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荆门渡口送别友人》的解读

李白《荆门渡口送别友人》赏析

从荆门渡口远航,很快你就要和南方人在一起了。

山脉的尽头和平原的起点,河流蜿蜒穿过荒野。

月亮像镜子一样升起,海云像宫殿一样闪烁。

水给你带来了家的感觉,让你的船行驶三百英里。

做出赞赏的评论

山名荆门,位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部的长江南岸,与虎牙山隔江相望。它属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李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蜀中度过的。25岁;他开始在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四处游历。这首诗是他出远门时写的。诗名为《荆门渡口送别友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之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看来这个理论不太合适。永别了,不是诗人的永别同舟。从这首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原来“送别”指的是“故乡水”送别诗人。附近的余碧云也说:“最后两句道别,言语无处不在,工作和水离他们很远,送行的人的心也和他们在一起。”(《论诗的境界》)

这首诗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作品。巧妙的构思。脉络组织得很好,结构起伏,颇有层次感。

前两句是概括性的陈述,陈述诗人离开家乡,乘船过荆门。漫游在古代楚国的领土上。“杜源”是“杜源”的反义词。“来自”的意思是去做。这两句话看似并不惊艳,但却和后面的诗息息相关,有着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止平原始”后面四句是倒叙。“山止平原始,河蜿蜒旷野”这句话,指的是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望去,地面景物的变化。这两句话容量很大。有一种空间宽敞的立体感和长久的旅行感。它描述了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曲折,千姿百态,巍峨耸立的三峡。当我们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时,高山渐渐消失了。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的长江渐渐平静下来,在辽阔的原野上缓缓向东流去。它使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写得很笼统。这两句话,还有杜甫的诗“星阔如,月来奔流江”(《一夜外国》),都是好句子,但都很精彩。不同的是,李白的两首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色,杜甫的两首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施立的诗是“行舟一会儿”,杜甫的诗是“停舟细看”(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所以没有好坏之分。

“月亮像镜子一样被举起,海云像宫殿一样闪烁”是对太空中夜景的描述。诗人坐在船上,在万里仰望天空。他看到一轮明月,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明亮地照耀着大地。漂浮在蓝天上的彩云突然连在了一起。由于折射,它们形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这两句比喻形象生动,描绘了太空迷人的景色,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关于“月亮像镜子一样被举起来”这句话,有人解释说,月亮反射到河里,像从空中飞来的镜子。这种解释似乎不合时宜。“月举如镜”很有诗意。也就是月亮从太空往下移,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一样。这里没有“月影入河”的意思。辛弃疾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重磨。”他把月亮比作天上飞来的镜子,和李白的诗一模一样。俞碧云说:“五六句写的是你在河里看到的东西,天镜用来形容月亮的明亮。用海楼来形容云很奇怪,但是江面辽阔宽敞,所以是所见即所得。若在院中观云观月,则无此事。”(同上)意见非凡,是个好评论。

最后两句“且水已带你一抹家,画你舟三百里”,紧扣《送别》诗题,与诗人远行四川的前两句诗相呼应。李白从五岁到二十五岁都在蜀中度过。他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当诗人突然离开家乡,远行他乡,自然会产生离别之情,也可以说是一种“离别之情”。这两首诗的妙处在于,很明显诗人有离开家乡告别的感觉,但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说“家乡水”对自己的感情很深,煞费苦心。从四川到荆门,就是“划你船三百里”。使用这种拟人化的技术。比起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陈述自己离家的感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意和趣味。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相当成功的,一波三折,含蓄跌宕,时而写地上的山水,时而写太空中的奇景;有时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河流湍急的大自然的欣赏,有时写夜晚对变幻的空间场景的享受。最后运用拟人手法,以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诗人的离乡情怀。通过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欣赏,我们可以领略到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山止平原始,河蜿蜒过旷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乘船过三峡,翻山越岭,渐渐消失在茫茫原野中;随着群山的消失,汹涌的长江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向东流去...诗人用这种简单的笔触和淡淡的色彩,描绘了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