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和丽华鲍斯的产品推广策略有什么不同?

凭借外资强大的资本优势,宝洁每年以巨额的广告投入迅速成为中国洗发水的代言人。宝洁公司将资金集中在电视广告上,并利用大规模的电视广告进行推广。它出名后,会找经销商和代理商,为产品上市铺路。鲍斯避免了与宝洁的对抗,放弃了总代理制度,并努力建立自己的网络。从终端入手,在人员推广、产品展示、柜台推广上大做文章,采取“先两极后中间”的原则拓展渠道,重点是超市和零售店的商品配送,从而带动中型门店的发展。舒蕾堆码、灯箱、pop海报占据了门店最显眼的位置,组建销售团队,随时为居民区的杂货店、零售店服务。

广告是营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P&G将资金集中在电视广告上。所以大部分的大规模空中轰炸都是宝洁公司发起的。成为领先者后,P&G大规模地利用电视广告在竞争中建立起强大的堡垒。这就是P&G领先的秘密。也成为洗发水厂家模仿的一种市场进入模式:一般洗发水厂家先用广告宣传自己的知名度,再找经销商和代理商为产品上市铺路。但对于新上市的舒蕾来说,对手是占据中国洗发水市场半壁江山的宝洁和联合利华,实力极强。舒蕾无论是资源、实力还是市场地位都没有优势,所以舒蕾只能集中精力去探索对手的软肋,把所有进攻力量都集中在这一点上,才能克敌制胜。所以舒蕾没有像一般的品牌推广一样从广告入手,他们选择的是终端战役。舒蕾看中了那些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带来的充沛客流,在各个门店紧贴竞争对手,争取与竞争对手有相似甚至更多的展示空间,以最大化终端传播优势,促使购买竞争品牌的消费者购买自己的品牌,从而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遏制竞争对手。在舒蕾的精心策划下,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在一些超市,宝洁系列的洗护产品全系列都集中在一两个货架上,偏向一个角落;而品牌品类单一的舒蕾洗发水却大手大脚地占了三四个货架,抢尽了风头。舒蕾用这种终端策略抢占了宝洁、联合利华等大品牌的很多市场份额,并逐渐壮大。

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P&G以高端品牌的高价格主导高端市场,在价格策略上被消费者认定为高端品牌。面对小企业的进攻,P&G开发了适合低端消费者的产品来稳定市场份额。在广告上,宝洁一直试图通过利益诉求和情感诉求来说服消费者。丽华鲍斯选择了武汉作为基地,选择了洗发水这种大众消费品作为自己的产品,放弃了总代理制度,通过自建网络从终端入手,在人员推广、产品展示、专柜推广上大做文章,利用网络资源,采取“先两级后中间”的渠道拓展原则,重点在超市和零售店铺货,推动中型店的发展,也在大型商场设点。

P&G的洗发护发产品包括飘柔、沙宣、海飞丝、潘婷、伊卡璐等。他们的品牌名称只用于洗发水和护发产品,而在其他日化品牌中,玉兰油代表化妆品,汰渍和碧浪是洗衣粉品牌,佳洁士可以代表牙膏品牌。每个品牌传达给消费者的是不同的功能需求,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市场。各个品牌相对独立,相互竞争,在某些方面相互支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交叉覆盖消费者,同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即使一个品牌失去任何负面影响或者失败,也不会对其他品牌产生大的影响。P&G仍然可以依靠其他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尽可能多地抢占原有的市场份额。

2.价格多样化

当P&G进入中国市场时,它以玉兰油和SK-II等高端品牌的高价格主导了高端市场。在这种价格策略的塑造下,宝洁旗下的玉兰油和SK-II在市场上被消费者定位为高端品牌。但在众多大中小企业的夹击下,P&G不得不采取措施开发适合低端消费阶层的产品来稳定市场份额。飘柔、汰渍等产品就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覆盖不同消费阶层的产品使P&G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难以动摇。

3.广告策略

为配合其庞大的消费品家族和产量,宝洁公司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其他主要媒体上投入了广告费用。宝洁每年的广告费用占全年总销售额的八分之一,广告覆盖面几乎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没有人能否认P&G是最聪明的广告赢家。在P&G的广告策略中,概念营销的理念被运用到了极致,每个品牌都被赋予了一个概念。不仅如此,P&G还将经典的概念攻略游戏运用到广告策略中,然后通过广告传播不断强化。

丽华鲍斯的促销策略:

鲍斯实行终端推广,具体包括:

接近竞争对手,实施中档压制。集中精力发现竞争对手的弱点,把自己所有的进攻力量集中在变点上。争取与竞争对手相似的展示空间,推广产品。

制造声势,吸引终端店的注意力。首先,确定寻找顾客的最佳商店。然后制造声势吸引顾客,最后用简洁生动的店铺信息留住顾客。

独特的终端推广策略。在店内实行“人群”策略,安排很多促销和导购,让舒蕾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消费者。同时,培养专业的推广人员。

用终端来对抗促销,从而巩固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