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彝园的历史演变
闵死后,万历末年,此园转让给之子所有。明末清初,怡园先后为陆和李所有。
清乾隆十一年(1746)冬,洞庭山人叶筋买下了怡园。次年春,重修重修,乾隆十三年秋竣工。因为隔了一个朝代,所以改名为古漪园。据清代沈《古艺苑集》记载,该园位于光复寺西,大门正对曹家浜,南面为良田。园中有孤山曲廊,香亭绿楼,石船水榭,奇形怪状的假山,都是受明式建筑的启发。
乾隆五十三年(1788),嘉定当地人捐资买下古李园作为城隍庙的庙园,香客可入内参观。嘉庆十一年(1806)再次筹钱整修。
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 ~ 1862),太平军在南翔与清军及“洋枪队”多次激战,园内部分建筑被毁。同治至光绪年间,南翔各贸易所陆续修复了一些可使用的建筑,并增加了一些行业会议场所。后来,公园里开了餐馆、茶叶店、点心店和照相馆。此时,寺庙园林已名存实亡。
民国二十一年(1932),日军于三月三日占领南翔,古漪园被侵略军占领两个多月。日军撤退后,公园内房屋倒塌,假塌方倒塌,树木被砍倒,鲜花枯萎。
1933年5月,朱寿鹏、等60名当地爱国人士报名成立古园修缮委员会,集资6000元进行局部修复,并新建一亭填补空白,为国耻起见命名为“缺角亭”。此时整个园区的面积为654.38+0.8万平方米。
民国二十六年(1937),南翔再次爆发“八·一三事变”。除了角亭、小云斗、五老峰,园内大部分建筑被毁,一叶堂成了日军的马厩,花草树木、古玩一点不剩。
抗日战争胜利后,镇政府将其开放为公园。当地人还聚集在一起讨论修复古彝园,并先后筹集资金重建了缺角亭和船(画船),修建了印伟亭、南馆和白鹤亭,并种植了一些树木和花卉。
1957年,南翔镇集资5807元修缮古园,3月开工,当年6月65438+10月1竣工开园。
1958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处拨款13万元对公园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园区边界向西部和南部扩展,整个园区面积增至58400平方米。
6月1959 65438+10月1公园重新开放。同年,南翔镇政府将一对唐代石塔和一座宋代石塔从原云翔寺迁入园中。此后,陈少云捐赠的战国剑、诸葛鼓等一批文物移交给古艺苑,在南馆长期展出。王明义向公园捐赠了一株百年以上的重瓣大红牡丹,并将其移植到武曲走廊的北面。
1962梅花堂改造。截止1963,园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
“文革”期间,石经楼、石塔上的佛像被毁坏,古建筑的边角被砸碎,明代万历年间“嘉定四杰”之一李(之叔)书写的石碑被毁坏,丰子恺等名画及其他文物被毁坏或没收,公园名称由1967 65438+10月改为南翔公园。
1973后,陆续进行了修复,重修了飞宇玄月、小松岗假山、白鹤亭、南亭、鹊角亭、复云亭。
1977恢复古漪园名称,投资28万元进行了改造。主要是重修公园围栏,重修彩月廊,柳代轩,插花。
1979年又投入78万元进行新建扩建。园区占地92亩(61300平方米)。重点是建假山,建瀑布,挖河池,种松竹,把石塔搬进荷塘,新建鹤寿轩,重修柳荫桥。
1981年,南门整修,北门一对石狮子移至此处,门内建有砖雕照壁。同年,33亩(22,000平方米)土地被征用到东部。
1982叶仪音乐厅重建。1983年,据清乾隆十一年沈所撰《古一元记》记载,重修北门,建幽亭,植桂花、竹。
从1985到1987,市政府拨款60万元对公园东侧2.2万平方米的青青花园进行扩建,使整个公园面积增加到91900平方米。市景观设计院谢佳芬负责扩建工程的规划和绿化设计,张永来负责建筑设计。青青园以竹子为装饰,园内建有莲风竹亭、君子堂、翠艾楼、青青园等景点。
1985熊山改建为龟山。
2006年,古漪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