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相对分子量为282.34。

扩展知识:

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溶于乙醇和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由于其特殊的过氧基,对热不稳定,易被湿、热、还原性物质分解。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耐药性的最佳药物之一,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还发现青蒿素具有其他药理作用,如抗肿瘤、治疗肺动脉高压、抗糖尿病、胚胎毒性、抗真菌、免疫调节、抗病毒、抗炎、抗肺纤维化、抗菌和心血管作用。

1969?1972期间,中国药师屠呦呦参与的523课题组从黄花蒿中发现并提取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新的治疗方法。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

疟疾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至今仍是全球广泛关注、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早在1631年,意大利传教士AgostinoSalumbrino就从南美的秘鲁人那里获得了治疗发烧的有效药物,并带回欧洲用于治疗发烧。没过多久,人们就发现这种药可以明显缓解间歇性发热。

1820年,法国化学家佩尔蒂埃和药剂师约瑟夫比奈姆·卡旺图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并命名为奎宁。

1944年,美国有机化学家RobertWoodward和WilliamDoering首次成功合成奎宁。

此后,科学家不断改进抗疟药物,形成了以奎宁为代表的芳香和杂环甲醇、以氯喹为代表的4-氨基喹啉、以阿莫地喹为代表的杂环氨基酚抗疟药物。这些抗疟药物在预防和治疗疟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