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重型坦克的发展沿革

希特勒于1935年3月废除《凡尔赛条约》后,德国军方胃口大增,对尚在定型中的III号和IV号坦克不再满足了。因为它们的装甲防护相对国外坦克不占优势,其平均装甲厚度为30毫米,而英、法坦克的平均装甲厚度为40~60毫米,开发新式重型坦克的工作势在必行。

1935年10月,供重型坦克用的小体积、大功率发动机首先开始研制。陆军武器局委托亨舍尔父子公司(Henschel und sohn)研制,序号仍为VI号,但名称为“突破战车”I型的坦克。亨舍尔公司很快就拿出了具体方案,总体结构和外形与当时的III号A型坦克相仿,但此方案基本就是IV号A型坦克的“现成货”,1937年末制只造了1辆底盘,但炮塔未安装。1937年4月2日,亨舍尔公司接到改进DW I的要求,即重33吨的DW II型,实际工作于1938年9月9日开始。它除改用IV号C型的炮塔外,又将车体装甲改为整体式,另外在行走和传动装置上有细微变化。但以上两种方案并没有“突破”当时III号和IV号坦克的设计框架,但亨舍尔公司的确通过它们积累了制造重型坦克的经验。 VK3001(H)

VK3001(H)(VK意即“试验型车辆”,数字前两位表示“30吨级”,后两位表示“第一种原型车”),它可以说是“虎”I的“老祖宗”,在亨舍尔公司内部,它被称为“TigerCub”(虎崽)。研制命令于1939年末下达给保时捷、亨舍尔、奔驰和MAN四家公司(后两家因转向开发VK3002、即V号“黑豹”而退出竞争),保时捷方案代号为VK3001(P),亨舍尔方案代号为VK3001(H)。

之后亨舍尔选择在“突破战车”方案上继续改进,车体没有大变化,只是正面装甲厚度增加了10毫米,但行走装置明显不同——每侧7对负重轮以交错方式排列,纵置式扭杆悬挂,履带比“突破战车”的宽120毫米,达到520毫米。负重轮交错式的排列是陆军武器局第六处(WaPruf 6,负责管理战车设计与开发的部门)的“点子大王”——工程师克尼伯坎普(Kniepkampf)的发明(他在二战后期主持了E系列坦克的开发)。这种布局除了能均匀分散车重,提高越野能力外,还有利于行驶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火炮射击的后坐力。因此这种布局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德军的半履带式车辆,以及所有后期开发的坦克上,形成德国独特的“负重轮交错排列情结”。

VK3001(H)***完***4辆底盘,到1941年5月工作转向VK3601。VK3001(H) 的4辆底盘中2辆被改为牵引回收车,另2辆则搭载128毫米PaK 40 L/61反坦克炮,成为坦克歼击车(1942年3月改装完毕)。

VK3001(P)

斐迪南·保时捷博士在1939年9月3日获命为德国坦克发展委员会首席,是希特勒在坦克发展上的首席顾问;该委员会由工程师和产业界代表组成,负责未来的坦克设计并对兵器局正在开发的坦克提供专业建议。保时捷博士在1939年底应该已经从委员会知悉克虏伯和亨舍尔厂正在发展新的30吨坦克的计划,他自己也在斯图加特的保时捷工厂设计新的同级坦克,不受兵器局根据战训所推演的技术性能要求,自由发挥他的设计才能(可能正因为如此,保时捷的许多设计虽然在概念上先进,但是多半不符合部队需求,如外架的悬吊系统和电驱动概念)。

保时捷博士认为机械式的传动装置将无法适用于这样重的坦克上,于是计划使用电力做为车辆的动力,引擎产生的动力带动发电机产生高压电,电力传送至两具马达驱动启活轮和变换档速,在当时此一概念至为先进,类似于自动排档的设计。这款设计车身称为100型(Type 100),或称为VK3001(P)以别于亨舍尔的VK3001(H),代号为豹式(Leopold),在1941年3月获得兵器局的合约,由位在维也纳附近的尼伯龙根厂组装车体,克虏伯生产装甲部分,斯太尔生产引擎,西门子生产机电装置和马达。

1941年3月13日克虏伯提供105mm L/52与88mm L/56炮的穿甲性能表给保时捷博士,建议选择其一作为VK3001的武装。最后88炮中选,克虏伯也获得合约设计炮塔,而一个月之后克虏伯就完成了炮塔的木制模型。但是在此同时虎式坦克的开发计划开始,VK3001(P)的计划也立刻受到直接的影响。

1941年下半尼伯龙根的保时捷工厂组装了一辆软钢制、没有炮塔的VK3001(P)车体,作为保时捷虎式的实验车进行测试,之后该计划便结束了。

VK3601(H)

在1940年入侵法国的作战中,德军虽然凭借大胆的战略谋划、新颖的坦克战术和优秀的军队素质素横扫西欧诸国,但德国坦克在火力和装甲防护上的弱点也暴露无遗。无论士兵还是最高统帅部,都对英国的“马蒂尔达”和法国的“夏尔”B1重型坦克感到惊讶,III号、IV号的主炮很难将它们打穿。于是,装备重型坦克的要求空前迫切起来。

在确定新式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时,希特勒和陆军武器局发生了分歧。前者倾向于火炮口径越大越好,而且装甲尽量厚重;武器局则理智一些,他们对重量超过40吨的坦克不“感冒”,认为这会导致运输和部署的不便,机动性也会因地形、桥梁和铁路的限制大打折扣。

从1940年末到1941年初,亨舍尔公司第三车间扩建,以便流水化组装重型坦克。完工后,第六处就要求亨舍尔公司立即开发36吨级的第四代“VI号坦克”。要求是:装甲正面厚100毫米,侧面厚60毫米,最高时速每小时40公里,搭载的火炮可以在1400米距离上击穿100毫米的装甲。

为缩短研制周期、节省资金和避免技术风险,亨舍尔公司仍旧走渐变发展的道路――针对VK3001(H)进行改进。主要改动为:负轮的构造简化并增大到直径800毫米(每侧再增加1对负重轮);取消托带轮;增加了车体尺寸和装甲厚度。1941年5月26日,第六处指示莱茵金属公司为VK3601(H)设计炮塔。该公司搞了一个倾斜式装甲的炮塔,即H2型(后来黑豹坦克炮塔的原型),其装甲厚60-80毫米,主炮为75毫米KwKL/60 Waffe0725型锥膛炮(又称锥形炮,是德国一种概念火炮,其身管基部直径远大于炮口,外观成锥形。炮弹弹芯为致密重金属(钨),弹芯外围包裹软金属,射击原理是由于炮口直径小于炮弹直径,在炮膛中向前高速地运动过程中,软金属不断地挤压,同时膛压剧烈增大,使弹丸获得高初速。

可亨舍尔公司好景不长。9月里坏消息突然传来:希特勒宣布锥膛炮不得装备坦克。原因是锥膛炮的身管和炮弹都需要大量的钨合金,而德国几乎没有钨矿,战时进口也不易保障。这样,亨舍尔公司被逼上了绝路,要么退出竞争,要么丢弃VK3601(H),另搞一个可以搭载88毫米主炮的底盘,可此时距希特勒定下的最后期限只有半年时间了。

亨舍尔公司没有放弃,但也没有时间在底盘问题上“另起炉灶”了。设计组只能按老路数,将VK3601(H)进行了简单的放大后装上了88毫米炮,完成后车重恰好达到45吨,于是VK3601(H)也就改为了VK4501(H)了。

保时捷“虎”式

德国重型坦克在35年就开始计划了,经过几年的发展,亨舍尔在VK3601之后搞出了VK4501。而另一方有一个平行的计划正在进行着,那就是保时捷厂自行开发的重型坦克。

当时,为了加快VK4501(P)的进度,VK3001(P)的零件被修改并且用在了前者上。VK4501(P)的悬挂装置就是VK3001(P)悬挂装置的改进型。它有六个负重轮,没有托带轮。每侧履带由109个履带板组成,640mm宽,接地部分4175mm(4.175m)。虎(P)(保时捷“虎”式坦克)在车体的后部装有两台(气冷)PorscheType101/1引擎,引擎可产生310马力。引擎驱动发电机,发电机为两台电力引擎提供动力,发电机出力275Kw。主动轮在车体后部而不是标准的前部。电传动系统和VK3001(P)的相似。

兵器局第六科6月下旬询问保时捷有没有可能使用Flak 41(88mm L/71)做为主武装,保时捷则在9月回复无此打算,于是克虏伯原来设计给100型的炮塔仍旧维持不变。1941年7月克虏伯获得合约,生产100辆上部车身和炮塔供“保时捷”虎式之用,特别的是这个订单是保时捷直接下的,没有通过兵器局,可见保时捷博士的权力之大。

由于引擎设计出现问题,一直到3月问题才基本解决。4月10日负责生产引擎的西门子才将两具引擎送到尼伯龙根。好歹在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前完成了首辆保时捷虎式的组装,于当天同亨舍尔虎式展示给希特勒。

亨舍尔和保时捷的原型车都在1942年4月19日运抵一个靠近拉斯滕堡的车站,然后在频繁的机械故障中行驶11公里到拉滕斯堡。1942年4月20日早上 11:00,保时捷和亨舍尔原型车都在东普鲁士的狼穴(拉滕斯堡)呈现给希特勒生日仪式。测试7月被制定,而且初步测试表明虎(P)离完美还很远。尽管进行了改进,但是因为缺乏时间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问题被完全解决。

VK4501(P)和VK4501(H)都用强大的88mm KwK 36 L/56火炮,改进自88mm36 L/56高射炮。本来,克虏伯专门为保时捷的VK4501设计并且生产了炮塔,但是然后它被改装给亨舍尔的VK4501。最初生产的八个炮塔侧面较低,顶部平坦并且中间区域隆起,这样可以增大坦克的俯仰角。

虎(P)的炮塔装在车体前部,这样使它在被包围时会很危险。在1942年7月,两辆原型在德国贝尔卡的战车学校进行大量的测试。测试表明VK4501(P) 是失败了,而亨舍尔VK4501(H) 则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保时捷主要的失败在于超前的动力和操纵系统易于损坏而且需要了连续的维护。虎(P)也比它的竞争者长,使它机动性较差。虽然保时捷使虎(P)安装150mm KwK L/38 或 100mm L/70 炮成为可能,但是它从没被成为现实。也有计划利用88mm L/100炮但是它们同样没被采用。

保时捷虎式的设计实在还不成熟,在整个夏天厂商不断修改引擎与机电设计,设法解决漏油、过热以及耐用性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

尼伯龙根在6月送了第二辆车到库马斯多夫进行测试,但是行走100公里之后引擎突然熄火,两具引擎各自消耗了85和55公升的汽油;经过测试,发现即使小心行驶,也有许多设计不良的地方迫使保时捷虎式抛锚。

这些问题使得保时捷虎式的生产一直受到阻碍,而希特勒却已三令五申虎式开发无论如何要在9月前完成。而事实上尼伯龙根在9月前只完成6辆虎式的组装,且引擎与悬挂系统问题仍未能完全排除,接着在9月与10月***组装了4辆,总生产数为10辆,其中五辆在8-9月送到Dollersheim做为部队训练测试用车(该地是原奥地利陆军的训练场)。负责炮塔生产的克虏伯也收到通知,暂停炮塔的生产,等到11月的测试之后再决定后续。

11月上旬亨舍尔与保时捷虎式正式对决。两厂的虎式都有机械问题,但是竞技的结果却没有相关纪录留下。当月下旬,希特勒下令将剩下的90辆保时捷虎式车身转为突击炮(也就是斐迪南坦克歼击车),而为保时捷虎式所生产的炮塔也转移给亨舍尔虎式使用。

最终只有一辆虎(P)(底盘号码150013)在1944年的早期和中期作为陆军653坦克歼击营的指挥官霍夫曼·普林伯格的指挥坦克参加实战,炮塔号码003。

这辆虎(P)之所以参战也是因为653营装备的是象式坦克歼击车(“斐迪南”的改进型),方便后勤维修。该车没有具体的战绩纪录;在同年7月的大撤退中损失。另外,也有记录表明有一辆虎(P)在东线也参加过战斗,但驾驶虎(P)的并不是军人,而是保时捷公司的员工。不过根据后来《被遗忘的士兵》这个采访传记中,德法混血士兵——服役于大德意志师的萨尔士兵曾回忆到自己所在部队曾经接受过20多辆保时捷虎式的支援:它们在空场上热车的发动机响声让你感觉就好像你身处在一个巨大赛车场一样。

亨舍尔“虎”式

1939年,亨舍尔设计出了D.W.IA后,亨舍尔公司又制造出了D.W.2。D.W.2是一款战斗全重达32吨的坦克,乘员5人,主炮为75mm L/24坦克炮。在1940年,德军统帅部要求研发一款新式的30吨重型坦克。之后,保时捷、MAN及戴姆勒·奔驰三家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而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方案则是以先前的D.W.2为基础,该原型车编号为VK3001(H)。在军方的要求下,制造了4辆用于测试。同时,保时捷博士的设计VK3001(P)也得到认可,并被要求制造原型车。之后,亨舍尔在次年的3月和9月制造了2到4辆原型车。但在当年11月俘获了一辆T-34/76坦克后,对比下该坦克显得乏善可陈,因此项目被取消。而同类的36吨坦克项目VK3601(H)也因为经济原因而被取消。

1941年,德军开始研制虎式坦克。1941年5月,亨舍尔公司和保时捷公司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VK4501(H)和VK4501(P)。它们均安装了88mm KwK36 L/56坦克炮。有证据显示它们都使用了先前研制的30吨级坦克上的一些成果。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虎式坦克的两种原型车进行了性能展示。尽管保时捷的设计采用了汽油机,纵向扭力杆等很有特色的设计,但是在测试过后因为达不到要求,最后被亨舍尔公司较为常规的设计打败。不过军方为了防止意外,还是让亨舍尔公司生产了90辆VK4501(P)的底盘(后来均改装为象式自行反坦克炮)。

值得注意的是,虎I与所谓的T-34冲击毫无关系。

德国在巴巴罗萨作战中遇上苏联的T-34后,令现存的德国坦克显得落后于时代。为此亨舍尔内的设计技师埃尔温·阿德勒说出了“当知道苏联军的坦克优胜过任何一辆国防军的坦克时全部人都大吃一惊”这样的说话。由于虎I的设计只是以当时为止的试作重型坦克基础上扩大而成,与汲取了遭遇T-34后的作战经验及经过机械比较作为设计基础的豹式完成不同,因此虎I没有采用倾斜装甲等革新的设计。不过却使用厚重的装甲以作弥补。

1941年中期,亨舍尔公司决定制造VK4501(H1)和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88mmKwK36L/56炮,安装Krupp为VK4501(P)设计的炮塔。H2型装备75mm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1941年末,亨舍尔公司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

交货期限为于1942年4月20日,而当天样车会受到希特勒的检阅,因此所有工程必须在之前完成。但是引擎的完成及交货日期却在4月10日,为此两家公司只好在铁路运用途中拼命地在列车进行溶接工程,并仅仅在到达前完成,不过仍然不能够最得满意的结果。尽管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德国人最后选定使用亨舍尔的车辆。

亨舍尔在最初开发时其名称为Pzkw VI Ausf. H,后来更改为Ausf. E。而制式编号刚为Sd.Kfz.181,别称Tiger I”并且开始批量生产。 1942年8月15日,被赋予编号PanzerkampfwagenVI H (Sd.Kfz.182)。

1942年10月10日,斐迪南·保时捷赋予其Tiger I。

1943年3月,获得编号PanzerkampfwagenTigerAusf.E。

1943年3月5日,获得编号PanzerkampfwagenTiger (8,8cm L/56) (Sd.Kfz.181)。

1944年9月7日,获得编号PanzerkampfwagenTigerAusf.E (Sd.Kfz. 181)。 1943年5月19日,德国武器局第6科通知亨舍尔公司准备向日本提供各种德制武器、装备和弹药的议案。日本指名要求得到虎式坦克的设计图、样车和特许生产权,实在得不到的话要黑豹也行。德国人基本同意,亨舍尔公司准备了一套完整设计图和拍成微型胶卷的2份组装说明书(正本1份+副本1份)。

1943年9月1日,AGK(德国军需器材贸易***同体)代表德国军方正式命令亨舍尔公司在供德军生产计划外准备1辆武器、弹药和油料齐备的虎式坦克E型,并送到柯尼斯伯伦的马克迪贝克陆军装甲兵站准备运往日本。德国决定于1943年10月10日从法国波尔多将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运往日本。在AGK的主持下,各开发商、生产商和武器局围绕出口价格进行了秘密磋商并草拟了合同。

1943年9月底日本就已经在催促德国快些交货。而德国方面正在为船运时虎式坦克的零件分割方案争吵不休,最后得出的结论如下:

拆除炮塔和履带的整车重量――36吨,拆除主动轮和行走装置、但保留全部车内外装备的整车重量――29吨,炮塔和火炮重量――11吨,

带主动轮但不包括履带的行走装置重量――7吨,主动轮重量――1吨,战斗用履带1套2根重量――6吨,运输用履带1套2根重量――5吨。

1943年10月1日,亨舍尔公司向AGK提交的报价单中,写明1辆虎式坦克和92枚88毫米炮弹、4500发机枪子弹、192发冲锋枪子弹、Fu2或Fu5无线电机以及光学设备的总价为300000帝国马克。经过AGK小算盘噼啪一打,10月7日交给日本的最终报价就变成了645000马克,翻了一倍还不止。10月14日马克迪贝克陆军装甲兵站将这辆虎式坦克(底盘流水号250455)送往波尔多。虎式于10月27日到达波尔多站,但是德国人宣称由于坦克超过铁路规定重量而不能发送,需要等一段时间。实际上是在提醒日本:日本佬!快付钱!

亨舍尔公司提交的虎式坦克出口申请书原件

1944年2月28日,亨舍尔公司得到了“昭和贸易有限公司”交付的645000马克货款,具体分割如下:

引擎13000马克

变速器8300马克

车体54000马克

炮塔(带指挥塔和防盾)26000马克

炮塔组装工具一套20000马克

车体组装工具一套124000马克

履带2套4根7000马克

88毫米火炮1门22000马克

所有弹药9000马克

光学设备2900马克

无线电设备3000马克

MG34机枪2挺1100马克

MP40冲锋枪1挺75马克

除去进价300000马克和包装费用、运输费和手续费33166马克,德国人还有311834马克的纯利可赚。接下来就是分赃会议,经过一番争夺分配如下:

德国军方拿80%,即249467马克。亨舍尔公司拿2.5%,即7795.85马克,算是手续费。

还剩17.5%(54570.95马克)分给虎式坦克的各开发商,为专利费用。这54570.95马克分配如下:

引擎及传动装置开发商迈巴赫公司拿7.1%,即3874.54马克。

火炮系统及炮塔开发商克虏伯公司拿22.7%,即12387.61马克。

车辆结构开发商亨舍尔公司拿70.2%,即38308.81马克。

结果最后日本还是没有得到这辆虎式——1944年9月21日德国国防军统帅部军备司令兼预备队总司令通过军政局签发了一份本部Ib(2)最高军事密件通知书No.11646/44号指示禁止向日本出口虎式坦克。之后这辆虎式立即充公,书面称借贷给德国军方使用,它被编入国防军部队上了前线,德国人最后还是活活坑了日本人一把。至于日本人,连坦克都没拿到,还白白付出了足够买两辆虎式坦克的钱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