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川味面条的品评
中央某媒体记者,也是一个著名博客的博主,今年春天来邹城市出差,期间品尝了邹城川味面条,在大快朵颐之际,他对邹城人为何喜欢吃四川风味的面条颇感好奇,后在一篇博文中提及此事。博文引来众多网友跟贴,“邹城”与“川味”,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名词激发了网友们丰富的想象力。对于邹城人为何喜欢吃川味面条,有网友猜测:“也许邹城人是川军的后代?”有网友认为:“当地没有自己的特色饮食,所以哪儿的吃法都有了。”还有网友认为:“邹城是孔孟之乡,这里的人受传统思想束缚重,到小旮旯里吃特辣特咸的面条是寻求放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特色饮食,不仅仅被理解为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美味佳肴,也是一个城市历史、经济、文化等内涵的重要载体。纵观网友们的博文跟贴,多是从邹城市的历史渊源、地域人文等非饮食因素对邹城川味面条加以解读,对面条的色味评价倒在其次。
那么,邹城川味面条到底体现了邹城市哪些城市内涵?对于这一点,不仅外地人好奇,邹城本地人也津津乐道,经常在互联网上发帖讨论。笔者现就结合所闻所见,对邹城川味面条试作解读。
品评一:邹城川味面,显露了邹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兖矿集团等驻邹企业落户邹城,外地来邹人员呈几何级数增长,成为这里的新主人,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融汇南北的多元文化,而川味面条就是这种多元文化在饮食文化上的一个体现。在一篇贴文中,一位市民曾如此描述:“邹城川味面谈大致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济东、邹西发现了大煤田,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携妻带子来到邹城,尤以四川、云南、贵州居多。川味面条馆最早就是由这些建设者的家属们创办的。”哪家面条馆最早以“邹城川味面条”冠名,恐怕已难以考证,“无心插柳柳成荫”,如今,川味面条馆在邹城市城区已是遍地开花(据说步行不到十分钟,就可看到一家);经营者中,早已不独西南人,邹城本土人、东北人也占相当比例;川味面条的味道,已经结合本地人的口味,对川、黔、鲁等地的面条特色融合加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味。邹城川味面条,已深深定格在邹城近几十年的发展脉络之中,成为展现邹城市融汇南北的多元文化,以及开放包容城市精神的靓丽风景!
品评二:邹城川味面,映衬出邹城市对外传播意识有待加强
地方特色饮食是外界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之一,一个有特色、有品位的地方饮食品牌,能够让人们留下回味无穷的美好印象。然而,“邹城川味面条”之“川味”二字,却给人以做贴牌广告的误解。由于望文生义,也就有了部分网友“邹城人也许是川军的后代”、“邹城没有自己的特色”的评论。而在邹城市一些网络论坛上,也有网友指出:“邹城川味面条的叫法,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还有网友呼吁:“邹城面条的味道独一无二,不要再叫川味面条了,要为邹城市这一特色饮食正名。”其实,何止川味面条,举目如今风靡邹城的饮食,具有本土特色的乏善可陈,像平邑笨鸡、滕州菜煎饼、孔府煎饼等,哪个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而多年前,邹城市某白酒的广告语:“喝了金钢山、越喝越明白”,某啤酒的广告语:“无名胜有名”,一个是气势恢宏,一个是意境悠远,在为企业成功宣传产品的同时,也为塑造邹城对外形象、提升邹城知名度发挥了积极作用。特色是城市的生命和魅力,是城市走向世界的通道。被誉为广告之父的大卫·奥格威曾经指出:“还没有什么人由于使用了别人的广告而树立一个品牌。”从这个角度说,尽早为邹城川味面条“正名”,使其成为真正具有邹城地域特色的饮食品牌势在必行。
品评三:邹城川味面,折射出邹城市餐饮服务业创新能力尚且不足
地方特色饮食在促进城市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以饮食文化带动旅游发展,将地方小吃产业化,在一些城市中形成了特色和经验。譬如成都、广州、沙县等,都拥有当地独特的餐饮文化,包容性极强的地域文化也在这些地方的餐饮文化上留下鲜明印记。如今,邹城川味面条在邹城市市民心中已获得广泛认同,在外界也有了一定知名度,将其打造成邹城市一项饮食产业已经具备良好基础。而要实现产业化,就需要对全市各川味面条馆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品牌的策划及包装,提升产品的品质,以及经营卫生等等。然而,多年来,邹城川味面条在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这也反映出邹城受传统思想影响较重,创新创业能力不足,还没有在民间形成以创新、创业为主流的生态环境,面对商机往往难以把握,甚至错失机遇。
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再简单介绍下引起众多网友跟帖的那篇博文。博文标题为《上海的春天》,是作者世博会前夕到上海采访时写就的。有趣的是,文中对世博会的介绍很少,却用大段篇幅和大量图片介绍了邹城川味面条。世博会是展示全球智慧的大舞台,对于邹城的川味面条,笔者认为,我们也需要有更多的城市智慧,让邹城市这一“城市名片”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