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有一首关于豆蔻的诗。二月初,豆蔻指多大年纪的女人。
两首告别歌
唐·杜牧
13年的好身法是轻的,活得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权杖。
在扬州,春风吹遍三里长街。卷着珠帘,谁也比不上她的美貌。
翻译
十三四岁的少女婀娜多姿,就像二月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十里洋洲路上的春风摇曳生姿,珠帘中的美景非她可比。
“十三年有余,豆蔻二月初。”这首诗的前两句说的是十三岁,体态优美,举止轻盈,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花。
第一句描述的是:“婀娜多姿”是轻盈美丽的身材,“十三奇”是女人的年龄。七个字里既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名词,却能给人一个完整的、生动的、鲜活的印象,让人见证那个美好的形象。这是全诗中唯一正面描写女性之美的句子。这句话还是避重就轻,虚有其表,造句真的很空灵。第二句,我没有写女人,而是写了春花,明显是拿花和女人比。“豆蔻”产于南方。当它的花变成穗状时,嫩叶卷起,穗状深红色,叶子逐渐展开,花逐渐放出,颜色略浅。南方人把摘蓓蕾的人美其名曰“带苔花”,常用来比喻处女。“二月初”的豆蔻花就是这种“苔花”,用来比喻“十三奇”的小歌手,形象优美,恰如其分。还有树枝“尖”上的花,随风颤动,特别可爱。所以“豆蔻尖”暗中照顾了“婉约”二字。这里的比喻不仅新颖,而且非常微妙;好像人和花一样美丽,花因为人而美丽。说它新颖独特也不为过。所有“如花似玉”、“爱上国家”之类的比喻,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春风沿扬州路十里,不如卷个珠帘。”诗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在扬州城十里长街看了年轻的美人,没有什么比得上她卷起珠帘卖妆。
当时诗人即将离开扬州,“送别”的对象是她在幕僚的诗意生活中遇到的一位扬州艺妓。所以第三句是“扬州路”。唐代扬州的经济文化繁荣,有时被称为“杨依依(益州)二”。“春风”这一句热情洋溢,渲染了大都市的富贵奢华风格,让人看到十里长街,车水马龙,繁花似锦...这里歌舞亭多,美女如云。“珠帘”是宋楼的布景,卷起珠帘就能看到“高脚茶”。我不知道扬州路上有多少珠帘,所有的帘下有多少红袖绿袖的美人,但“不如卷个珠帘”!在这里,“卷上珠帘”这个词很不寻常,不仅让“总比没有好”的结论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也传播了扬州宝石般的繁华。诗歌通过压抑扬州所有美女的美来突出一个人的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因为有了前两个绝妙的比喻,这里“强一弱二”的写法显然自然而精彩。
杜牧的诗,从恋人到花,从花到春城的闹市,从闹市到美人,最后衬托出恋人。二十八个字,流利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