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油之九,茶油与山茶油、茶树油的区别。

茶籽油、茶籽油、茶梅的籽油在我国俗称“茶油”,造成了对这些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误解和混乱。和其它源自这些植物的初级产品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茶籽是茶树的果实,是茶叶生产的副产品。茶籽的纯仁率约为70%。茶籽全籽含油脂15% ~ 35%,茶皂素10% ~ 14%,高淀粉。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茶产品的种植、加工和开发,而对茶籽的开发利用关注较少。所以,除了茶树的繁殖,大部分成熟的茶籽自然脱落,烂在地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中国有1.8万公顷以上的茶园,有充足的茶籽资源。按450公斤/公顷产量计算,潜在的茶籽资源约为80万吨。如果充分利用茶籽,可以变废为宝,增加茶农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持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茶籽的制油和综合开发利用已引起国内茶企和相关专业人士的高度重视。

2.2油茶籽

茶籽油是从茶树(CamelliasinensisOKtze)的成熟种子中获得的食用植物油。由于其生产发展时间较短,我国尚无茶籽油国家标准,也没有标准的中英文名称。有些地方很容易把茶籽油叫做茶籽油。

与山茶油混淆。所以叫“茶籽油”应该更准确。茶籽油含有约56%的油酸和20%的亚油酸,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的食用植物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山茶油相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油酸含量较高,但茶籽油的亚油酸含量高于山茶油。精制茶籽油热稳定性好,不易氧化变质,安全无毒,无副作用。因此,茶籽油可用于制备护发产品和护肤品;茶籽油和茶籽油一样,也是一种医用原料,用于制作注射用注射剂,也用于配制各种药膏和药丸。特别是茶籽油富含亚油酸,可用于防治皮炎、湿疹、水肿、皮下出血、脱发、神经功能减退等疾病,促进人体生长和胆固醇的正常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由于茶籽油是可再生资源,随着茶籽油的深入

随着科技和茶业的发展,茶籽油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开发茶籽油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大大提高茶籽油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3.2山茶油

[8-13]

油茶籽油已有2000多年的餐桌历史。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如《本草纲目》、《本草纲目集》、《山海经》、《农政全书》等。,也收录在《现代中国药典》中。

由于油茶的别名很多,加上产地的俗称,油茶籽油也有很多别名,如山茶油、山茶油、清油等。,容易与茶籽油混淆。山茶油是中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山茶属植物分布最广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茶油生产基地。油茶籽油是我国传统食用植物油,是我国皇家贡品。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在90%以上,其中油酸的含量在80%以上,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远低于其他食用油,甚至低于橄榄油。因其脂肪酸组成、油脂特性、营养成分与地中海橄榄油不相上下,被誉为“东方橄榄油”。长期食用有利于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肥胖等疾病。

4茶树油

[2,3,14]

4.1植物分类

常用的茶树油树种主要有互叶白千层、白千层和轮叶白千层。根据生物分类学,互叶白千层的科学分类见表2。

白千层油树种是桃金娘科白千层属的几种小型常绿树种。它的原产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的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北部,即南纬21 ~ 23,东经145 ~ 153。它是澳大利亚著名的芳香油树。

引种于福建、台湾省、云南、广西、广东、海南、重庆。目前在我国引种中经常遇到的有七种:白千层、白千层、石千层、五叶白千层、白千层、白千层玉(Melaleucaleueadendra)和白千层。

表2互叶白千层科学分类

分类名称

regnumvegetable(regnumvegetable)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门

蔷薇亚纲(蔷薇科)

桃金娘传说(桃金娘传说)

桃金娘科(桃金娘科)

它属于Melaleueal。

白千层

4.2茶树油

茶树精油,商品名,是桃金娘科、白千层属、白千层属植物的新鲜枝叶经水蒸气蒸馏得到的无色至微黄色的轻质油状液体,俗称“茶树精油”。澳大利亚茶树油的发现和使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人们充分认识到它具有强大的抗菌、杀菌、抑菌保健功能后,近20年来发展迅速。目前,澳大利亚互叶白千层年生物量为6000 ~ 7000 t,水蒸气蒸馏得率为0.7% ~ 0.9%,茶树油年产量约为50 t,由于其杀菌作用强,刺激性气味温和,茶树油是一种天然香料,已广泛应用于农用杀菌剂、日用卫生用品、皮肤保健品、化妆品、食品香料、医药等行业。我国引进的7种千层属植物都能蒸馏出松油醇-4等6种茶树油的主次成分,但不同种类的含量差异很大。茶树油的基本成分是萜类和烯醇类,松油醇-4和γ-松油醇占茶树油总含量的56.88%。茶树油多为天然分离香料,可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行业,价格昂贵。

参考资料:

[1]张为民,魏静,钟庚。茶籽与其他油料作物理化和功能特性的比较[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2):145。

-149.

[2]张小七,林雄,吴玉銮,等.广东互叶白千层茶树油产品主要成分质量标准的研究[J].广东化学工业,2002(6):12。

-16.

侯宽昭。中国种子植物词典[M]。修订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刘玉兰。油脂制备与加工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曾轶坤。茶籽制油及其综合开发利用[J].中国油脂,2006,31 (1): 69-71。

范,黄京生。遂川县油茶种类及品种类型调查[J].江西林业科技,2001(4):16-18。

魏美芬。茶籽和油茶籽的鉴别[J].西南园艺,2002,30(3):42。

李,谢,,等.茶籽的综合利用[J].中国石油,1997,22(1):57-59。

杨坤国。茶籽综合利用的研究、生产与应用[J].湖北化工,1996(4):30-32。

徐学兵。茶油的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石油,1995,22(5):7-9。

[11]国盈安茶油生产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油脂,1999,24(6):25-26。

曾涛,毕,,等.茶皂素提取工艺的研究[J].林业化学报,2000,34(6):16-18。

[13],胡,杨,等.山茶皂苷的毒性研究(ⅰ)[J].中国石油,1998,23(4):47-48。

[14]陈海燕,梁忠云,黄耀恒,等.不同种源和家系白千层油成分及含量的初步研究[J].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2003,15(5):40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