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为什么山西商人都在包头做生意?

晋商怎么会把包头作为后来商业奇迹的首选?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漠南、漠北、汉族地区的蒙古人之间所需物品的交换从未停止过。一度虽有统治者的边禁政策,但无法严格制止。总的来说,和谐共处的时期比较繁荣,战争年代趋于萎缩。明代蒙古除贡士外还有一个马市,是允许蒙汉民众在指定地点进行民间贸易的活动。此外,明政府还实施了《开盐法》(即鼓励商人为边城驻军运送粮草,并赋予食盐运销权的法规)。这一系列政策背后的巨大商机,被勤劳、重商、向善的山西人敏锐地嗅到了。山西人善于理财,经商,历史悠久。从春秋到宋辽金元,史书上都有记载。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已经位居中国三大商帮——晋帮、刚辉、潮帮之首,成就斐然。明清时期,晋商利用政策优势,成为在蒙古(包括包头)经商的主流群体,主要从事贩运粮盐的贸易。到了清朝,主要有三种贸易形式:一种是贡士;二是草原市场;第三是边境贸易。在蒙古的晋商也叫蒙古商人,经营范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如烟、酒、糖、茶、缎、布、毛皮、畜产品等日用品;二是金融业,如银行、银行、典当行等。两者相辅相成,获取高额利润。包头的晋商银行曾在中国近代经济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直接促进了国内商品流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山西商人在蒙古包头的生意是根据牧民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畜牧业的特点,直接挨家挨户去做的。一般在春夏季节赊销牧民需要的物品,然后将这些物品兑换成牲畜或皮毛记入账户,秋冬季节会收取畜产品和赊销的利息,收的是养肥的牲畜。大晋商多以赊账方式做生意,小晋商多以零售方式买卖。贸易地区大致可分为三路:一路是在今天的蒙古;一路内蒙;一路到宁夏、新疆等地。当时的包头是著名的商业城市。据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张贵介绍,在清代,从西口前往西口外包头的晋商有数千人。其中一批称霸包头商帮的晋商,持续时间长,资产雄厚,为百姓所熟知。他们曾经在包头创造了晋商文化的辉煌,开发了内蒙古西部边陲,是老包头由村变镇的历史见证。由山西定襄人梁创办的商号是包头历史最悠久的商号,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康熙年间,山西商人开始以龙印易货,用生活用品换取蒙古牲畜、皮毛和药材。乾隆初年,包头村最早的工商业是吕孟兴。梁开了一家铁匠铺,专门为蒙古人打马蹄铁、刀、猎具和弓箭。“随着包头村人口的骤增,人们的婚丧嫁娶也越来越频繁。梁创办并购买了一对紫檀汽车杆子。那时候就像今天坐在宝马车里。连包头巡警都去萨拉齐厅办公,清明节城主出门也要租这个车杆子。如郝跃杂货铺,商品种类齐全,从杂货、布匹、绸缎到铁柳棍,很快成为包头六大杂货铺之首。道光年间,月如有30多名店员,光绪现存的营业账本中有与月如换钱的记录。”张贵教授介绍。乾隆末年,山西一个叫智的人,在包头开了一家雍合成店,专门收购河套粮食,然后用驼队把粮食和杂货运到蒙古民族的住处,再换成皮毛和牲畜。同时,智者家族在这片土地上耕种,被称为永恒合成地。包头城墙建成后,永久大院几乎占据了城墙内一半的土地,现在东河区的永久大院巷是永久大院中很小的一部分。店员也必须学习农活。老百姓说:“要住在永和,先学会排水沟渠。”由于包头市北部高,南部低,每当雨季,北梁的雨水便顺坡而下,灌溉农田,所以这一带土地肥沃,收成很好。永春合成生意兴隆,人气旺。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永成成为当地首富。从现存的古代地契可以看出,支买了许多房产,还开了一家永续典当行。辽阔的草原上到处都是坚硬的脚印。关于包头的晋商在蒙古经商,挨家挨户旅游的场景,在包头作家刘路写的《陇西路》一文中,他们描述了自己的顺口溜,更加生动具体:远离家乡新代州,学会用蒙古语在草原上行走。

草原荒芜,石头一步一步变。......

学蒙古语串人,买卖。

心态好,勤快,帮蒙古族村民谋生。

抓羊羔,拴小牛,专心做生意。

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家乡就是你的住宿地。

一进门,先问好,打招呼,礼貌的喝你的茶。......包头的山西商人在蒙古做生意一般采用易货方式,主要以羊和砖茶作为交易的价值衡量标准。通常的换算标准:1骡马等于12羊1,1公牛等于32羊1,1砖茶等于1羊1或3张羊皮。但在实际交易中,自然存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比如1只羊可以换1瓶白酒。对于一些大商号,包头的晋商极力维护商誉,坚持信誉第一,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采取卑劣手段骗取钱财。据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张贵介绍,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包头福义兴开业。富义兴带着收了50两银子的龙印到蒙蒂,用茶叶、布匹、水烟、糖换牛、马、骆驼、羊。咸丰年间,山西代县上曲村人梁,16岁随父梁茂来到包头,梁在福义行当学徒。由于梁勤奋能干,在富亿兴先后担任过会计、总经理、经理。同治年间,富义兴达到顶峰,店内员工超过120人。包头修城墙时,梁任总经理。梁在东河区东门街有一个商店、一个磨坊、一个仓库和一个牲畜圈。光绪年间,包头商人的账目中,都有与福义兴有关的账目。晋商创办的龙票,也叫蒙古之行。到1920左右,包头有40多个蒙古游。蒙古主要购买牛、马、骆驼、狐皮、猞猁皮、水貂等。,主要在内蒙古蒙古族聚居区收购兽皮和绒毛。运往蒙古公馆的主要产品有布匹、生烟、砖茶、粮油、马鞍、珊瑚玉饰等。蒙古贸易和皮毛贸易是兄弟行业。皮草线是中间线。蒙古银行将毛皮和牲畜运送到毛皮店和牲畜店,以获取利润。皮货店和牲畜店再把它们卖出去获利。蒙古银行从鲁和粮货银行购买粮食和日用品,然后在蒙古民族地区挨家挨户出售。蒙古人去蒙古人聚居地做生意,经常以物易物,有的还能获得信贷。按照蒙古人的习俗,买卖随季节而异。农历12月至次年1月为销售期,2、3月采购各种小皮具,4、5月采购羊绒,5、6月采购驼毛,7、8月采购牛马,9、10月采购绵羊、骆驼、山羊。大雪和小雪之间买棉花和山羊皮。大商号不付现金开券,就叫钱贴,牧民弄包头付现金。晋商经营的德源堂、福益生、谢生喜、丰盛堂,每年九月在河套设庄口,向牧民收购牲畜。蒙古旗各地都有寺庙,中巩旗(今乌拉特中旗)有10多座。最大的寺庙叫赵,有近千名喇嘛,寺庙里需要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也是用蒙古包头商人的牲畜换来的。三晋遗风老包头曾有这样的描述:“商人以前是许多晋人,他们忠信重义,所以现在还有三晋遗风。”虽然财产交集巨大,但只是短暂的提供,没有契约,没有中间人,及时品尝并不愉快。如果你食言了,大家互相防范,就没有交易了。城贸公平诚信,但只负责卖牙或作弊,大贾这种富商不屑一顾。“当时包头的晋商做生意的诚信,从这些评价就可以看出来。这种诚信的形成,得益于晋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他们的敬业和创业精神。他们招徒弟,坚持标准,在实践中选人才,用能力。徒弟除了做杂事,还要练三年算盘和毛笔书法,起步后还要留用贤者。老板考验徒弟的方法很奇怪。比如大年初一,老板故意把一袋钱倒在堂主身上让徒弟抢钱,抢钱最多的就成了被开除的对象,而拿钱最少甚至什么都没拿的就可能成为以后的重用对象。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可笑,但也是晋商的本土创造。号内任何人不得携带家属,长期借贷或短期借贷,挪用号内人员财物或从事其他业务,卖淫或吸食鸦片,给掌柜、掌柜送礼,打架斗殴、挑拨离间、串通营私或不听调度者,一律除名。对于那些被解雇的人,没有其他公司会使用他们。有的商号还规定,入码头10年的学徒,除了要学三年做生意的常识外,还必须在前营或后营柜台学习三年,学会熟记营业路线和住宿地点。因此,几乎所有在蒙古做生意的山西商人都会说蒙古语,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并练就了高超的骑马、观畜口、估肉的本领,这为他们在严寒的冬夏季节挨家挨户推销和收购畜产品提供了条件。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张贵教授可以讲很多关于晋商诚信的故事。光绪年间,山西定襄人牛邦良,13岁,挑着一担菜籽千里迢迢,西行至包头镇。名媛堂,一家皮草行的学徒。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陕西周琦人邢宝衡、张世英、丁希贞在包头设立广亨西,聘牛邦良为经理。牛邦良经营有方,广恒熙前三年盈利五万两白银。1902年,广恒喜有资本12万两白银,文书100余人,在涌泉巷买了40亩地,建了店铺、客房、厨房、仓库。广恒西出口的皮毛占包头总产量的一半以上。1918年,广恒熙的资本达到50万两白银,取代了当时最大的蒙古商人大生魁的垄断地位。牛邦良在店里管理的很好,管理的很严格。每天晚饭前都要经过大堂,也就是业务人员汇报当天的行情和交易情况。牛邦良还每天亲自在店里巡夜。广恒喜服务周到,注重诚信。1916,广恒西发生火灾,烧毁了客户存放的货物。牛邦良亲自按薄册一一清点,然后按价赔偿,使广亨西有了“不漏针的宝库”的好名声。”这是包头晋商在商界立于不败之地的可贵的商业道德和诚信。正是有了这样的儒家思想,他们赢得了市场,为当时包头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包头晋商经商生涯的真实写照,再次证明了大富靠善,大胜靠德。”张贵教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