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生产方法
大豆酱,又称豆酱、酱油,是我国传统的调味酱,由大豆经油炸、研磨、发酵而成。黄酱有很浓的酱香和酯香,咸中带甜。用于煮、炖、蒸、炒、拌等多种烹饪方法,也可作为正餐或净菜。
中文名
酱油
外国名字
大豆酱
另一个名字
大豆酱,大豆酱
主要原材料
水、非转基因大豆、白糖、食用盐、小麦粉、谷氨酸钠、发酵醋、5'-风味核苷酸二钠、黄原胶、苯甲酸钠和三氯蔗糖。
主要营养成分
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钙、磷、铁等。
快的
航行
营养分析,食疗,适合人的制作方法,相关食谱的营养成分,食物。
历史渊源
民间传说:酱是范蠡无意中创造的。根据传说,范蠡十七岁时就在富人家里管理厨房。由于缺乏经验,食物往往不令人满意,而且还有很多剩余。时间长了就成了酸的食物。以防主人发现,范蠡把这些食物放在储藏室。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最后还是被财主发现了,财主骂了他一顿,给他十天时间把酸的食物变成有用的东西。聪明的范蠡先用绿毛和白发处理食物,然后在太阳下晒干,在锅里油炸,除臭,杀菌,加入一些温水搅拌成糊状给猪吃。富人看到猪吃得很开心,也很开心。后来,一个小工跟范蠡开玩笑,把食物放在面条里给范蠡吃。没想到,面条特别好吃。这时,小长工讲了故事。受此启发,范蠡用这种又酸又多毛的食物制作了一种美味的调味汁。
然而,这只是传说。事实上,酱最早是在西汉时期酿造的。西汉和元代的尤氏在《集九篇》中记载了“萝卜盐酱油”。唐延诗注:“酱以豆、面为料,肉为糖,骨为肉,酱为词,酱为食。”从古人的记载和笔记中可以看出,豆酱是用大豆和面粉酿造而成的。为什么汉族人只用大豆混合粉做豆瓣酱,而不用其他植物做原料?这是因为大豆主要含有蛋白质,而面粉含有更多的淀粉。蛋白质和淀粉同时存在,更适合很多有益霉菌的繁殖。细菌产生大量的酶,充分分解原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生产出风味独特的豆酱。所以汉代人用大豆和面粉做豆酱的原料是科学的。现在原酱分为两大类:豆酱和甜面酱,这种叫甜面酱是用小麦粉做的;酱油是由大豆和蚕豆制成的。
酱,为什么叫“江”?据说在古代的各种调味品中,如盐、梅、酰基、糖,酱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吃的话就得用芥末酱,吃水煮熊掌就得有牡丹酱。这就是《论语》中记载的“酱”。古人也说:“制酱者,众味之统帅。又帅又好吃。”也有说:“酱可以毒各种食物,就像将军可以抑暴除恶一样。”“酱”大概由此得名。
营养分析
1.酱油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钙、磷、铁等。这些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2.酱油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在烹饪时不仅可以增加菜肴的营养价值,而且蛋白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氨基酸,可以使菜肴呈现出更加鲜美的味道,具有开胃助食的作用;
3.酱油中还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和亚麻酸,有利于补充必需脂肪酸,降低胆固醇,从而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机会;
4.酱油中的脂肪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大豆磷脂,能保持血管弹性,健脑防脂肪肝。
食疗
酱油不仅味道好,对我们自己也有一定的好处。以下是酱油的食疗效果。
黄豆味甘,性平,能“水胀,胃中除热,伤中淋露。”血瘀、内寒积于五脏等。,是很好的食疗。
据研究,大豆中的皂甙能延缓人体衰老;大豆中的卵磷脂可以清除血管壁的胆固醇;保持血管软化;大豆中抑制胰岛素对糖尿病有一定疗效;大豆中的磷含量相当可观,对脑神经非常有益。神经衰弱、体虚者,宜常食。大豆富含铁,对缺铁性贫血患者有益。
药理作用:具有补中、健脾利湿、止血降压、止带的作用;主治:中气不足、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高血压、咯血、鼻衄、妇女带下等。可延缓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促进肠道蠕动,刺激食欲。同时还含有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磷脂,并含有丰富的胆碱,具有健脑、增强记忆力的作用。酱油是降低良性前列腺增生和肠癌发病率的良好食疗方法。
检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国家标准批准公告第10号(2009)。由中国调味品协会起草的国家标准《酱油》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发布实施。请各调味品企业积极执行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维护行业利益[1]。
为了大众
一般人群都可以吃。
严重肝病、肾病、痛风、消化性溃疡、低碘人群不吃或少吃。
生产方法
原料配方:大豆100kg面粉80kg盐25 ~ 30kg姜2kg茴香100g陈皮100g。
生产方法:
1.将黄豆去杂,用清水泡发,蒸成糊状。
2.将豆料倒在桌子上,与面粉混合,摊至3厘米左右的厚度,在25 ~ 30℃的室温下,每天翻一次,然后让其发酵,大约三到五天就会长出暗黄色的细菌,放在室外晾干,就是酱颖。
3.将调味汁放入罐中,加入盐、姜等。,并搅拌均匀。第二天翻缸,隔天搅拌。
4.盐化后将酱坯放入缸中,但注意不要灌满缸。在坛口处(距坛口约17 cm)留一定空间,盖好,用石灰泥或黄泥封住坛口,防止透气,防止细菌和雨水侵入变质。成品晒干40-50天。
相关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