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有什么作用?适合年轻女孩(20岁)吗?

分类:医疗卫生>;& gt内科医学

问题描述:

大豆异黄酮有什么作用?适合年轻女孩(20岁)吗?谢谢你

分析:

尽量不要用。

异黄酮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在大豆中含量最丰富,包括黄豆苷元和大豆异黄酮。它们的结构类似于雌激素,是含有芳香环的非甾体化合物。大豆异黄酮在大豆中通常以无活性的糖苷结合形式存在,只有被肠道菌群的糖苷酶分解后,才能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非糖苷异黄酮。在自然界中,鹰嘴豆蛋白A(鹰嘴豆)和芒柄花素分别是大豆苷元和染料木黄酮的前体。这两种前体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大豆异黄酮:染料木黄酮可以进一步代谢为对甲基苯酚,黄豆苷元可以分解为雌马酚和原则上活性更强的o-DMA。不被肠道菌群分解的结合异黄酮容易被吸收,直接从胆汁分泌到肠道。经过肠肝循环代谢后,去糖苷异黄酮可与糖苷重组形成生物活性化合物。由于大豆中异黄酮的含量受大豆品种、产地、收获季节、真菌感染和加工工艺的影响,该人群异黄酮的摄入量差异很大。日本居民平均异黄酮摄入量约为20 ~ 30 mg/d,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居民平均异黄酮摄入量为20 ~ 30mg/d。

数量少。因为影响异黄酮代谢的首要因素是大肠的肠道菌群,其他因素如性别、膳食脂肪和纤维、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等也会对异黄酮代谢产生同样的影响。因此,即使异黄酮摄入量相同,不同个体的血浆异黄酮浓度也有很大差异,这可能是不同工厂的研究人员研究结果不同甚至相反的原因之一。

大豆异黄酮具有两到三个羟基和芳香环,结构相对稳定,易于通过细胞膜,有利于与受体蛋白和酶结合。与雌激素相似的结构特征使异黄酮能够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从而表现出雌激素活性和抗雌激素活性。异黄酮对人体健康的保护作用和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大多是由这两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决定的。至于异黄酮在细胞和体内的最终活性,主要取决于其局部浓度、组织器官的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和ER水平。异黄酮的雌激素活性很弱,一般只有雌二醇的1000-300000;异黄酮浓度高时,可与雌激素竞争ER,从而表现出抗雌激素活性。大豆异黄酮的其他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活性、抑制细胞增殖和分化、抗血管生成和促进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的合成。

大豆膳食对疾病发病率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大豆异黄酮与人体健康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亚洲人(尤其是日本人)乳腺癌、心血管疾病、更年期潮热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人。虽然这种差异被认为与欧美的高脂肪饮食和亚洲的高纤维饮食密切相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植物雌激素(或大豆异黄酮)在这些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大多数学者认为,大豆异黄酮摄入量的差异是上述疾病发病率不同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证实,大豆异黄酮在女性心血管疾病、乳腺癌、更年期潮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血管病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由于卵巢功能下降,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合成和分泌不足,雌激素的下降会导致脂肪和胆固醇的正常代谢,使更年期女性的脂肪和胆固醇增加,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据统计,绝经后妇女的冠心病发病率比绝经前高2-3倍。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ERT)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35%-50%。研究表明,只有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大豆异黄酮可能在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40-69岁女性冠心病死亡率是日本同年龄段女性的8倍。作者仔细分析数据后发现,大豆蛋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率可能是造成上述死亡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将L州的冠心病死亡率与发达工业国家进行比较,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但由于亚洲与欧美在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不能排除其他因素或食物成分在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因此,流行病学仍有不同的观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临床试验、动物试验和体外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大豆异黄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人群膳食干预试验发现,血胆固醇正常的女性,每天摄入45mg异黄酮后,可以降低血胆固醇。Potter等人对66名高胆固醇血症更年期女性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干预实验。实验组每天摄入40 g大豆蛋白。结果显示,血浆总胆固醇下降约0.4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上升0.065 mmol/L,实验结束时,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下降0.5。这一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Anderson等人对38项大豆异黄酮与血脂或胆固醇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发现有34项研究证实了大豆异黄酮的降血脂作用。在这些实验中,大豆蛋白的平均摄入量为479/d,而血清总胆固醇平均下降了0.59 mmol/L(9.3%)。AYlthOYly的研究小组利用猕猴研究了大豆蛋白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心血管疾病血脂指标的影响。雌性猕猴分为三组:1组饲喂酪蛋白作为蛋白质来源,11组饲喂不含异黄酮的大豆蛋白(乙醇提取)作为蛋H来源(1期为每人每天143mg异黄酮)。表l列出了部分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含有异黄酮的大豆蛋白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这个实验只是为大豆异黄酮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提供了证据,也证明了大豆卵H中起降血脂作用的成分就是异黄酮。近20年来,研究者对大豆异黄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AnthOYly等人认为其机制是多样化的,比较成熟的机制如下:

(1)LDL受体调节。大豆异黄酮能上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On),增加LDL受体的活性,从而促进胆固醇的清除;(2)抗氧化性能。体外研究表明,大豆蛋白可以减少LDL颗粒的体积,保护LDL不被过度氧化,而异黄酮可以通过这种效应减少LDL颗粒在冠状动脉壁上的沉积,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3)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培养表明,25mm/l染料木黄酮可降低碱性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4)抗血栓作用。酪氨酸蛋白的磷酸化与血小板活性密切相关。染料木素可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降低血小板中酪氨酸卵H的磷酸化,进而导致血小板活性降低,从而减少其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和积聚,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但Nakashima等人认为染料苯黄酮和大豆苷元能阻止血栓素AZ与其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对异黄酮无反应。因此,这一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证实。最近,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脂肪卵H(a)ILP(a)在异黄酮保护机制中的作用。LPb)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受一般饮食和药物治疗的影响,但更年期女性使其加重。

用雌激素治疗后,这种物质的浓度明显下降。基于大豆苷元和染料木黄酮的雌激素活性及其与ER结合的特性,有学者推测异黄酮可能通过降低LP(a)来降低冠心病的风险,这当然需要研究来证实。转化生长引起的pl(TGF 61)异常降低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金雀异黄素可以诱导TGF pl的产生,因此该途径也被认为是异黄酮的一种可能机制。

乳腺癌

关于大豆摄入量和乳腺癌发病率的大学流行病学调查有很多。Ingram等人通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豆浆的摄入量与乳腺癌的发病率呈负相关:移民美国的日本人和中国人的乳腺癌发病率仍低于十个美国居民, 其中可能与前中期大豆摄入量偏高有关:吴等对1990后在不同国家进行的四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无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是在亚洲等国家,以居民每日大豆摄入量或年豆制品消费量来看,这一结果为大豆在乳腺癌发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 大鼠被喂食含有大豆蛋白的饲料,然后暴露于化学致癌物。发现大豆蛋白可以防止肿瘤的形成,但当用乙醇除去大豆蛋白中的异黄酮后,这种肿瘤抑制作用消失。已证实染料木黄酮和大豆苷元能抑制7,12二甲苯洋葱诱导的DNA加合物的形成。Lamartiniere的研究结果对于大豆异黄酮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更有说服力。研究人员以新生大鼠为研究对象,在给每个人喂食染料木黄酮并用7,U-二甲苯处理后,发现染料木黄酮可以延长癌症的潜伏期,并显著降低成年大鼠的乳腺癌发病率。这个结果说明早期接触异黄酮有利于后期癌症的预防,这也可以用来解释移民美国的亚洲人(前期摄入大豆异黄酮较多)的乳腺癌发病率仍然低于美国。

多细胞培养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异黄酮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也揭示了大豆异黄酮的抗癌机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大豆异黄酮(主要是染料木素)的抗癌机制涉及雌激素受体依赖性和非雌激素受体依赖性。在体外实验中,MCF-7系是应用最广泛的。细胞呈ER阳性,雌激素或具有雌激素作用的化合物作用于细胞时可产生雄激素反应。通过对MCF-7细胞的培养,发现染料木素在低浓度时能促进细胞增殖,但当染料木素浓度超过I0mmol时,对细胞增殖表现出抑制作用。此外,当染料木黄酮和雌二醇共存时,前者可以竞争性地与细胞核上的er结合,从而避免雌二醇和DNA之间形成诱变加合物。这些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是通过雌激素受体途径介导的。然而,另一项研究表明,2。Sx 10-5 ~ Ix 10-4 mol对MCF-7细胞表现出抑制作用,作者认为此浓度范围在干酪氨酸激酶和11型DNA拓扑异构酶的抑制浓度范围内。酪氨酸激酶与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抑制因子等细胞因子的受体密切相关,在细胞增殖和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异黄酮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金雀异黄素还可以通过抑制11 DNA拓扑异构酶来断裂癌细胞中的蛋白结合DNA链,使癌细胞死亡。染料木黄酮通过干扰受体后信号通路和DNA功能的抑制作用是非ER依赖性的。染料木素可以干扰EZ的活性,降低ERmRNA的表达,降低机体对内源性雌激素的反应性,这也是其抗癌机制之一。

染料木黄酮具有抗氧化和抑制过氧化物生成的作用。在人多形核淋巴细胞(PMNS)和HL-60细胞中,染料木黄酮能强烈抑制肿瘤促进的12-0单酚佛波醇-13单乙酸酯(TP)诱导的H202生成,其抑制作用在1 ~ 15 mmol范围内呈量效关系。染料木黄酮还抑制HL-60细胞超氧阴离子的产生。由于过氧化物是诱发癌症的有害因素,染料木素的抗氧化作用也是其抗癌机制之一。

研究表明,染料木黄酮可以影响激素代谢酶的活性。芳香酶是雄激素到雌激素的转化酶,17β雌酮脱羟基酶是雌酮到雌二醇的转化酶。染料木黄酮可以通过抑制这些代谢酶的活性来降低细胞内雌酮和雌二醇的浓度,从而阻止雌激素在细胞内形成DNA加合物,达到抑制癌变的目的。同时,通过对这种酶的抑制,大豆异黄酮还可以改变体内雌激素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这一点已被徐等进行的人体实验所证实,12绝经前妇女给予相当于10、15、129mg/d/d大豆异黄酮的大豆蛋白,100后,发现尿中4(OH)EI、4(OH)EZ、I6(OH浓度明显下降。根据这一结果,徐等认为影响体内雌激素代谢也是异黄酮的抗癌机制之一。另有学者认为异黄酮能促进SHBG合成,延长月经周期,这也是其可能的抗癌机制。

绝经后热潮红和骨质疏松症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引起一系列以潮热、出汗为特征的更年期症状。骨质的不断流失是衰老的自然过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高于男性,这主要是由于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从而加速了骨羞。由于破骨细胞上有ER,雌激素可与ER结合,降低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限制骨吸收,有利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日本有25%的更年期女性主诉潮热和出汗,但在北美,这一比例高达85%。世卫组织比较了日本和欧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发现日本骨质疏松和髓样骨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欧美。近10年来,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试图找到大豆摄入量与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和潮热发病的关系。Albertazzi等人对104名绝经后妇女进行了饮食干预试验,给受试者服用609大豆蛋白12周。最后发现部分%患者潮热消失,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对绝经后妇女热潮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他人体实验也观察了大豆蛋白对细胞学和潮热的影响,但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与实验区域、被试、豆制品的形态、实验时间有关。大豆异黄酮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临床实验很少。波特最近对高胆固醇血症的绝经后女性进行了饮食干预实验。66名妇女被分成三组。一组是对照组。一组每天服用56毫克异黄酮,另一组每天服用90毫克异黄酮。60 X后,测量l ~ 4腰椎的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结果显示,每天摄入90mg异黄酮的受试者,其骨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增加了2%,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临床使用依普黄酮减少绝经后骨丢失是异黄酮和骨质疏松症之间关系的另一个有力证据。异黄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异黄酮,可用作急性卵巢功能障碍的治疗药物。每人服用200 ~ 600 mm可有效增加骨含量,减少骨丢失,这可能与其在肠道内被细菌转化为包括大豆苷元在内的多种代谢产物有关。目前异黄酮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以去卵巢大鼠为模型的动物实验上。大量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可以减少骨丢失,促进骨形成。上面说的慢性病都是激素依赖性疾病。其他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对激素非依赖性疾病或损伤也有保护作用。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特性可以保护DNA免受紫外线损伤,避免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改善11型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和蛋白尿。综上所述,大量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都证实了大豆异黄酮对女性慢性病的保护作用。毫无疑问,增加大豆和豆制品的摄入量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绝经后妇女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用ERT治疗体内雌激素低相关的疾病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更年期女性也愿意接受ERT,因此大豆异黄酮在女性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但大豆异黄酮与疾病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因为到目前为止,关于大豆蛋白对血液胆固醇的影响仍存在相反的意见:异黄酮与癌症的关系只能从人体细胞系实验和动物实验外推至人体,仍需更多的人类干预。大豆异黄酮与潮热、骨质疏松的关系需要更多的人体实验进一步证实,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而且大豆异黄酮与其他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还没有报道,每日推荐量也没有最终确定。因此,大豆异黄酮的功能和作用机理仍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