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十怪
在陕西这片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住行娱乐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收藏后称为“陕西十大妖怪”。
首先,面条就像腰带
关中,俗称“八百里秦川”,盛产小麦。小麦已经成为关中人的主要食物之一。面条是关中人的主要饮食。关中人吃面,喜欢把面揉得硬,卷得粗,切得宽,称之为“biangbiang面”。这种面条煮熟后,无论是浇上肉还是辣椒,放在碗里吃起来都是滑、软、辣、劲。既好吃又耐饿。
第二,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一种用小麦面粉做的饼,在铁锅里烘烤而成。它不仅是陕西人的主食,也是人们外出时随身携带的干粮。关于郭隗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郭隗是诸葛亮初出茅庐后,放火烧博望坡,帮助关羽稳定军心而发明的。有人说,唐代修建干陵时,由于士兵和工匠服役人数过多,施工进度经常被拖延和处罚。于是,一个士兵焦虑地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在火里烤成了蛋糕。因为是用头盔做的,所以叫锅盔。反正郭隗在陕西几千年了。陕西人做锅盔,连用手捏都不会。他们只能借助一个木制杠铃和所有的力量来揉搓它。压成圆饼后,他们放在铁锅里,用麦秸火慢烤,小火煨。这样烙出来的锅盔外脆里香,放上十几天八天也不会坏。陕西农村的铁锅都很大,直径一般都在两尺以上,所以烙的锅盔又大又厚,很像锅盖。这大概也是陕西人性格淳朴,宽容大度的表现吧。
第三,辣椒是一道菜。
陕西盛产辣椒。陕西的辣椒呈红色,头长,味道辛辣,当地人俗称“辣椒”或“红辣椒”。远销国外,被称为“秦辣”。一般认为湖南和四川的人可以吃辣椒。其实陕西人吃辣椒比湖南四川人好吃多了。湖南、四川人只把辣椒当调味品,陕西人其实是把辣椒当菜吃。陕西人吃辣椒,先把辣椒的梗去掉,用暖炕晒干,再用瓢捣成粉,过筛,加细盐,最后多泼些滚油,就成了当地有名的“油辣子”。这种辣椒看起来红,闻起来香,吃起来辣。可以用来拌面,吃包子。这种辣椒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无机盐,具有开胃、食用、增进食欲的作用。
第四,泡馍大碗卖
陕西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因此,人们不得不吃一些有汤的热饭。于是牛羊肉泡馍应运而生。葫芦头泡馍、大肉煮泡馍、羊血泡馍等很受欢迎的泡馍种类。这种汤包又干又热又香,很开胃。所以,大部分人都能吃很多。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每个泡馍馆都选择了耀州产的大瓷碗来盛泡馍。于是,“大碗装包子卖”应运而生。
五、碗难分。
陕西人喜欢用直径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碗吃饭,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碗还要大,所以往往很难区分碗和盆。在关中农村,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个人聚在一起吃饭的地方,或在大槐树下,或在村屋尽头。每次吃饭的时候,男人们都会端着又大又旧的碗蹲在一起,一边津津有味地吃,一边津津有味地聊,大家甚至还要品尝彼此不同的饭菜。这就是著名的“老碗党”。陕西人劳动强度大,工作辛苦,吃的多,出门用老碗盛就够了,不用回家盛,省了很多麻烦。
六,爸爸把它戴在头上
陕西关中盛产棉花,当地农村早就有纺织棉花的习惯。当地人喜欢把这种由棉花织成的土布织成黑色。所以在关中农村,中老年人拥有的衣服大多是黑色的。这大概和秦始皇以水为德,升华黑的遗风有关。关中农村几乎所有的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手帕。外人不明白为什么。其实这种Pappa很实用,可以防风、防尘、防雨、防晒、擦汗、净手,还可以用来临时包东西。
作者:乔治60416622 2005-4-6 21:25回复此发言。
-
这是陕西十大怪。
七、房子半盖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房屋风格各异。但是陕西这种半屋的建筑风格真的不多见。原因是什么?原来,在陕西近百年农业缓慢发展的过程中,人口迅速增加。由于土地面积有限,人口众多,住房紧张,在农村共同生活的家庭产生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怪胎——“半盖”房子。这种“半遮半掩”的房子,看似造型奇特,实则是人口膨胀的危险信号。我想,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种“半遮半掩”的房子可能会减少,直至消失。
八、姑娘不是外国的。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只要地里有种子,基本上就可以不愁吃了。所以很少有人跑到其他地方去生存。关中地区早就有“一老不离关(潼关),不离川”的说法。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不远游,就连女孩也不远嫁。女生不远嫁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和父母家互相照顾,而且双方都是亲戚也容易走动。
九、不要坐起来。
因为关中男人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而且要蹲一个多小时。此外,冬天人们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太阳”或“输边”下棋。于是,关中人形成了蹲坑的习惯。外人说这是“蹲起来不坐冷板凳。”
十、唱歌和叫喊
陕西民风淳朴,关中人勤劳,大碗吃饭,自然大嗓门唱歌。秦腔是关中地区的主要地方戏,其特点是鼓动性强、节奏快。尤其是花脸的唱腔更是让人尖叫,当地人叫它“赚破头”。外人开玩笑说:“唱秦腔需要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第一,舞台要牢固,以免倒塌;”第二,演员要身体健康,避免生病;第三,观众要大胆,以免被吓到。这种说法虽然过分,但对于关中人来说,无论是歌者还是听者,都是很幸福的。在地里干活,累了,吼几句秦腔,吼得人壮,听的人多;在赶马车的路上,我很孤独。我喊了几句秦腔,咆哮的人们精神抖擞,其乐融融。农闲的时候,或者逢年过节,爱唱戏的人总喜欢聚在一起喊上几段。这时,只要拉动琴弦(俗称笛子、胡琴等弦乐器),敲锣打鼓,附近的男女老少听到声音就会立刻聚集起来,或当演员,或当听众。这是一个既不花钱也不费事,而且还很热闹的“自学班”。爱唱歌、会唱歌的,会在“乡党”的推荐下或主动喊上几句勇敢的。这种叫喊是义务的,没有任何报酬。只要观众能喊出“是”,喜剧演员就像中了什么大奖一样开心。吼的人,脸红脖子粗,吼“走火入魔”;听它的人,用安静的声音,被它迷住。关中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很过瘾,很满足,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