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选址有什么特点?

园林选址是造园的首要任务,即“相来相往”,造园前的园林环境选择。中国传统的园林选址理论无疑是受风水理论支配和影响的,风水理论赢得了它的精髓。北宋著名皇家园林“艮岳”的选址是以风水理论为基础的。南宋章昊的《艮岳传》记载,宋徽宗刚即位时,没有太子,于是向擅长风水的风水先生请教,说“京城东北角靠近陆地,但情况稍差。如果增加得少,帝国的继承人就会成倍增加。”根据《易经》,“根”与后代宗族的兴旺有关。从低到高,唯一的路就是造山。开始建造以堆山为主体的皇家园林。擅长绘画的宋徽宗亲自规划了这座园林,并将其命名为“艮岳”,将开封市的京龙河引入园林,使之成为一座充满诗意的山水园林。从明代园林理论名著《园冶》中的园林选址(相至相)理论可以看出风水思想的影响。书中写道:“园林地基不在任何方向,地形自有高低;感兴趣的进门,会得到风景,或者近山,想过江。探索陌生的近郭,往来遥远的通衢;择村而胜,借不平深树。村庄俯瞰荒野,城市是家。新楼易起,可载杨;老园林妙趣横生,自然古树繁花似锦。像花园一样方,像歌曲一样平;如果是长而弯曲的绕墙,似乎又平又宽来铺云。如果高边要亭子,低洼可以开池塘;布·朱珪从水的表面研究水的起源。.....小桥跨水,别亭如图;石头栅栏可以用来建造一座山。.....地方合适,园子合适。”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园林的选址是因地制宜的,园内的景观是根据地形的高低来布置的;以山川为基本结构,山因水而生,水随其转;遵循风水理论讨厌建房的原则,选择“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环境,达到心理平衡。《园冶》在“相来相往”的过程中,将园林用地分为山地、城市用地、村落用地、乡村用地、宅地、河湖用地六种类型,尤其是山地、村落用地、乡村用地,最受风水思想的影响,最能体现风水理论的环境景观要求。如林地:“园为山中之冠。”有高有低,有曲有深,有险峻有悬,有平坦有坦荡,自然有趣,不扰民。入奥疏源,切水低处,搜土开其穴足,佩山接房廊。.....我逗了几朵花几封信,门旁溪水弯,竹幽,松幽,...万山苍翠,山谷青翠。《村地》:“享古之牧民,居田;今日愁山愁谷者,择村胜,围篱而居,处处桑马;为城市挖水,挑堤植柳;门楼知庄稼,回廊更是数不胜数。10亩左右的地基,水池必开,曲折深情,源头恰到好处;剩下的十分之七的地是第四基地,不考虑包,竹子合适。“郡国地:”郡国地的选择通向平岗武曲,重叠乔林,水深接源,桥跨水,离城不多里,但想去也可以自由行。我相信崎岖的地形取决于基地局的大小和围栏的布局,从而构建一个学习池。开荒欲引长流,树皆留。.....月色阴,屋中梅竹环绕;好像更有意思,更有感情。春天藏两三首歌,夏天可以避一两个地方。“由此可见,这三类园林的选址都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依山傍水,清幽音乐,有情怀,能够体现‘自成自然趣,不扰民工’的园林景观特点,与我国风水思想所追求的理想环境是一致的。《园冶》一书中“相生相克”的许多方法,都来源于风水理论中的相生相克法,如“建筑”、“青山绿谷”、“开赤雷山”、“平岗武曲”(类似风水中的马蹄形凹地)。中国古代的造园者在选择园林的位置时受风水思想的指导。韩国英?Pierre Martial)记载了当时的园丁刘舟关于园林选址形象的描述:“他们首先追求空气清新、朝向好、土地肥沃;浅丘和长丘,深平的山谷,湍急的湖泊都应该很好地匹配;他们希望北方有一座山,可以避风,夏天可以纳凉,可以赌泉水和矿脉,可以有赏心悦目的天空,让一年四季都可以反射出最初和最后的光芒。“这清楚地表明了风水的美学思想。据清代档案记载,历代从事皇家建筑规划设计事务的建筑师式雷,每当有宫殿、墓葬等设计方案时,都要和秦派的风水官员一起到实地研究风水,绘制专门的风水地形图。清代北京著名的大型皇家园林,如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景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今颐和园)、长春园、圆明园等,明显以风水思想作为选址的机制。类似的例子在私家园林的建造中不胜枚举,因为大部分私家园林都是园林与住宅融为一体的,很自然的,私家园林的选址也是以风水思想为主。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是受风水影响和指导的。以往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评价和研究,多是从诗画角度出发,借用古代画论和文论的许多评论;但很少采用风水理论,无法完全解释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