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艰辛求学路,痛并快乐着…

为了小子上学方便,举家搬到了新的居所。仅仅入住一年,所以凡事拒繁就简,连每日的餐食都只能用蒸煮模式。朋友圈发了条动态,表弟在底下留言:阿姐啊,这一辈人比我们那一辈幸福多了,想当年,想当年,我们读书可是要负重翻越三座大山,长征10000多米的学生啊!瞬间被逗笑,想了想回复他,“确实,确实。相比起你,我还好,你比较艰辛。”

表弟的家在三座大山其中一座的一个小村子里,总***不超过10户的人家,自然是没有就近的学校可以上的。当年,三座大山夹缝的三条村子(我们那儿叫“冲”,曹家冲、朱家冲……)只有山上的一个小学,说是小学,其实就是一个启蒙的小教室,一个老师教了所有年级的全部学生。

当年的小孩子没有那么娇贵,父母忙着到山上刨食,也根本没有“接送”这个概念,意念中只要到了上学的年龄,无论多小的孩子,那就得自食其力。道路远且难行,遭遇雨雪天气,那就是难于上青天的艰险。好在那年月,一条冲里就是一家人,大带小,拉拉扯扯也就奔着学校去了。

6、7岁的光景,就得在学校住宿,因为来回一趟属实不易。住宿据说就是一个大通铺,一个年长点的姐姐照管,一日三餐也是自己动手,轮流做饭。无法想象这么丁点大的孩子如何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因为如今16、7岁的高中生在父母眼里都是什么都不会的主儿。

小时候听表弟说起过那些年求学的光景。表弟是个乐天派,再艰辛的场景也能被他描绘得趣味横生,那些雪天里小伙伴们生火取暖,雪山上前拉后扯,一个老师教课低年级的学生在一旁搞怪……

或许当时不觉有什么,小孩子哪里懂什么是苦呢。这些现在看来才咂摸出来的难以言喻的滋味是成人历经世事后才有的感慨,即便如此,留在记忆里的,还是有着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快乐和再也触摸不到的美好。

那些个亲如一家的小伙伴、那个照管一切的大姐姐、那条天黑就出发的翻山越岭的求学路、那位拿着蹩脚薪水却留在大山深处长达数年的年轻教师……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个年月里璀璨夺目的灿烂星辰,在往后纷繁复杂的岁月里,在加班累成狗的失眠夜里,那些个单纯的、直接的发自肺腑和自然而然的善意和美好,常常会被忆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