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要吃年糕?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火祭仪式。

作为古代时令星的象征,“九月之火”(心宿二)隐退,夏称之为“九月之火”。大火星的隐退,不仅让一直以大火星作为季节性生产和季节性生活象征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也让视火为神明的古人感到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长东方的到来。所以在《内火》中虽然古代祭祀仪式的情况隐晦,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重阳节的器具中找到一些古代习俗的痕迹。比如江南一些地方,重阳有祭灶的习俗,是家里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火”的端倪。古人把重阳和上思或寒食,9月9日和3月3日作为相应的春秋两个节日。刘汉辛《西京杂记》说:“三月去初三,九月重阳节,与姑娘做游戏,然后登高。”上思、寒食、重阳的对应是以“火”的出现为基础的。

随着民生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已经让位于通用历法。九月祭祀用火的仪式衰落了,但人们对九月阳衰所引起的自然气候变化仍有特殊的感情,于是爬山避讳的古老习俗仍传到了城市,虽然世人对此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已经成为夏冬回归后人们生活中的标志性建筑。如果说上思和寒食是人们在漫长的冬季后外出游泳的春节,那么重阳则是秋寒来临、人们即将隐居的礼仪性秋游,所以有上思“散步”、重阳“辞官吃重阳饼”的民俗

美食:除了上面说的喝山茱萸、菊花酒、吃菊花美食,重阳还有很多美食风格,最著名的就是吃糕。北方吃重阳糕的风特别大。重阳蛋糕

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九月九日是吃彭饵的习俗,也就是最初的重阳饼。诱饵是古代的蛋糕。“李周”带有用于祭祀或宴会食用的诱饵。汉代就有小米饼,可能离今天的饼不远了。彭饵,想必类似小米糕之类。到了宋代,吃重阳糕之风盛行。饼与高谐音,吃饼是为了吉祥之意,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花糕、五色糕,制作随意,有“粗花糕”、“细花糕”、“金钱花糕”等。

贴一些香菜叶作为标志,中间放些橄榄、枣、核桃等粗糙的干果;精细的花糕有三两层,每层都夹着精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枣脯等。钱花饼和细花饼基本一样,只是小一点,就像“钱”一样,多是上层贵族的食物。

据说早些年,人们不在面饼上放枣和栗子,或者蒸糯米黄麦做的粘饼,看起来像“上金”“上银”的花饼。

有诗描写重阳糕的制作:

蔡云:

篝火在响,机器在夜忙。

纺织工一喝下高登葡萄酒,

它仍然是一场风暴,

店里到处都是蒸枣糕的味道。

九月九日拂晓,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头上顶一块蛋糕,嘴里说一句话,祝孩子万事如意。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放两只小羊,符合重阳(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阳糕上贴上红色的纸旗,点上蜡烛。这大概是指“点灯”和“吃饼”而不是“爬”,用小红纸旗而不是山茱萸。现在重阳糕仍然没有固定的品种,重阳节各地吃的软糕叫重阳糕。

重阳糕不仅在家吃,还喂给亲戚朋友吃,叫“送糕”;我还邀请我已婚的女儿去家里吃蛋糕,称之为“英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