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怎么服用药物,我现在服用秋水仙碱 别嘌醇 痛舒胶囊。 听人说痛的时候,不能服用别嘌醇是吗?不懂。
别嘌呤醇又称别嘌醇。
(1)特点:本品及代谢物氧嘌呤醇均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而使次黄嘌呤转变为尿酸的生化过程受阻而减少尿酸生成。
口服吸收80%~90%,吸收的药物大部分在肝中代谢为活性物氧嘌呤醇。本品由肾排泄,约10%为原形药,70%为代谢物。别嘌呤醇的t1/2为2~8h,氧嘌呤为18~30h,肾功能不全时可显著延长。
(2)应用:用于慢性痛风。对急性发作无效,并可加重或延长急性炎症期。对急性炎症应同时应用秋水仙碱或抗炎镇痛药,也可用于因应用抗癌药而引起的体内尿酸盐沉积。
① 治疗痛风:成人用量,开始每次50mg,每日3次,逐渐增至每次100mg,每日3次,或每日1次服300mg。
②治疗肾结石:每次100mg,每日1~2次或每日1次,每次300mg。肾功能不全者减量。肌酐清除率10~20ml/min,每日200mg;清除率3~10ml/min,每日100mg;低于3ml/min,间隔24h以上用100mg。
对于小儿,限用于抗肿瘤治疗引起的高尿酸血症。6岁以内每次50mg,每日3次;6~10岁,每次100mg,每日3次,或每日1次,每次300mg,用药2d后根据病情和反应调整用量。
③注意事项:
a)不良反应较常见,有皮疹(常为斑丘疹)、瘙痒、荨麻疹、还可有紫癜、多形红斑等,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尚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周围神经炎、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还可见全身过敏性血管炎,可导致严重损害,应立即停药。
b)孕妇、哺乳期妇女、肾功能不全者均应慎用。
c)服药时应大量饮水,并适当碱化尿液以减少尿酸结石的产生。开始服药时,可能会有痛风的急性发作,可加服秋水仙碱或抗炎镇痛药
④相互作用
a)本品可抑制疏嘌呤、硫唑嘌呤的正常代谢而使效应增强,可将后两药的量减少1/4~1/3,以保证安全。
b)本品可加强口服抗凝血药的作用,应注意减量使用。
c)可加强环磷酰胺的骨髓抑制作用。
d)与尿液酸化药合用,肾结石形成的可能性增加。曾有与噻嗪类利尿药合用发生肾功能衰竭及过敏的报道。
制剂为片剂,每片0.1g。
别嘌呤醇是当前治疗高尿酸血症药物中唯一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其治疗痛风的原理为:黄嘌呤氧化酶是次黄嘌呤转化为尿酸所必需的酶。别嘌呤醇是一种次黄嘌呤类似物,可主要被代谢为氧嘌呤醇。氧嘌呤醇亦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通过对该酶的抑制作用,使其丧失活性而不起作用,于是黄嘌呤就不能氧化为尿酸,尿酸生成减少,从而使血尿酸下降,高尿酸血症消除。由此可知,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的原理是抑制尿酸的生成。
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痛风,都可以用别嘌呤醇治疗,也就是说,所有的痛风病人都可服用。但由于别嘌呤醇对肝脏有一定损害,故患有肝病的痛风病人一般不宜使用此药。因别嘌呤醇及氧嘌呤醇都是从尿中排泄,故患肾病,尤其是伴有肾功能减退的病人应慎用或不用。另外,别嘌呤醇对个别病人可引起骨髓抑制的毒性反应,而导致白细胞减少,所以,出现白细胞减少的痛风病人,也不宜使用此药。
然而,别嘌呤醇只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对痛风急性发作时的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无效。所以,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可选用秋水仙碱及非甾类药物治疗。
关于别嘌呤醇有无痛风的预防作用问题,专家们认为,因为别嘌呤醇可抑制尿酸的生成,所以,长期适量地服用此药,可使血尿酸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能有效地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
别嘌呤醇有较强的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从而阻断次黄嘌呤向黄嘌呤、黄嘌呤向尿酸的代谢转化,在人体逐渐氧化成易溶于水的黄嘌呤并从尿中排出。它还能在5-磷酸核糖-1-焦磷酸存在时转变成相应的核苷酸,消耗5-磷酸核糖-1-焦磷酸使次黄嘌呤核苷酸合成减少,因而可迅速降低血尿酸值,并可使尿中尿酸浓度降低而促进痛风石溶解,并能防止痛风石和肾结石的形成。
那么,血尿酸降至正常后,是否可停用别嘌呤醇呢?专家们认为,当血尿酸降至正常后,应继续小量地服用别嘌呤醇,以使血尿酸长期保持稳定状态。如在服用维持量的过程中血尿酸又有波动,可随时调整服药剂量。如果血尿酸降至正常后即停药,可使血尿酸再度升高,这对彻底控制病情是不利的。
别嘌呤醇为口服片剂,每片100mg。专家们认为,其使用剂量和方法为:每次100mg,每日2~3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600mg。应该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全量。当血尿酸下降到正常后,然后逐渐减少用量,每日可服100mg或50mg而使血尿酸保持正常,即为最低的有效维持量。然后按此维持量长期服用。
别嘌呤醇常见的副作用有:
(1)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2)皮肤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等。
(3)骨髓抑制反应:可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
(4)肝细胞损害:可出现肝功能异常,主要为转氨酶升高,少数可有黄疸。
(5)过敏综合征:是一种对该药物的免疫学反应,临床可有发热、酸性粒细胞增多肾功能恶化、肝细胞损害和各种各样的皮疹。包括多形性红斑、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红斑性斑丘疹和剥脱性皮肤损害。此反应较为严重,但临床很少见,应加注意。
以上这些副作用的发生与用药剂量有关。剂量越大,则发生副作用的机会越多。另外,也存在个体差异。为了预防这些副作用的发生,病人要在用药过程中仔细观察和体会有无异常感觉,如出现乏力、肝区不适、皮肤瘙痒等,应及时作白细胞及血小板、肝功能检查。即使没有上述异常感觉,在服药过程中也应当定期检查血常规及肝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可给予适当治疗或考虑停止服药。
由于别嘌呤还可能引起肝损害,所以,其他可能伤肝的药物应尽量避免与别嘌呤醇同时服用。例如抗痨药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以及某些安眠药及镇静剂。另外,一些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氢克尿塞、速尿、利尿酸、泰尔登、甲氧苄青霉素等,也不宜与别嘌呤醇同用,以免减弱疗效。
3、丙磺舒又名羧苯磺胺。为临床上三大排尿酸药物之一(另两种为苯磺唑酮和苯溴马龙)
(1)特点:本品可抑制尿酸盐在近曲肾小管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盐排泄,使血浆尿酸浓度降低,从而减少尿酸的沉积;可抑制一些弱酸类药物的肾小管分泌,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可用来增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作用。
口服吸收迅速,蛋白结合率65%~90%。成人口服1g,2~4h达峰值(30mg/ml);口服2g,4h达血药峰(150~200mg/ml).排尿酸有效浓度为100~200mg/ml,最高有效时间为30min.抑制青霉素排泄需40~60mg/ml,最高有效时间为2h,肝内代谢后主要经肾排出,有5%~10%的药物以原形排泄。
(2)应用
① 治疗慢性痛风:成人用每次250mg,每日2次,服药1周后增至每次500mg,每日2次。为了防止尿酸结晶,需同时在大量饮水(每日2500~3000ml),并使尿碱化(服碳酸氢钠,每日3~7.5g;或枸橼酸钾,每日7.5g)。
② 抑制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排泄:成人每次500mg,每日4次,老年患者因肾功能减退而需适当减量。2~14岁,开始按每日25mg/kg(或0.7g/m2)服用,以后可增至每日40mg/kg(或1.2g/m2),分为4次服。体重超过50kg者按成人量应用。
(3)注意事项
① 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肝损害、呕吐、恶心、食欲减退、牙龈疼痛、肾损害、尿酸结石、肾绞痛、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贫血、皮炎、脱发、皮肤潮红、过敏、药物热、荨麻疹、瘙痒等。
②在痛风急性发作未消退前,一般不用本品。在本品开始应用的3~6个月内,常可增加痛风急性发作的频率,因此应加服少量的秋水仙碱。在治疗期间遇有急性发作,可加服秋水仙碱或抗炎镇痛药。
③对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尤其是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的患者,本品的疗效往往较差,可加大本品的用量,但一日量不可超过2g。
(4)相互作用
① 本品可抑制以下药物排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吲哚美辛、萘普生、氨苯砜、甲氨蝶呤、口服降糖药、磺胺类、PAS泛酸等,使这些药物的浓度升高而效应增强。本品减少呋喃妥因的尿排泄而使之降效。
② 与利福平竞争肝摄取而使利福平血药浓度升高,可引起毒性反应。
③ 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可降低本品的排尿酸作用。噻嗪类、呋喃苯胺酸、利尿酸、氨噻酮等利尿药,吡嗪酰胺及饮酒均能使体内尿酸减少排出而影响治疗效果。
④本品可透过胎盘而影响胎儿发育。
⑤与磺胺药可以致交叉反应。
(5)制剂为片剂,每片0.25g。
通常认为,丙磺舒常用剂量开始为250mg,每日2次,2周后逐渐增至500mg,每日3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000mg,当血尿酸降至正常后可将剂量减少到维持量,继续服用。丙磺舒的主要副作用有:
①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等,较重时可发生呕吐及腹泻。
②皮肤过敏反应,包括皮肤发痒、皮疹、荨麻疹等,极少数病人可出现严重的皮炎。
③血液系统的副作用,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溶血性贫血等。
④少数病人可出现药物热。
⑤服药期间可使尿糖呈现假阳性反应。
⑥极少数病人在服药期间可引起肾绞痛及激发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所以,有下列情况的痛风病人不宜服用丙磺舒:对磺胺类药物有过敏史者;有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及肝病者;有肾功能损害者;白细胞减少及有严重贫血者;有严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严重胃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