巨大的差距。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玉环县高压锅厂”。
当时建厂的时候,苏增福用的是世界级的标准,技术人员也是当地有名的工艺大师。
另外,苏显泽等大学生加入后,给工厂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
可以说,“玉环县高压锅厂”生产的“双喜高压锅”质量绝对是业内知名的。
但“双喜临门”的岱工商所并非只有苏增福一家,大部分岱工商所的生产线都远低于苏增福的水平。
这就导致了“双喜”品牌的高压锅,虽然都是合格的,但是质量却千差万别。
苏显泽在工厂生产的高压锅上加了“玉环双喜”的标签,虽然短时间内没有显现出效果。
但随着时间的发酵,人们逐渐认识到“玉环双喜”的品质更好,就会产生粘连。
即使在客户的口碑宣传下,也能在国内吸引很多新客户。
正是因为这一举动,“玉环县高压锅厂”的销量一路飙升。
到1994时,玉环高压锅厂总销量已达230万,年产值高达180万。
单论高压锅行业,这个成绩毕竟比“沈阳双喜”高一倍。
在这种情况下,“双喜”公司有些不高兴了:为什么代工比一般工厂自产的效果好?
于是“双喜”选择停止合作,禁止“玉环高压锅厂”使用“双喜”品牌。
这让苏增福很担心,他心里清楚,之所以卖得这么好,是因为“玉环双喜”已经成为顾客心目中的品质保证。
如果不能使用“双喜”这个品牌,客户怎么知道哪个高压锅是你们“玉环高压锅厂”生产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增福、苏显泽父子连夜坐火车赶到沈阳,与“双喜”公司展开谈判。
但“双喜”公司怕养虎为患,坚决不松口。
双方甚至为此事对簿公堂。
但本案中,“双喜”公司虽不正宗,但毕竟没有过错。
不出意外,苏增福和苏显泽败诉。
回到浙江后,苏增福一夜之间顿悟了。
制作再好,主动权也在别人手里。要你做你才能做,不让你做你想都不敢想。
想要在行业内稳步发展,打造自己的品牌是必然的。
于是在1994年,苏增福成立了苏泊尔公司,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
而今年,苏增福已经53岁了。
4、
苏泊尔成立后,苏增福凭借过硬的素质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
在苏显泽等大学生的帮助下,“苏泊尔”在短短一年内就占据了40%以上的市场。
到1996,“苏泊尔”的销量刚刚突破400万,占据了全国压力锅市场近一半的份额。
也是在这一年,苏增福携手苏泊尔,正式超越老东家“双喜”,成为行业新的“锅王”。
这一年,苏增福才55岁。
也是在这个时候,苏增福的野心不再满足于做“灶具之王”,他想把行业进一步拓展到整个厨电行业。
不仅有锅碗瓢盆等传统厨房电器,还有电饭煲、榨汁机等新型厨房电器。
而此举无异于一下子捅了马蜂窝。
一个是以“张小泉”、“王麻子”为首的传统工艺品牌。
这些品牌以前可能只专攻其中一个,但随着规模越来越大,行业开始扩张。
二是国内新兴的厨具品牌,包括“爱仕达”。
这些公司大多和“苏泊尔”一样,都是从某一款厨电起家,然后逐渐将产业扩展到整个厨电领域。
但不管是哪一家,都和苏泊尔有最直接的竞争关系。
此外,很多国际品牌也开始在中国崭露头角。
可以说,此时的“苏泊尔”看似辉煌,实则危机四伏,走错一步就会丧命。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苏增福突然想让张阔这把大斧子进入不锈钢行业。
这不禁让人目瞪口呆。他们怎么能在主业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就急着去拓展领域呢?
甚至很多人都来劝苏增福先缓一缓。
但苏增福根本不在乎。换句话说,他创立苏泊尔的时候,并不是想主导一个行业。
用苏增福自己的话说,“我是做生意的,知道它的重要性。”
当初苏增福要成立苏泊尔,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高压锅质量好,想让全中国人都用上高质量的高压锅。
其他企业要想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必须开发出比苏泊尔更高质量的压力锅。
这是实体企业最大的贡献。一个好的实体企业往往能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但现在“苏泊尔”已经成为国内炊具行业的老大,苏增福不准备在这个行业继续深耕。
而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不锈钢行业。
苏增福曾透露,他见过很多制作精良的不锈钢工艺,但因为专利费用高,无法在国内推广。
但苏增福就是不信这个邪,他要让中国人用上物美价廉的不锈钢产品。
苏增福的目标很宏大,但是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厨具的不锈钢产品,最直接的竞争就是“张小泉”、“王麻子”等传统工艺品牌。
苏泊尔现在虽然有名,但也只是在高压锅行业。
苏泊尔在工具行业常年排在张小泉和王麻子之后,最好成绩也不过第三。
双方的这种竞争关系已经持续了十年。
直到2004年,“苏泊尔”选择上市融资,但不知为何股价接连暴跌,市值不断缩水。
经过深思熟虑,苏增福决定以40亿元出售大名鼎鼎的苏泊尔。
当时这一举动震惊了业内媒体,但苏增福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后悔。
苏增福拿到钱后,开始全力研究不锈钢。
不过,这一次,苏增福聪明了。他有意识地避开“张小泉”和“王麻子”又能做的厨具。而是拿水龙头当跷跷板,进入卫浴行业。
发展至今,“苏泊尔卫浴”已成为行业领导品牌。
苏增福是个商人,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两次创业一直以实业为基础,不管别人怎么说,永远不会停滞不前。
也许现在看来,苏增福卖“苏泊尔”的时候,是亏的。
但仔细想想,苏增福已经有足够的资金继续开拓新的领域。
这种时刻面对挑战、永远在路上的精神,是他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