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易俗社文化街区

我虽久慕易俗社大名,却常无闲暇去探访这个“家门口”的文化景观。适逢近几日老公休假,我们忙里偷闲去了一趟。易俗社旧址如今成了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市里又倚靠这一历史景观组合了大戏楼,青曲社,秦腔艺术博物馆,展览馆,美食街区等文化元素,是为新落成之易俗社文化街区。

如今社内的大戏楼坐落于方言广场上,背靠易俗社百年历史博物馆,弘大敞亮,灯光舞美均趋于现代化,应是在原戏台旧址上翻修而成。易俗社创立于1912年,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本次为迎接其110周年诞辰,西安市政府与时俱进,将其改造成现代文化街区,以期更好地传承易俗社秦腔艺术。

据悉,近一周来,在周年庆期间每日下午2点到4点均有戏曲演出,为市民们献上视听盛宴。街区内的展览馆近日有美术展,系秦地内容,秦皇汉武唐宗之帝王华容,歌舞散乐之盛世景象均列展墙。易俗社创建历程以及秦腔剧情人物栩栩如生,还有可窥一斑之秦地风貌,以及画风突变的幼儿秦腔涂鸦作品,甚是可爱。

展馆楼上是青曲社和秦腔艺术博物馆。青曲社的相声在晚间演出,我一向对相声不感兴趣,便无过多逗留。

秦腔艺术博物馆值得一看,一些藏品我也是首次面见。

这幅所谓《踏摇娘拓片》实际是说原大唐西市博物馆石刻馆藏唐开元23年(公元735年)“唐故处士王君夫人郜氏墓志”侧面所镌线刻图画之一,公布于《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一书中,名曰《唐代线刻<踏摇娘>演剧图》,是研究唐代戏剧的重要资料。?秦腔艺术博物馆若不加以详细说明,会使参观者不知所云,下次去了我觉得有必要给他们提出这个建议。

这通清代梨园会馆碑我也是第一次见,碑阳刻“梨园会馆”四个大字,碑阴刻该会馆修建之缘起与新建设施。该梨园会馆实为骡马市四圣行宫,创自双寨班,供奉梨园神老郎。据说唐明皇创梨园,后世戏子皆以自己为梨园子弟,借以抬高身价,故而尊明皇为梨园神,号老郎。该碑记述了众人在原址基础上增设钟鼓楼之事。此外博物馆还有一些杂技俑,伎乐俑以及剧本,乐器之类藏品,其中不少为仿制。

参观完秦腔艺术博物馆已是下午五点半,易俗社百年历史博物馆早已闭馆,只能下次再约。我们人困马乏,只能去能量补给站了。

稍稍饱腹,夜幕降临。夜色与灯光辉映中的街区也很美!

逛完街区,步行回家。夜幕中的钟楼,鼓楼依旧那么美丽,勾起了我带父亲母亲曾去造访的回忆。

路遇都城隍庙,我们被其宏大精美的牌楼吸引,移步一观。

都城隍庙是西北地区行政等级最高的城隍庙,统辖西北一带各地府县城隍。我们去时,早已闭门。据老公回忆,该庙春节庙会期间最为热闹,今春可再去一探究竟。据悉,该庙曾长期为商贩占据,后政府出面安置商贩,将庙归还道总。虽然如此,但昨日看去,商铺林立街边,依旧是庙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庙市。

一一最近被查出声带小结,我们夫妻连日来四处求医,能于空暇时抽身访古迹,也算一种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