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是从哪里传入中国的?
一、红薯的起源和引种背景。
番薯(POMOEA BATATAS),又名地瓜、地瓜、地瓜、地瓜、地瓜等。属于旋花科的番薯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只有一个栽培种,适宜生长在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土壤松软干燥的地方。它的原产地在美洲的热带地区,细胞遗传学分析表明它是野生的。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在挖掘地下根茎时,首先发现了野生红薯的块根,然后通过根部重新种植,驯化成栽培作物。在秘鲁的古墓中,发现了8000年前人工栽培的红薯块根,这说明红薯在美洲已经有8000年到10000年的种植历史。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从古巴和多米尼加把红薯带到了西班牙;就这样,红薯从美洲走向了全世界,16世纪欧洲航海家到达菲律宾后,红薯来到了亚洲。从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太平洋东西海岸之间建立了“大帆船贸易”。
1521年麦哲伦环球航行至菲律宾后,西班牙殖民者开始建立菲墨航线,并依靠这条航线进行大帆船贸易。从1565年圣巴布罗号从宿务出发到1815年麦哲伦号从阿卡普尔科返航,大帆船贸易持续了250年,航程之大在历史上实属罕见:由于菲律宾缺乏香料和黄金,当地产品无法满足殖民者的要求,西班牙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以大帆船贸易为基础,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宏大的贸易流通体系;丝绸、瓷器、手工艺品等。被美国商人从中国东南沿海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用大帆船运到华北西海岸的阿卡普尔科。回家的路上,我带着美国的银富回到马尼拉,西班牙商人跑去买中国商人运来的货物。这样,马尼拉就成了中墨贸易的中转站。中墨两国的产品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亚美文化交流高潮。它被称为太平洋丝绸之路。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美洲红薯被帆船贸易的水手带到菲律宾群岛,在当地气候条件下被广泛种植,后逐渐传播到马鲁古群岛、交趾群岛等东南地区,17世纪初传播到日本及附近岛屿。
二、甘薯的引进和传播
甘薯在16世纪末传入中国,在它来到东南亚后不久。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传播途径的看法不一,明确的说法有四种:福建传播说、广东传播说、舟山传播说、云南传入说。
(一)福建引进理论
这个说法指的是从菲律宾吕宋岛传到福建。这一说法的史料翔实,在许多地方志和名人笔记中都有记载。乔媛的散文集《甘薯颂》收录在《南史·one hundred and fifty卷·舒敏》中?地瓜,其中提到“万历年间,福建人得外国。”贫瘠土地上的沙地都可以种。有利于穷人养老。清代周亮公在《肖敏纪》卷中引用何的《番薯赋》,提到番薯作为储备作物,易种,产量高,在贫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粪肥的处理会增加,雨水的根会饱满,即大旱不用粪肥处理,但也不会失去直径。春人的斤不是一块钱,两斤面就能吃饱,所以小孩乞丐都能吃饱,鸡犬一样能吃。李《南趣注》也记载:‘粤东多薯,生于山中。.....谁的皮肤红或白,大如小孩手臂,拳头弯曲,就叫红薯,甜甜的,可以吃。它叫土豆饭,是谷米的助手。芋头有四种,比如大米和红薯。红薯是最近从鲁宗过来的,最容易种。叶可作肥猪,根可酿酒,切粒,蒸熟贮藏,称为薯食。子瞻说海中人长寿,吃红薯不吃五谷。红薯吃起来特别甜,但我很珍惜自己的拙见,芋头尝起来是玉盘。"吴连勋等人在《漳州县志》卷三十九中也说红薯最早是从菲律宾传入漳州的:"红薯,俗称番薯,种于吕宋,故名其香。……
当张人第一次得到这种时,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秘密。后一种类型正在增长。”在张玉南的《海南龚宇杂文》第1卷《宣传瀛寰之治略?在小吕宋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有记载;“地瓜,曲大军是吕宋人。价值是最容易生长的,叶子可以给田地施肥,根可以酿酒,也可以当食物。最近听说广东旱田多,冬天怕旱。我种这个东西是为了我的食物。”阿明代谭潜《枣林是什么》容止?《番薯》说,“朱薯自宋代起,在野外种植,不种而为外族所食。万历年间,福建人搬藤归来,种下,没几天就荣了。许多不同渠道的史料中也有类似的确凿记载。所以足以排除古人临摹的可能。可见,红薯通过中菲两国的交流从吕宋传到福建的事实是相当可靠的。
最早的甘薯传入福建的记载见于明代万历年间文素部主编的《朱舒舒》,其中提到1584年马铃薯种子从海上由泉州传入晋江,书中说:“沈嘉和伊势在西(万历年间12至13年,即1584至1585年),在漳州和潮州之交。有个岛叫南澳,温岭(泉州)远洋停泊航道,种子带回晋江。然而,这一记录仍然粗略。首先,只提到红薯传入福建,没有说明原产地是吕宋,所以还是不成立。其次,只是个人种植红薯,当地并没有推广,所以只能算是个人实验种植,并不是真正的物种引进。
[菲律宾]世界日报2005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