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几间空房子,想种蘑菇。谁能告诉我怎么做?
1.蘑菇
(1)选址: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卫生,排水良好,环境清洁,远离污染源。
(2)总体布局:菇房坐北朝南,每栋菇房栽培面积230平方米。要求菇房布置和堆放场地布局合理,菇房占用率60%左右。菇房保湿保温性能好,空气流通好,无阳光直射,电灯光照均匀,内部干净。
2.蘑菇设施
(1)菇房规格:每个菇房栽培面积定为23平方米,建筑面积按长11M,宽7M计算。两边操作的床架宽度为1.5M,一边操作的床架宽度为0.9M,通道宽度为0.7-0.8M,中间通道宽度为1.0m..层间距离0.6M,顶层距顶板大于1M。床架之间的每个通道两端分别开设上、中、下纱窗,窗的尺寸为0.3× 0.4m 2。每个通道中间的屋顶设置3-4台高约0.5M、内径0.3m的引风机..
(2)菇料:每个菇房预计用料为:毛竹1000-1200KG,毛竹2000KG,草帘200KG,5-6丝厚的塑料薄膜25KG,钉子和铁丝8KG,煤200KG,木板、砖、石若干。用竹子搭建菇房和菇床,盖塑料薄膜,铺草帘。
*如果栽培面积设置为130m2,占地面积按长10M,宽5M计算,则材料按比例减少,内部床架设置要求不变。
1.培养基配方
一、秸秆土750公斤,牛粪3250公斤,豆饼60公斤,尿素15公斤,硫酸铵3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碳酸铵50公斤。碳和氮的比例大约是33:1
第二种,稻草600公斤,大麦秸秆900公斤,牛粪3000公斤,鸡粪500公斤,菜籽饼200公斤,尿素20公斤,石灰30公斤,石膏75公斤。碳和氮的比例大约是33:1
第三种,稻草looo kg,大麦稻草looo kg,牛粪3000 kg,人屎2500 kg,菜籽饼217.5 kg,氨水50 kg,过磷酸钙37.5 kg,石膏73.5 kg,石灰73 kg。碳氮比约为29.25∶1。
四、麦秸1650斤,牛粪2000斤,猪粪275斤,菜籽饼250斤,石膏65斤,过磷酸钙65斤,尿素1.5斤,石灰土5斤,草木灰50斤。碳氮比约为32.9: 1。
上述公式的用量为111.1 m2。由于肥料来源和环境卫生的短缺,无粪或少粪合成培养料近年来发展迅速。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公式:
一、秸秆100公斤,尿素1公斤,硫酸铵2公斤,过磷酸钙3公斤,碳酸钙2.5公斤(台湾省配方)。
第二种,秸秆3000公斤,尿素45公斤,过磷酸钙95公斤,石膏95公斤,菜籽饼75公斤,人粪便750公斤,石灰100 ~ 150公斤。碳氮比约为28∶1。
三、秸秆4000公斤,尿素65公斤,过磷酸钙和石膏110公斤,碳酸氢铵22公斤,石灰100公斤。碳氮比约为31: 1。
四、麦秸1000斤,血粉40斤,马粪100斤,尿素10斤,过磷酸钙40。公斤,磷酸钙20公斤,细土500公斤(美国配方)。
五、麦秸1000斤,豆秸1000斤,干啤酒糟75斤,石膏50斤,硝酸铵80斤,氯化钾25斤(美国配方)。
六、麦秸1000斤,鲜酒糟800斤,血粉18斤,硫酸铵10斤,尿素5斤,碳酸钙40斤,过磷酸钙12斤,石膏40斤(丹麦配方)。
2.原料分批发酵
料场要求地势高,排水方便,靠近水源,背风。最好搭建遮荫棚,防止日晒、风吹、雨淋。
原料预湿:首先将饲草切成30厘米长的草段,浸泡,将干燥的动物粪便打碎加水湿润,含水量65%左右,准备建堆发酵。天津的发酵时间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
堆积发酵:传统一次发酵法,经过四次翻堆,随翻堆分批加入碳酸钙、氮肥、磷肥,整个过程约24 ~ 27天。目前常用的是二次发酵法,分为前发酵和后发酵两步。
发酵前13 ~ 14天,均匀铺一层厚度为15 cm,宽度为1.5 ~ 1.6 m,长度不限的预湿饲草,上面再铺一层5 ~ 8 cm厚的动物粪便,铺匀,覆盖草层,然后在建堆时,均匀撒上全部碳酸钙和50%氮肥、磷肥。成桩后,4天左右料温升至60 ~ 70℃,第一次翻堆。将堆体表面干燥但未发酵的料耙向一边,加水湿润,内外翻中层发酵料,中间翻未发酵料,湿润后用翻堆一点一点加入表层料,用翻堆洒上剩余50%的氮肥和磷肥调节水分。3-4天后,当料温再次升至60-70℃时,进行第二次翻堆。又过了3天,第三次翻堆,翻堆3天后进行后发酵。
后发酵在专门的发酵室或封闭的菇房进行。后者要求菇房密闭良好,每100 ~ 200平方米建两个土灶,防火门朝外,灶要在菇房内,上面放锅或铁桶。先对菇房和培养架进行消毒灭菌,然后将预发酵好的料趁热放入菇房,均匀松散地铺在菇床上,拍平,轻轻压平,厚度约15-20 cm,一平方米约50 kg。然后把锅里的水加热烧开,用蒸汽把菇房的温度升到60-62℃,不要超过65℃,保持料温在60℃,6-12小时后减少蒸汽,继续发酵6天左右。物料本身无法升温,物料温度下降,于是引入新鲜空气,使菇房和料池温度降至25℃。后发酵还可以杀死害虫和虫卵,有害微生物,赶走游离氨。菌丝体生长快,产量高。
播种
第二次发酵后,打开门窗通风。当培养料温度降至30℃左右时,将培养料均匀地铺在各层上,上下翻动,使其松散。如果培养料干燥,适当喷洒用冷开水配制的石灰水,再翻一遍,使其干湿均匀。如果材料是湿的,将其摇松并增加通风以降低材料的含水量。然后整平料面,料层厚度20CM左右。料温稳定在28℃左右,外界气温低于30℃时,每1平方米栽培面积用1瓶小麦种子,撒布并部分翻入料面,压实平整,关好门窗,保温保湿,促进菌种发芽。
注意
(1).整张床必须铺得均匀,抖松。整床期间,菇房中间通道屋顶安装4-5台引风机。
(2).播种前必须测量培养料的温度,料温不得超过28℃,培养料不得有氨味。
(3)播种后三天,适当增加通风。5.覆盖土壤①。选择当年未施蘑菇废料的田地,取耕层以下土壤。
(2)粉碎直径为1-1.5CM的土,取用量为10立方米土/230平方米,约9000KG,与石灰100-150KG/230平方米混合,测pH值,控制pH值。
③土壤颗粒处理,用80KG/230 m3的5%甲醛溶液均匀喷洒土壤颗粒,并用薄膜覆盖土壤颗粒,消毒24小时。
(4)将处理后的土粒转移到水中,控制吸水率在65-75%(用手揉搓,落地就会散开)。
⑤.播种后15-20天左右,菌丝基本饱满时,约2/3的粗土粒放下,细土粒放上层。如果细土太细,加入适量谷壳,搅拌均匀。厚薄土层的总厚度应为3.0-4.0厘米
⑥.覆土后3天内,用400g/230 m3蘑菇高效杀菌剂(福建省蘑菇研究推广站研制),加水160KG,均匀喷洒在覆土上。覆土后,通过轻喷和勤喷,逐渐调整到所需的湿度。
⑦.菇房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90%左右。三天后要适当增加通风,有利于菌丝爬土。
1.头发真菌:
播种后2-3天内,应适当关闭门窗,保持高湿度,促进菌种萌发。如果室温超过28℃,应适当通风降温。3天后,当菌种已经发芽,菌丝呈白色并在材料上生长时,应适当增加通风量。播种后7-10天,逐渐增加通风量,以促使菌丝有序进食,菇房内相对湿度控制在80%左右。一般播种后18-20天菌丝能长到料底。
播种后,如果管理不当,生产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在菌株块的菌丝体不发芽并播种后,在正常条件下,菌株块的菌丝体将在3天内发芽。如果料温连续2-3天高于33℃,则菌株块的菌丝体被“烧死”,无法萌发;材料中的氨没有完全排出,在氨的刺激下,菌种块不能正常萌发。如果室温高于30℃,菇房通风不够,菌种块菌丝因闷热失去活力,无法萌发。如遇上述情况,需及时查找菌丝无法萌发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比如翻架次数增加,菇房通风量增加,料温降低,散发氨臭味,必要时还是要喷1%甲醛,重新翻架,或者重新发酵,及时更换菌种,重新种植。除了以上原因,还要检查是否有螨虫叮咬菌丝,如果有螨虫,一定要及时消灭。
(2)菌块的菌丝体在不喂食的情况下播种后正常发芽,但它们不会在培养基上长时间生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培养基太干或太湿,培养基中添加的物质太多,营养不协调。这时候就要准确的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培养料太干,需要浇水调节。如果培养料太湿,要从对面串起来或松掉,直到再次翻面,以增加菇房通风,排出水分。如果料中营养成分不协调或某一种成分浓度过高,就需要将培养料再用水洗一遍再堆,但往往会延迟出菇期,影响产量。如果培养基呈酸性(pH6.5以下),则需要用石灰水(pH8.5-9)进行调节。
(3)料内菌丝稀疏无力,生长缓慢。原因是培养料营养差,前发酵期间物料温度不高,后发酵没有进行。甚至,使用的粪草在堆放前已经过热发霉,导致培养料松散不凝结,营养成分差。在这种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丝往往表现为稀疏无力,生长缓慢。要防止这种情况,主要应该提高培养料前发酵的质量,以满足高温快速发酵的要求,最好通过后发酵来改善这种情况。
(4)料中出现线状菌丝,但缺少绒毛状菌丝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配方不当,肥料过多。前发酵过程中造成厌氧发酵,培养基过熟过湿,透气性差,氧气不足,阻碍了绒毛状菌丝的生长,提前形成线状菌丝,过早由生长变为发育。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主要要提高培养料的通气性,避免配料时粪肥过多,堆置期过长,在料上打洞增加通气性,防止厌氧发酵。培养料含水量相对较干,垫料适当薄。如果采取以上措施,是可以改善的。
覆盖土壤
①覆土前的准备工作:覆土前,要彻底检查是否有潜伏的杂菌和害虫,尤其是绿霉和螨虫。一旦发现,必须采取措施消除后再覆土,否则土层就成了保护层,难以彻底消除,会带来无穷的灾难。覆土前,培养料表面应保持干燥。覆土调水后,菌丝恢复快,爬土快,所以禁止在材料表面喷水。如果材料表面仍然潮湿,打开门窗大通风2-3天,使材料表面干燥。覆土前还要采取全面的“刮菌”措施,即用手轻轻刮平材料表面,再用木板轻轻拍平培养料。这样,材料表面的菌丝被破坏,断裂成更多的菌丝。覆土调水后,菌丝恢复生长,越来越多的绒毛状菌丝在物质表面和土层中生长。
在蘑菇生产中,往往是赶早出菇,菌丝长到最后才覆土。表面上看起来是在争取时间,实际上却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材料表面的菌丝向上生长到土层,而材料中的菌丝继续向下生长。这样菌丝向两个方向生长,使得菌丝爬行缓慢,延缓出菇时间。
(2)覆土:选择当年未施蘑菇废料的田地,取耕层以下土壤,碎土直径1-1.5CM,取量10立方米土/230平方米,约9000KG,用石灰100-150kg/年。土壤颗粒处理,用80kg/230m2的5%甲醛溶液均匀喷洒土壤颗粒,并用薄膜覆盖土壤颗粒进行24小时消毒。将处理好的土粒转移到水中,吸水率控制在75%(用手揉搓,落地就会散开)。15-播种后20天,菌丝基本饱满后即可覆盖。覆土时,约2/3的粗土粒放下,细土粒竖起。如果细土太细,可以加入适量谷壳,搅拌均匀。厚薄土层总厚度为3.0-4.0CM,覆土后3天内,用400G/230平方米的香菇高效杀菌剂(福建省香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研制),加水160KG,均匀喷洒在覆土上。覆土后,通过轻喷和勤喷逐渐调节所需湿度,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三天后适当加大通风量,有利于菌丝爬土。
3.覆土出菇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①材料表面的菌丝萎缩。在覆土调水、出菇喷重水、出菇放重水期间,水很容易直接流入材料表面,或者在覆土前材料表面是湿的。这样一来,由于水分过多,供氧不足,材料表面的菌丝会逐渐失去活力,萎缩。调水时菇房通风不足,高温时喷水,会因蘑菇菌丝体代谢的热量和排出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释放而损伤自身,最终菌丝体会萎缩。为防止上述现象,喷水时菇房通风,高温时不喷水。这样就不容易出现菌丝萎缩的现象。
(2)产生杂菌和害虫。这段时间,菇房内的温度和湿度非常适合杂菌和害虫的发生。疣状分枝杆菌和核桃分枝杆菌适宜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生发展。这段时间也容易出现螨虫。因此,在此期间,要特别注意防止这些杂菌害虫的危害。
③菌丝白长,土壤菌丝板结。覆土先干后湿,上部干下部湿。出菇水喷洒过晚,喷洒重出菇水后菇房通风不够,菇房相对温度过高。这些条件会促进菌丝的营养生长而抑制生殖生长,延迟出菇,导致菌丝在土层中过度生长。最后,菌丝在覆土层中生长过于旺盛、密集、板结,直至生长在覆土层表面,覆盖土壤表面,导致出菌。针对以上情况,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通过松动或戳动,可以阻止菌丝的继续生长。增加菇房通风,喷重水,促进出菇。
④密菇出小菇。密菇产生小菇的主要原因是出菇部位不合适。出菇位置不当关系到喷洒出菇重水是否及时恰当。出菇的重水用得太晚,使菌丝挂得太高,子实体常常在覆土表面扭结。出菇用的重水量不足,菇房通风不足,菌丝形成的白斑(原基)太多,于是大量子实体集中,造成菇体密集而小。为防止产生密菇,应及时调整出菇水的重量,避免菌丝聚集在覆土表面,出菇位置过高。出菇的重水量要充足,菇房要通风,防止菌丝长到土壤表面,抑制过多子实体的形成。
⑤香菇香菇稀。出菇的重水喷洒过快,剂量过大,抑制了菌丝向土层的生长,促进了菌丝在厚土间的扭结,出菇早,降低了出菇位置,使第一批菇从厚土中喷出,菇大,柄细长。
6只死蘑菇。出菇后,在蘑菇生产中经常会遇到大量的死菇。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第一次蘑菇潮期间。主要原因是高温的影响和喷水不当。蘑菇原基形成后,特别是小蘑菇芽出现后,如果室温超过23℃,通风不够,子实体生长受阻,菌丝生长加快。这样营养物质就会从子实体回流到菌丝中供给菌丝生长,大量的原基会逐渐干枯死亡。喷重水出菇前,土壤得不到及时补充,米粒大小的原基(小白点)暴露出来。这时,它们很容易受到水的直接冲击而死亡。出菇出菇重量不足,粗土过干,小蘑菇会干枯死亡。鉴于以上原因,喷水时防止高温的影响,保护幼菇芽,可以有效减少死菇的发生。
覆土12天后,在土缝中刚好看到菌丝时,及时喷洒菇水,促进菌丝结团,喷洒量为平时的2-3倍,以土层吸水充足,不漏料为准。同时喷蘑菇水,通风量一定要比平时大3-4倍。当温度高于22℃时,应适当减少喷水以增加通风,并推迟喷菇。当土缝中出现黄豆大小的菇蕾时,及时喷出菇水,促进子实体形成。蘑菇采收时,室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95%,喷水量应根据蘑菇数量和气候具体控制。一般床面喷水以间歇式为主,轻喷为辅,由多到少,多喷蘑菇,少喷蘑菇,晴天多喷,雨天少喷,不要关水,室内高温时和蘑菇采收前不要喷水。在每个潮菇的前期,应适当增加通风量,但菇房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左右。后期要适当减少通风量。气温高于20℃时,早晚或夜间通风喷雾,气温低于15℃时,中午通风喷雾。在整个栽培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喷水、通风和保湿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多出菇、出好菇,还要保护好菌丝,促进菌丝前期旺盛、中期旺盛、后期不早衰,高产稳产在望。
收获期间的管理
当子实体长到标准大小(2.5-4.5CM),未长成薄菇时,应及时采摘。潮头菇要稳采,密菇要勤采,中菇要少留,潮尾菇要快采。菇房温度高于18℃时应早收,低于14℃时可晚收。蘑菇比较密集的时候,要稍微往下挑,然后旋转,避免带动周围的小蘑菇。采摘丛菇时,用刀将它们切掉。采完菇后,要把脚、死菇、老根清除,及时补土,保持床面平整。喷施适量的高产添加剂,补充和调整养分,消除有害因素,改善蘑菇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产量。
采摘的卫生要求
采摘者要注意个人卫生,不要留长指甲,采摘前要将手和工具清洗消毒。
拣选方法
在密集出菇期或早期收获期(1- 3潮菇),采摘时稍微向下压,然后轻轻旋转,避免带动周围的小菇。采蘑菇的时候,用刀把它们分开切掉。后期采蘑菇时,采用直拉。采摘时,应随采摘切柄,切口应光滑无泥根。切好的蘑菇应该放在内壁光滑干净的硬容器里。
表施
生产后期为了增加菇床的营养,经常在菇床上喷洒营养液,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o①将切好的蘑菇根煮沸,取滤液,稀释3-5倍,加入碳酸钙,喷在床面上;② 0.L% ~ 0.2%尿素溶液,3天喷施菇床1次;3豆浆水。将0.5公斤大豆磨成浆,加水20-25公斤,2-3天可喷洒200平方米菇床1次;④将0.1%蛋白胨和0.3%酵母粉混合成稀溶液,每1000m2菇床喷10 ~ 12kg,3天喷1次,喷完后再喷清水,温度最好在18CPA。⑤由1%葡萄糖和0.5%碳酸钙组成的溶液在65438±05℃以下使用时,能促进菌丝生长。当温度在15℃以上时,会加速菇蕾的开放,使菇体变薄。
1.双孢蘑菇的生长营养和条件
营养:双孢蘑菇是腐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作配料时,要在农作物秸秆(麦秸、稻草)中加入适量的农家肥(如牛、羊、马、猪、鸡和人的粪便),并加入适量的氮、磷、钾、钙、硫等无机营养物质。合理的配方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条件。
温度:双孢蘑菇菌丝体的生长温度范围为4℃-32℃,最适温度为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5℃-25℃,最适温度为14℃-18℃。
湿度:培养料含水量60%左右,覆土含水量16%-20%。菌丝生长期的空气相对温度为60%-70%,子实体生长期的空气相对温度为85%-95%。太干或太湿都不利于菌丝生长。
PH:双孢菇应该是碱性的,不利于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容易产生杂菌。菌丝生长的PH范围是5?8、最适7?8.入棚前,培养料的PH值应调整到7.5-8,土壤颗粒的PH值应在8?8.5。每次蘑菇收获后喷水时加少许石灰,以维持PH值,抑制杂菌滋生。
空气:双孢菇是一种好氧菌,所以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光照:双孢蘑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不需要光照,在一般散射光的条件下仍能生长,但不能受强光照射。子实体在黑暗的环境下长得又白又肥。光照过强,子实体表面会变硬,会出现很多畸形菇,商品价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