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豆腐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古老的传统食品。最早的记载见于五代顾涛(903-970)的《清路易宰羊记》。还有一点是,在一些古籍中,如明代李时珍的《牙纲目》、叶的《草木子》、罗绮的《婺源》,都记载了豆腐的方法始于南王刘安。此外,关于豆腐的产生年代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如周朝、战国、汉代等。有考古界人士认为,河南省富县大虎山汉墓发现的画像石有制作豆腐的全过程,推断汉代就有豆腐存在,最迟应是汉代创制。但清代王绩在《物原会》中记载,豆腐在周朝就已存在,可惜先秦古籍中一直没有找到证据。

豆腐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多数人认为始于西汉大帝始祖刘邦的孙子刘安。被称为淮南王的刘安有一个喜欢吃黄豆的母亲。一天,她妈妈卧病在床。淮南王命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做成汤给她喝,但她怕食物无味,就加了些盐调味。没想到,它居然凝结成了碎片,这就是豆腐最初雏形的形成。因为刘安是方士,豆腐的雏形制作出来的时候,就用方士做实验。经过多次研究,他终于发现石膏或盐可以把豆浆凝固成豆腐,用来做菜非常好吃,豆腐开始在民间流传。

还有一个关于豆腐起源的故事。有一家三口,一对夫妻和一个母亲住在那里。可惜婆婆对媳妇不好,甚至不让她喝普通豆浆。有一天,婆婆走了,媳妇开始磨豆煮豆浆。但是当豆浆开了,她满心欢喜的时候,院子里传来了脚步声。媳妇怕是婆婆,看到了会被骂,赶紧把整件事拎起来。原来坛子之前泡过酸菜,里面有些酸汤底,所以豆浆一倒进去就凝固了。小两口勉强尝了尝,发现凝固的豆浆很好吃,嫩滑可口,就给他取名“豆福”,豆腐也由此而来。

也有人说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汉朝时,淮河流域的农民使用石磨。农民把大米和豆子泡在水里,放在有漏斗的水磨里,磨成糊状,摊在锅里做煎饼。煎饼和自制豆浆是淮河两块石头农民的日常食物。农民积累了各种种植、煮豆、磨豆、吃豆的经验。受豆浆长期变质凝结现象的启发,人们终于用原始的自沉法创造出了最早的豆腐。

不管豆腐是从这里开始的,还是刘安创造的,我们仍然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在过去的智慧创造了今天这种营养丰富的食物。

有人把它分为北豆腐和南豆腐两组。区别大致如下:北豆腐又称老豆腐,是用卤水(氯化镁)制作的,水量少,颜色乳白色,味微甜微苦。宜久炖厚味,包括煎、塌、糊、煎、馅;南豆腐又称嫩豆腐,由石膏(硫酸钙)制成,含有90%的水分。它色泽洁白,质地鲜嫩,味道香甜清新。适用于拌、炒、炖、煮、煲汤。

至于第三个问题,确切的说是卤水,用来做豆腐的。卤水,也叫卤碱,是制盐过程中渗出的液体。卤水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镁,其次是氯化钠和氯化钾,还含有微量元素。用来做豆腐(可以凝固蛋白质)。卤水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中毒致死。

将大豆用水浸泡,磨成豆浆,煮沸,然后在豆浆中加入盐卤。这时候很多白花花的东西就分离出来了,一旦过滤就做成了豆腐。

至于古代人是如何获得盐卤的,请参考本帖:

/question/60358.html

内脂豆腐是用葡萄酸内脂代替卤水或石膏作为豆腐的凝固剂,是近年从日本引进的生产技术。内脂豆腐没有传统方法制作豆腐的苦味,近年来在南方沿海城市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