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要介绍一下荆楚地区或者云阳地区的风土人情(十堰各县市最好)请大家帮忙。
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主要包括31种地方小品,如云阳凤灯、两竹高音、云阳二棚、云阳四六句、划船、蚌壳舞、舞狮、龙灯、花车、黄州点子等,充分展示了地方民间艺术的魅力,观众爆满。
几千年来,十堰的先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民俗,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十堰地区有许多庆祝春节的民俗。从第一年的腊月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几乎到处都是忙忙碌碌。汉江以南,荆楚川西味浓;汉水以北,陕风雅俗,弥漫疆域。
杀猪
杀猪是十堰人忙碌一年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入九”开始。2008年猪肉一般不卖,过年也吃不到。所以“入九”后杀猪,是为了做腊肉,存到第二年吃。比较穷的家庭,猪太小吃不上,等到腊月二十左右才杀猪。十堰民歌《十二月》唱道:“腊月二十蜡,家家杀猪。把肉切好挂起来,拿到姐姐家去。”
大家一起赶着杀猪,于是和杀猪的熟识起来。猪屠夫衣着油腻,平日里见到他的人都避之不及。能进腊月,没人觉得他脏,提前好几天排队。又重又油腻的杀猪工具筐也被帮忙清理和抓取。
杀猪那天,猪的主人早早起来,在房前的地上搭了一个柴火灶,上面放了一口大铁锅,劈柴烧水。给待宰的猪喂好吃的,然后邀请屠夫,帮工,还有喝杀猪酒(猪血汤)的亲戚邻居一起。老人们来等猪泡脚,小娃子等猪泡脚...
以前山里的孩子没有什么玩具,杀猪的时候就随便抓个猪尿泡吹成气球玩。看到杀猪人的内脏破裂,他们都围了过来。他们在切断猪尿泡的那一刻,先把它抓起来,在石头上摩擦,吹成篮球,用绳子捆住,变成了九霄云外的“气球”。不抢的孩子往往趁其不备,捅猪尿泡,很快就望而却步。不要紧,那家又杀猪了。孩子们像山一样冲过来,像一阵风。
以前冬天老人也穿草鞋,脚冻裂了。如果他们用杀猪水泡,来年就不会裂了。结果杀猪冻脚的人都往那里冲。猪毛刮干净后,把滚烫的水放在大脚盆里,大家一起把脚放进盆里,笑着泡脚。
杀猪腌肉后,屠夫、帮工、亲戚、邻居都围坐在院子里宽大的桌子旁,喝酒吃肉,不醉不归。
现在的孩子玩具多了,老人有了保暖的靴子。吹猪尿泡,用杀猪水泡脚的习俗也消失了。
度过下一年。
十堰地区,小年假落在腊月二十四,也落在腊月二十三,俗称“军、民、四霸、二十五”(“霸王”指晚出征的士兵)。南宋文天祥《二十四》诗中有一句“江湘初年”。《房县志》卷十一《风俗》记载:“二十三日拜灶神,俗云由孙灶神奏。主妇们清洁大锅,点亮灯,奉上香口胶、糯米糍、豆糖球等供品,说‘几句话甜’。他还把黑豆和寸草放在盘子里,以为灶王爷可以做个马具。祭祀结束后,全家人都去祭拜,给孩子们发糖果。办酒席坐在一起叫‘过小年’。自然,笛子、鼓声和鞭炮声会持续一整夜,直到除夕,这一天被称为“喧闹的一年”。十堰民歌《情歌》中有这样一句话:“腊月二十三,家家过年,告灶王爷上天,保佑郎归来。“其实腊月二十三主要是祭祀灶神,人们把它当做小年的节日。
灶神也叫斯叶明。十堰民歌《杀猪宰羊祭神》说:“堂主、灶主、灶母、孙,保佑我全家。”情歌里还说:“腊月二十三,四爷要上天。嘴里吃个棒棒糖,玉帝面前就少了流言。”晋代葛洪在武当山修行时写过《抱朴子·魏紫志》:“月夜,灶神也上天。”所以腊月二十三天黑之前,大街小巷,村头,都有很多卖灶王爷画像和灶王爷图的小孩,因为家家户户都把灶前灶后的墙壁打扫干净,然后换上新的灶王爷画像烧灶王爷图,让四明骑上花马,吃灶糖和灶饼。新灶神像两侧贴着对联,上半部分写着“神讲好话”,下半部分写着“下界保平安”。
饭后,将香炉、蜡烛、黄纸、八块灶台饼、一盘灶台糖等供品放在灶台上,焚香、点蜡烛,供全家人祭拜。有的不烧厨马,捉一只青尾大公鸡,厨门前地上放刀碗,杀鸡捉血。脱鸡毛时在鸡头、鸡翅、鸡尾处留三根长的,并说“红公鸡、绿尾巴、灶神骑上天空”。祭祀结束后,全家人吃了烧饼和糖果。
到了20世纪70年代,祭祀灶神的习俗逐渐消失。现在山区仍有老人祭灶神,煮糖果。
大枣堂
煮灶糖是腊月二十二。煮糖有糯米、红薯、玉米三种。江南山区产不出糯米和红薯,就用玉米熬糖。糖煮沸后,冷却变硬。吃的时候用锤子敲下去,故名“打糖”。加入芝麻、花生等。到打好的糖,翻炒,放入模具,定型,切块,就是灶糖。还有玉米花和熟黄豆。祭祀灶神用糖,意为“粘嘴”,让灶神在后天美言几句。
灶台饼是用糯米面包加糖做成的,像一个大铜币,呈半月形或满月形。
赶上婚礼
腊月二十四后,司明叶上天,人间无神。都是“黄道吉日”。娶个媳妇和姑娘自然不用看日子。民间习俗称之为“抢婚”。所以从小到腊月二十九,无论在城市和乡村,无论在江南还是江北,人们争相娶妻生子。在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锣、鼓、喇叭、鞭炮的声音。新娘的轿子经常对面相遇,两位新娘从轿子里递出交换礼物,这被称为“问候礼物”,以表达对彼此的祝贺。这几天孩子很忙,到处跑找媳妇,捡鞭炮,抢糖果,摸红蛋。几年前,坐轿子结婚的习俗开始消失。近年来,年轻人对古老的习俗感到新鲜,坐在轿子里,后面是一系列的汽车。古老的习俗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灰尘
十堰有句话叫“腊月二十四,灰尘扫屋”,意思是把除了陈步新之外的所有不吉利、不吉利的都一扫而光。这一天,人们早上除尘,中午或晚上过年,使之干净卫生。
腊月二十四一大早,全家人早早起床,开始把家具搬到院子里或者稻田里。不能移动的大物体用布或纸覆盖。拉下窗帘,取下相框...男人换上旧衣服,戴上草帽,在长竹竿顶端系上刷子或鸡毛掸子,先上楼后下楼;先依次掸去屋顶、屋顶、墙壁上的浮尘、蜘蛛网,然后清扫边角。等家里打扫干净了,把家具洗干净,晾一晾,再恢复。
这个时候,做妈妈的,做姐姐的,可忙了。除尘后全家洗澡换衣服,女主和大女儿抢着晒太阳洗被褥和衣服。等到腊月三十晚上,把全家人的新衣服放在各自的床头,同时放哨。家里的床布置好了,还要搭起床,铺上干净的被褥,准备过年的时候让客人睡。
打豆腐
十堰盛产大豆,过年几乎家家都会做豆腐,时间选在腊月二十五左右。打豆腐太早,豆腐会酸;太晚了,太忙了。所以十堰民歌《萧郎去四川》中唱道:“腊月二十五,家家打豆腐。想起我老公在外面,天天哭。”你为什么哭?一个是期待郎归来,一个是忙得一个人做不了豆腐。
“豆腐做百菜”,可以做大豆油皮、豆腐块、冻豆腐、烟熏豆腐干、千张皮、炒豆腐菜、懒人豆腐等等。香酥饼是房县的特色菜,近年来在十堰很受欢迎,是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这种脆皮炸卷的外皮是大豆油皮,内卷是肉馅,然后再炸。豆腐煮熟后消泡,表面冷却成膜,用竹竿揭开。操作过程叫做“揭豆油”。大豆油皮高蛋白,薄而亮,不易破损。大豆油去皮是很赚钱的,但是需要一定的去皮、烘干、收割的技术。豆腐煮熟后,一部分是漂白或用水冷冻,一部分是油炸和其他花式菜肴。十堰谚语:“共青团之年,离不开豆腐菜”,就是这个道理。
打豆腐是一项繁忙的工作。先泡黄豆,泡透了再磨推。用手推小磨,边推边往磨眼喂水喂黄豆,挺累的。绑匪磨一个人推,一个人喂黄豆,一个人不行。磨完豆浆后,你还得用“豆腐荡子”过滤果肉,去除残渣。所谓“豆腐荡子”,就是在一个悬空的木十字架的四角绑一块滤布,然后将磨好的豆浆倒入滤布,过滤后的豆浆流入“豆腐荡子”下面的大锅。用大木块填满锅下的炉子,开大火,豆浆翻滚时停火,撇去泡沫,晾几片豆油皮,然后将豆浆从锅里转移到大桶里。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石膏汁倒入豆浆中,这就是所谓的“点豆腐”。豆腐精致,石膏汁太嫩,量少;太多了,太厚了,豆腐太老了,味道不好。当豆浆变成豆腐脑后,倒入木盒中,盖上适合木盒的厚木板,用大石头压住,挤出水分。这叫“压豆腐脑”。豆干和千层皮也是这样做的。
做豆腐的工序多,辛苦,一个人做豆腐更是难上加难。男的出去了,年底不回。家里单身女性怎么做豆腐?民谣里期待丈夫归来的女人“有一天会哭”很好理解。
有些挑剔的家庭,一年来吃过的豆腐都要过滤,所以吃不起大豆油皮。这样做出来的豆腐白中带绿,没有“蜂窝”,入口鲜嫩。
喧闹的一年
过年就是每年除夕前祭祖,意思是和祖先一起过年。《清房县志》卷十一《风俗》:“二十六日,举荐先人以脯酒,群聚而食,谓之‘闹年’。”“脯”,肉干,果脯。“推荐”,草席。“栾”,树。也就是说,腊月二十六之后,家家户户都要带着食物和酒去祖坟祭祖。祭祖时,在坟前大树下选个地方,铺上草席,摆上桌子、水果、包子。扫墓的人代表整个家庭向他们的祖先拜年和敬酒,以显示阴阳团聚和怀旧之情。
蒸小笼包
十堰人通常在腊月二十六左右蒸馒头。民谣云:“二十六日,家家忙,盆引火。剁油渣,拌面糖,劈柴笼蒸。”蒸馒头选在腊月二十六。一是临近过年,包子可以放在过年之后。第二,这几年,人越来越忙,忙到没时间吃饭。有几笼包子,饿了可以用来垫底。过年的包子,一般都是用猪油炼出来的油渣,豆腐,萝卜,粉条,豆腐干,既油又肉。不能用纯糖做糖包。把面粉翻炒一下,拌上糖,防止包子咬开时糖汁流出。
过年包子不叫小笼包,叫“晚饭小笼包”,是为了吉利。因为“蒸”和“真”谐音,“小笼包”和“磨”谐音,所以过年说“小笼包”不吉利。
大中小各种包子10。尊重家庭的大神从除夕到正月十七提供早餐。包子开裂叫“笑”,表示今年会有好事。中等大小的馒头可以祭祀祖坟,可以和祭品一起食用,以祈求先人保佑自己免遭灾难。小笼包敬了土地爷,然后拿回去。所有的馒头都要顶上五朵梅花,或者裹上大红枣。
虽然是“饭蒸”,但其实包子也不少。除了肉包子和糖包子,还有其他图案,如鱼形包子,蛇形包子和鸡形包子。也有家里做出来的孩子,送给孩子让孩子开心。
写一对
十堰人过年一般贴春联,贴门画。春联,也叫“对联”,起源于符涛。“符涛”是一种长方形的红木板,悬挂在周代大门的两侧。《后汉书·礼记》:“桃符长六寸,宽三寸。红木板上,写着申屠和雷宇二申。在正月的第一天...桃符为户所制,名为神仙木,为百鬼所畏。”《宋史·蜀家史》注:“后蜀主孟尝君命学士张勋写桃板诗一首,诗曰:‘迎新,庆长节’。”这是中国第一副春联。
传说中的冥王是能捉鬼的申屠和雷宇。《黄帝内经》引自东汉应劭的《风俗通》:古时候,独朔山上住着神差和雷宇两兄弟。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都会回顾树下的鬼魂。如果有恶灵危害世界,把它绑起来喂老虎。后来,人们把申屠和雷宇画在两块红木板上,挂在门的两边,以辟邪。到了唐代,门神的画像变成了秦的和,后来又变成了财神赵、关羽、,再后来又加上了道士雷神。
对和门神是“兄弟”,十堰有城乡、官民贴的习俗。农村人比城市人更重视。就算是再穷的家庭,过年也要尽量贴上对联和门神。腊月里,为了防止大雪封山,村民们早早地提着一筐玉米,翻山越岭到城里卖粮。那些在低山上的人挑一车柴火或木炭去市场。卖完钱,第一件事就是买香,买蜡,买纸裱,买情侣,买门神。红色的对子和饲养员被包在篮子里挂在扁担上,心满意足地走在街上,形成了一幅购买年货和对子的民间画卷。
当时县城的大街小巷都有很多写对联、画门神的小摊。摊位前后满地都是干红纸黑墨水。不识字的人围上来,让卖家仔细看,觉得很有食欲,挑出来买了。
爱摆阔、不懂文墨的有钱人,往往花钱摆个门面,早就请了文人(多为教师)和画家来家里聚会。画家低头作画,很少说话;写作文和结对的人摇头,苦思,创新。半天之后,满屋子都是对联和门画。主人家乐了,像个书生一样大喊:“各位贵宾朋友,请坐。你为我辛辛苦苦,画了门神。我准备了薄酒,请喝个够。”大家一起响应,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醉方休。饭后,文人挑选了留给主人家的作品,带着事先藏好的对子和门神,道谢而去。剩下的对联和门神就成了主人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
春联和门神是种植在各种门上的两对“春树”,上面写着吉祥和喜庆,衬托出一派春色和年味。今天,许多人也贴对联和门画过年,但都是风格单调的类似印刷品,没有古代交易的风情和让人写的兴奋。
挖藕
十堰民间谚语说:“腊月二十七,挖藕不洗泥。”为什么荷农要在寒冷的腊月二十七挖藕?这里有一句话。
十堰人过年,家家炖莲藕。莲藕在年夜饭上可以凉拌炒。酒至半酣时,上一盘嫩脆的酸辣莲藕片或辣椒莲藕丁,是一道好菜。过年前后半个月,藕放久了会干烂,腊月二十七才买,用泥巴保持湿润,新鲜,能放出来。特别是小田莲藕,容易煮,好吃,受欢迎。房县的荷塘、丹江口的刘丽萍、竹溪的水平等藕,在旧社会都是蛮货,要挖到腊月下旬才卖。他们卖三英镑一斤,带泥的。所以藕农“留在地里等过年”。
腊月末挖藕是个苦活。晴天还好,赶上霜、冰或雪就更苦了。“下雪天莲藕被抢,地里挖莲藕不怕邪(雪)”。前几天藕田里硝烟弥漫,一群群的人站在田埂上,挖藕,守藕,买卖藕。在过去,没有防水靴。挖藕的人赤着脚踩进带着冰渣的泥水里,用胳膊铲着泥,用手摸着藕,小心翼翼地沿着长长的方向把藕抬起来。一根完整的莲藕从泥里冒出来,挖掘者炫耀着手脚麻木的莲藕。兴高采烈买莲藕的人心痛不已,赞不绝口,大呼“快上来烤火”。田埂上的火是妇女、儿童和藕贩子从树枝上捡来的残荷叶和干草点燃的。荷场上空炊烟袅袅,藕香熏寒。谁说农心不苦,就是为了多挣钱?从天亮到干活,一个人能挖一担藕,大量的辛苦得到了回报。中午家庭主妇炒一荤一素,拎一壶热腾腾的黄酒放在地上给她们吃。那些要买藕的客人,把整包烟都给挖藕的,有时还会带点糖果给孩子,和挖藕的女人开个玩笑,就是要买干净不烂的好藕。这个时候挖藕人很吃香,对前来抢购的二手贩子不屑一顾。二手贩子去找张天、李天,最后买到了又细又烂的残藕,但还是赚了钱,因为这时候的残藕也挺好看的。
脆皮油炸蔬菜
江南和江北的云阳酥炸习俗不同。江南与四川、襄阳接壤,江北与陕西、河南南部接壤。香酥炒菜吸收周边特色,受武当道教和流放文化影响。
脆皮炒菜是指将食物放入烧开的油锅中,煎熟后储存。十堰过年习俗中的“春宴”很有讲究。除了菜品多,花样多,还简单省时。脆皮炒菜可以变花样,可以临时拼凑,缺一不可。脆皮炒菜可以一起放在凉菜里,扔到汤锅里,所以十堰谚语说“腊月二十八,家家动脆皮炒”,其实就是提前做年菜。
十堰酥炒菜在口味上可分为荤素、乡土、都市、山野、道观、宫观两大类,咸、甜、辣、酸,脆、软。脆而脆,软而耐嚼。
炒肉菜是将动物肉和其他食物混合在一起炒;素食炒菜,就是红薯、小麦粉、杂粮、土豆、蔬菜、野菜等等,混合在一起炒。武当山道观以“武当八宝(豆腐、面筋、木耳、香菇、山药、玉竹)”为主要材料,煎出各种素菜,如煎猪排、煎鳝鱼、山药、玉竹等,都是斋中令香客馋涎欲滴的“肉”品。
下面介绍两种炒“猪排”的方法:将冬笋切成“骨头”,裹上豆油筋,做成猪排,拌上蛋汁,放油锅里炸,金良香脆可口,形状足以令人迷惑;油炸“鳝鱼”,将一个大蘑菇切成手指宽的条,略炸后变块。背黑,肉黄,挺像鳝鱼片的。加入青椒、胡萝卜、黑木耳翻炒,青、红、黄、黑分明,色香味俱佳。
十堰比较常见的炒菜有酥肥、酥排骨、酥全鱼、酥鸡球、酥鸭翅、酥春卷、酥叶子、酥豆腐球、莲藕夹。江北的特色是红薯丸子、油包子、全鹌鹑、羊肉丸子。江南的特色是脆皮卷、绿豆丸、土豆丸、牛肉丸、萝卜丸等等。现代进口香酥炒菜有狮子头、香酥狗肉、香酥驴肉。
清蒸年菜
十堰民间谚语说:“腊月二十九,蒸肉煮骨。”以前没有超市,市场上也没有成品蒸菜,所以家家户户都准备了蒸笼。大家庭准备大蒸笼,小家庭用小蒸笼。平时蒸馒头、米饭、米酒,过年蒸青菜,称为“笼中吃肉”。
蒸菜分为荤菜和素菜。蒸肉菜有五花肉、粉蒸肉、蒸排骨等。鸡、鸭、牛、羊、鱼都可以做蒸菜。中等大小的陶碗是用来蒸菜的,因为陶碗味道好。在碗底盛满底层菜,如红烧肉、香菇,加入主料酱油豆;栗子鸡块;羊肉、牛肉配萝卜或胡萝卜;老鸭垫老藕等。
扣肉不是吃肉。香菇经过清蒸和油浸,加上酱油特有的香味,是酒后拌饭的好菜。为了这碗底菜,十堰各家的屋檐下都挂着干菜。粉蒸肉也是一道受欢迎的蒸菜。江北的话,米饭拌玉米粉,或者糯米拌米饭,加五香粉,肉块笼拌,肉味长。江南用高山“冷水红”米粉和五香粉拌肉片。蒸出来的肉包子红红的,香香的。可惜“冷水红”产量低,现在基本灭绝。
竹溪蒸锅是江南的一道特色蒸菜,主料是腊肉(腊猪蹄、腊鸭、腊鸡、腊猪排、腊猪肚等。).这些腊肉在一个大陶盆里与配料混合,然后加入香菜、木耳、豆腐和腌制的老酸菜,用大火蒸四个小时左右。“热气腾腾的盆子从笼子里出来了,热气也就散了。主人说话了,坐了三杯酒。”
忙碌的岁月不累,但也快乐。年货办进门,家家喜气洋洋。杀猪之后,所有的菜都上齐了。就等着大年三十,张灯结彩,贴对联,点起大鞭子,围着团圆饭,合家欢乐。
春节是成千上万家庭团聚的欢乐日子。外面的人想回家和家人团聚,家人也期待外面的人回来。不管你口袋里有没有钱,新年里聚一聚是每个人的愿望。在腊月三十吃团圆饭是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春节期间的家庭团聚
贴对联古代是成双成对贴,对着大门,大的在右边,小的在左边。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门楣横批,门楣对上有“春”字或“福”字的榫卯,再贴门神。猪、牛、羊、鸡圈标为“六畜兴旺”,粮仓标为“丰”,织布机、纺车标为“转行”(意为赚钱)。
贴福字。在十堰,大多数人在春节期间都要把“福”字贴在门上、墙上和门楣上。有的把“福”字美化成图画,有的在寿星、桃花、五谷丰登中嵌入“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福”字反贴,表示“福到了”。传说清朝的春节,王宫不识字,把“福”字贴反了。景王想杀了这个家伙。这时,一个书生来了,在门口磕头。谁问怎么回事,他说景王有福气。谁催报,太子出来问,秀才道:“我看太子门上的‘福’字倒了,大喜,就磕头了。”太子一听,把秀才留在家里,赏给倒贴“福”字的仆人三块钱。还有一个故事是明太祖朱元璋把“福”字作为秘密记忆,准备杀人。为了消除这场灾难,好心的马皇后让城里的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福”字。其中一个不识字,就把“福”字贴反了。第二天,朱元璋下旨,要把这家人砍死。马皇后很快地说:“这意味着幸福。”于是这家人免于灾难。后来,人们用这个来纪念马皇后。
团圆饭。在古代,团圆饭是很讲究的,比婚宴还要丰盛。有凉菜,有炒菜,有蒸菜,有炖汤,还有花生瓜子。凉菜有豆芽、猪肝、牛肉、香肠、腊鱼、鸡爪(也叫“抢钱手”)、咸鸡鸭蛋、小青菜。凉菜的第一道菜是豆芽,形似金色如意,故名“如意菜”,寓意“年年快乐”。炒熟的蔬菜有鸡鸭肉、猪肉、猪里脊、糖醋鱼等。,配素菜。蒸菜就是各种蒸肉,八宝饭,红薯丸子,蒸酥卷等等。汤菜以莲藕煮猪蹄、牛羊肉萝卜汤为主,还有清蒸鱼、噘嘴鱼汤、汉江沿岸黄桑鱼汤等。竹溪县有“竹溪蒸盆”,蜡和鲜混在一起。
菜都上齐了,就点了一大套鞭炮,弄得门前火花四溅。全家人拜完神之后,在一片祝福和欢笑声中吃了一年的年夜饭。云县有老黄酒,房县有奶黄酒,其他地方有玉米酒。在父母的带动下,全家人依次向长辈举杯,祝他们幸福长寿。然后大厅里充满了欢腾。
江南在招待会上端上一大碗蘑菇汤,用肥母鸡炖,加蘑菇条和几颗菠菜,称为“红嘴鹦鹉蘑菇汤”。汤是绿色、白色、红色和橙色的,有一种特殊的山珍海味。江北集团的年夜饭上不缺鱼。孩子伸筷子戳,长辈往往劝阻:先吃大碗菜。最终大鱼被留下,代表“年年有余(鱼)”。
如果当年有人去世,桌上会按辈分摆放一套碗筷,以示逝者回家过年。因为看门人是捉鬼的,所以这家人不贴看门人,也不贴红对联,而是写在黄纸上的一副。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在酒店订团圆饭。这省去了家庭主妇的辛苦,却也失去了家庭团聚的温馨和乐趣。城里人觉得年味不够,就去乡下过年,寻找失落的民俗。
在旧社会,已婚女孩不能在家里过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娘家和婆家都是直系亲属,又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出现了一起吃团圆饭的新趋势。还有到两团两年的女生和女婿。
包饺子。十堰人大在大年初一吃饺子,也叫“吃金元宝”。因为饺子白白胖胖的,跟个银锭一样。吃金元宝,意为“增财为宝”。这和十堰的流放文化有关。被流放到十堰的王公贵族都吓坏了,总怕被杀。饺子与“挂”谐音,故称“元宝”为禁忌。
大年初一吃的饺子是前一天晚上包好的。除夕夜的下午,主妇们会偷一些空勺的好白面粉放在炉子上。然后选葱,切姜,洗白菜,然后厨房传来“砰砰”剁肉的声音。直到共青团那年,全家落座,主妇擦了擦手,上桌吃团圆饭。在宴会结束或洗碗之前,他们忙着用饺子擦洗筛子和簸箕。团圆饭后,全家总动员,一起包饺子。
有一个神话说,明朝建玄月门的时候,张三丰在工地上做饭,一个人管上百人。有一天,他说要买饺子,但是大家都不相信他。他拍着胸脯保证。好奇之下,一个小工从厨房门缝里偷看,看到张先生只包了一碗饺子,自己煮着吃。然后他蹲在炉子上,做了一大锅饺子。工作后,人们一边吃饺子一边夸张爷技术好,苦力不吃。后来九十九人成仙,只有苦力还在人间做苦力。
洗洗膝盖。老人们说大年三十以后要洗洗膝盖,洗了就有钱拿了。这应该是个笑话。12月天冷,孩子不想洗澡。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只好哄着他们编这样的话。孩子信以为真,忍着冷去洗澡,使劲揉膝盖。元旦给长辈拜年,真的有钱了。至今还有人没挣到钱说:“过年没洗膝盖。”
寿年《荆楚岁时年谱》载:“岁末将家中家具花尽,以迎新年,聚饮。”这意味着在这一天晚上,每个家庭都准备了食物和饮料,全家人都保持着旧岁,喝酒迎接新年。过生日前,在祖宗牌位前摆上一碗过生日饭,正月十二倒在街上或路上“辞旧迎新”。晋代《周初》记载了当地的风俗:“除夕之夜,当你保持清醒时,称为守岁”。
守岁也叫“忍年”。相传古时候有个叫“年”的妖怪,每隔三十夜就出来残害人畜,破坏乡村。为了躲避“年”,人们当晚早早就关了门,不敢睡觉。一天晚上,年跑进一个村庄,几乎吃掉了整个村庄。只有一对挂着红帘子、穿着红衣服的新婚夫妇安然无恙,几个玩鞭炮的孩子也幸免于难。从那时起,人们知道年害怕红色,光和鞭炮。过年的时候,大家贴红纸,穿红袍子,挂红灯笼,敲锣鼓,放鞭炮,年就不敢再来了。
再选我就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