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饮食的文化探索
仿饮食可以理解为模仿皇室饮食。这种模仿追求的是真实性的本质。在清朝,皇帝的厨房被称为御膳堂,不仅满足皇帝自己的一日三餐,节假日还经常摆满汉全席,宴请文武百官,以示皇帝的威严。御膳堂是当时中国最高级的饭堂。那里做的美食在普通人眼里几乎就是传奇。恐怕是为了迎合人们的好奇心,1925年,北海公园北岸开了房山饭店。此时距离清朝覆灭、御厨解散已经过去了十四年。经营者是赵润斋,负责原清御厨。他叫来几个也给皇帝做过饭的师傅,开始用这种方式吃皇帝的“遗产”。居然突然就火了。直到今天,大家都知道北京有“仿膳”,北海有“仿膳”。有条件的食客想进去品尝皇家美食,恐怕还是为了模仿当皇帝的感觉。仿食品可以说是最吸引人、最受欢迎的“假”品。
皇帝是一个有资格,最有资格享受他的胃口的人。可想而知,皇家厨房规模庞大,管理复杂。此外,皇太后、皇太后、贵妃也都有自己的私房菜(或俗称“小灶”)。比如慈禧的私房菜叫西餐厅,有几百个小太监,只捧一个饭盒给一个人吃——真刺激。难怪人们对皇宫里的食物感兴趣——这只是对神的献祭。很多基层民众一辈子的消费恐怕还抵不上王室和国家一顿饭的价钱。仿制食品的诞生,终于拉近了平民与这种神话般生活的距离。仿膳的贡献在于避免了很多华丽菜肴的流失。虽然皇帝早已不在,但仿制食品的档次之高,价格之贵,依然令人咋舌。在“原”已经消失的时代,“假”自然是最正宗的。
1959年,房山饭店从原址(北海北岸)迁至琼岛唐逸览,成为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唐逸览曾是乾隆皇帝宴请文官的地方。在唐逸览吃仿制食品感觉离皇帝更近了一步。这个老字号的牌匾是老舍题写的。在“正面红旗”下长大的老舍,写这些字,可能别有一番滋味。就像仿制的食物本身也有不一样的味道。在现代的北京,虽然餐馆很多,但想吃满汉全席恐怕只有这一家了。这个金字招牌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