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农村食谱

“百里鱼,团圆饭”岳阳新年习俗

岳阳,俗称“过年”,和祖国其他地方的习俗一样。除了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腊月三十吃“团圆饭”是很丰盛的。十二碗中必有一碟鱼,显示的不仅仅是好运。解放前,有些地区几乎没有鱼。为了有“百里鱼”这道菜,用木头雕出一条“百里鱼”,放在盆里,撒上葱花,就像真的鱼一样。人们非常重视团圆饭。出门的人一路赶着回家,家人等啊等。吃团圆饭的时候,门要关着,意在防止财宝跑了。饭后放一个鞭炮,意味着人们已经吃完了年夜饭,可以四处走动了。

“正月初一敲铁罐”孝感过年习俗。

孝感地处江汉平原,但节日的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相同,但味道也很独特。

大年初一,人们先祭拜天地、家神、长辈,然后出门拜年。拜年不问亲友,这叫“拜年不分大小”。有拜年的客人来我们家,我们一定要一次次把他留在这里,用糍粑招待他。俗话说“过年过节舌头都断了。”拜年一般持续到初三、初四。

这里的人们也有通过初一听到的鸟叫来判断新年产量的习俗。偶鸟先鸣,宜养鸭;喜鹊初唱适合养鸡;黎明时分,麻雀喧闹地飞来飞去,这是一个好年景;人们也认为在第一天听到狗叫不是一个好兆头。

除夕12点,家家户户都要送一个成品金元宝模型上门,寓意新年发财。

大年初一、初二,人们不扫地、不打水,甚至不做热工,饭菜都是提前做好的,称为“压岁钱”。直到第三天开始挑水,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初二的时候门卫也要被拿下烧掉。俗话说“门童纸要初三烧,大家认准生理。”新年伊始,拿起笔写字时,过去我们要在红纸上写一幅“一切都好”的图画,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喧天。没有锣鼓或者锣鼓少的时候,人们就把铁罐当成锣鼓。所以孝感有句话叫“前半月敲铁罐”。

正月十五是孝感民间节日活动的中心。人们通常从初八开始扎龙,也扎狮子、花车、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男女老少出行玩乐,唱着各种花花绿绿的话。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字就唱什么字,如“老人加寿,人少平安,家事欢乐,四季平安,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在家门口,富贵龙,十福圆满”的吉祥话。

元宵之夜,孝感还有邀七妹、求年成功、乞巧等习俗。七妹,当地人叫张,据说是玉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是最聪明和善良的。一天,齐杰得知丹阳(今孝感)有个叫董明勇的年轻人,因为家里穷,没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好卖身为奴。七妹深受感动。私底下,天道和董永结婚百年,在大槐树下完婚。可惜媒人槐花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日好合”,导致董永七妹只有百日好合的命运。七姐用巧手织出10锦帛,赎回董永,准备翻修家园,爱他们的老首长。没想到,玉帝得知后非常生气,把七妹叫回宫,七妹只好忍痛飞走。她的编织变成了飞梭石,织布机留在了人间。夜深人静时人们仍能听到织布机“咔嚓、咔嚓”的声音。每年正月十五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们聚集在飞梭石旁,抱着针线盒向七妹讨巧,唱着乞讨歌。唱完乔奇的歌,你还应该问一下你的生活质量,运气好坏,你能不能结婚等等。此外,还有人用糯米粉做成鹅蛋的形状,让孕妇烧“鹅蛋”来霸占男孩女孩。乳沟生女孩,小疣生男孩。

当地民间还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不能在家里吵闹。女人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说:“红娘请看灯。”据说这样一年都不会有臭虫骚扰。人们还从房子里扔竹篮,以说明棉花的丰富。向上看,你会有好收成,但你的仆人会有坏收成。

此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子、梨等果树,一边照一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个人敲着问:“是不是打结了?”旁边一个人回答:“结!”据说如果你这样做,新的一年里树枝上会挂满果实。

新年吃“饺子”和“威海”的习俗。

全家人从四面八方聚到了一起,赋予了元旦团圆的意义。自古以来,无论距离远近,过年都是为了团圆。你要赶在年三十之前回老家团聚。如果实在回不去,也要发函报平安。这就是老人们所说的“同比”。齐就是齐,团圆的意思。团聚之后,吃是最重要的。因此,“年夜饭”在中国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年夜饭”指的是除夕午夜的“饺子”。这个饺子和平时不一样,是午夜“过河”的意思。那时候,没有人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为了“安度晚年”,俗称“忍年”。到时候吃饺子会让你老一岁。因此,这顿饭也被称为“年夜饭”。去饺子要注意。这时候就不能像往常一样叫它“下脚料”了,因为“下脚料”这个词不吉利,会说话的人称之为“水煮金银”。煮饺子的时候,为了讨个吉利,有时候男人会突然问女人一句:“你赚吗?”,反映快说“赚了,赚了,赚了老鼻子”。挣意味着破。然而,这里指的是赚钱。为了招财,人们还用铜钱包饺子,有的包红枣,称为“大钱饺子”。娇子只中了十几个大钱,中了头奖,标志着一个大年景,一笔横财。

广义的年夜饭是指人们在每月的十五之前的吃喝。面食除了蒸糕,主要是做饼,代表越来越多,还有人做年糕,代表面积一年比一年高。春节期间,人们到处都讲究吉祥。食物、饮料和用途在当时都有另一个名称。比如大蒜被称为“义和菜”,醋被称为“禁忌”。吃醋是不吉利的。改成顺流,顺滑,顺滑。

老北京的“逛庙会”和“逛工厂”习俗

在北京生活久了的“老北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使者的腊八粥。这意味着每当到了腊月初八(民间也叫腊八),就要过年了。

“使者”的“腊八粥”

腊八那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锅腊八粥。除了按照传说中的纪念意义进行祭祀之外,还会在亲戚、朋友、邻居之间互赠礼物,然后在家里享用(悼念他人不煮粥)。粥里加杂豆、杂米、各种干果,表示一年五谷丰登。这一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还会把大蒜泡在米醋里,密封在坛子里,放在温暖的房间里,以便在元旦吃饺子。据说吃了可以预防瘟疫。

“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了准备食物,我只想买些新衣服。有些人要蒸年糕,做油炸食品过年。

“二十三个蜜瓜粘粘的”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每天都有一句话,说的是已经进入23年的人:23个蜜瓜粘粘的;24房屋清明节;25粘贴窗口;二十六炖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面;二十九个馒头;通宵熬夜;新年第一天扭。

“蜜瓜棒”是说23日叫人王买些蜜瓜和麦芽糖做的关东糖,意在请他登上玉帝宝座时说好话,把糖粘在灶王爷嘴上,不让他多说。北京有这样一句歇后语:“灶神升天——多说好话”。

“二十四个房屋清扫日”

“扫房日”其实就是指打扫卫生。擦家具,扫墙顶灰网,撕掉旧年画,油漆粘贴,贴新画等等。

"二十五个粘贴窗口"

“糊窗”就是过年的时候再买些朝鲜纸,把窗户全部糊上,然后贴上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吊牌(剪纸),这样过年的气氛就特别浓。

另外就是把过年吃的大菜都做了,过年几天不做饭。

“熬通宵。”

年三十晚上(除夕),全家人吃完年夜饭要享受一整夜。十二点整,“大年初一吃饺子”开始了。“大年初一饺子”不是在大年初一白天吃,而是在30日晚上0点01分以后上。

“元旦扭扭捏捏”

直到天亮,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从初一到初五,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或者出去逛庙会的日子。那时候,街上到处都是头戴红花的女孩,手拿风车的男孩,手拿大串山楂和空竹的孩子。过年期间,一派祥和繁荣的景象。

在中国新年期间,街上所有的商店都关门休息,除了卖鞭炮的商店。

“破五交子”

正月初五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煮饭。这天晚上,所有回家过年的伙计们都回来了,店主必须和伙计们一起吃一袋新饺子,以示来年的团结。在第六天的清晨,每个商店都会开门。开业前,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挂一副对联,上书“万事如意,万事如意”,柜台里响起清脆的算盘声,意在来年生意兴隆。至此,“年终”已过,一切又恢复了往常的生活。

人日

在农历的第一个月的第七天,它被称为“人民日”,“人民胜利节”,或“七元”。这个古老的节日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狗、猪、羊、马为先民。”汉人东方朔在《战书》中写道:“农历正月初一,占鸡、狗、猪、羊、牛、马、人、谷。”。认为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吉祥,主年顺利,人口平安。如果是阴天,那将是一场灾难。在清朝,北京人在正月初七就有测阴晴的活动。在“人民日”,他们会吃春饼(一种双层荷叶饼),卷“盒菜”(酱肘子和小肚子等熟肉菜),在袁庚切蛋糕,这被称为“熏天”。但这种习俗的流传越来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见。

顺兴

顺兴又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无论人们是否去庙里烧香祭拜星王(即顺兴),家家户户都会在星星出现在天空后举行祭拜顺兴的仪式。祭祀星辰时,要在书桌、灶台、门槛、壶等处放一盏“金灯”(黄色鼻烟),点燃,称为“散灯花”,寓意避凶。祭完星星后,全家人聚在一起过元宵节。

娱乐活动

大钟寺敲钟,白云寺摸石猴琉璃厂踩高跷。老北京人过年第一件事——逛街。参观庙会和工厂。

春节期间,老北京有很多庙会,每个庙会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在西郊的大钟寺庙会上,人们敲打永乐大钟,用钟声迎接新年的到来。在白云观庙会,你可以摸石猴赚钱,用娱乐活动寄托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在众多地方中,琉璃厂点点是老北京人最容易去的地方。工厂店在和平门外。明代是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故名琉璃厂。后来卖古董字画和文房四宝的摊位越来越多,工厂的文化色彩逐渐浓厚。

琉璃厂平时冷清,正月里却特别热闹。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有长的东西,比如琉璃厂街,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个年份的摊位一字排开,一个挨着一个,一眼望不到头。人们爱逛工厂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大小小的古玩、字画、画册书店都有很多摊位。字画、字帖、珠宝、玉器...都很耀眼。这些平日难得一见的古董珠宝,让普通人大开眼界。长电特有的娱乐氛围也很吸引人。每年春节,高跷,太平鼓,小车党,五虎棍...各种花会争相表演,围观的人人头攒动,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工厂里可以买到好吃的年货,各种零食让孩子们高兴得跳起来。一米长的冰糖葫芦由精选的山楂制成,涂上糖浆,上面插上彩旗,用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声烘托出节日的气氛。

扬州的新年习俗“灯笼挂圆,灯落面”

元旦吃汤圆。

扬州人非常重视新年的早餐。虽然扬州人有在茶馆喝早茶的习惯,但初一的早上是个例外。人们一般不出门,在家里和全家人一起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扬州包饺子有很多种方法。有一种饺子叫做四喜汤圆,人们喜欢在新年的早上吃。这种饺子由四种馅制成,包括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末。味道不错,但人们更注重汤圆的名字,因为这种“四喜汤圆”的寓意是“万事如意”、“阖家团圆”

与“四喜汤圆”类似,旧时扬州人也有初一早上吃“幸运蛋”的习俗。扬州评话的《皮乌辣椒》第二十七回有这样一段叙述:

第四更,寒气更重。这时,有人在远处喊道:“卖——幸运蛋!”什么是吉祥蛋?即鸡蛋煮熟后,蛋壳上画着人的风景,有红有绿的颜色;或者写一些字,比如“祝你好运”“年年好运”...这个蛋叫做好运蛋。过去,在春节期间,到处都卖幸运蛋,家家户户都要买。买家来为家庭带来好运。一家之主,脸朝天躺在床上,女方把吉祥蛋放在男方心口,说了句吉祥话!变得富有是多么令人满足啊!万事如意!.....以此类推,然后请男方吃蛋,每年都很顺利。……

卖“幸运蛋”的摊贩早已不见踪影,可惜今天的扬州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幸运蛋”。根据扬州评话里的描述,这个蛋壳上还画着山水,所以与其说是失传的时令食品,不如说是失传的民间工艺品。

上灯圆和下灯面

元宵节正月十五,扬州有句话叫“放灯笼,下面条”,意思是正月十三晚上放灯笼,放灯笼吃饺子,正月十八晚上关灯笼,关灯笼吃面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大众的解释是,吃饺子象征“饱饱”,吃面象征“顺滑顺滑”。

这里的“汤圆”也叫“元宵”。现在扬州人把实心的汤圆叫做“元宵”,把带馅的汤圆叫做“汤圆”。在过去,情况并非如此。那些带馅的也被称为“元宵”。《周振支竹词引论》中说:“元宵人,搓糯米粉,中间包桂花,似满月。”好像是因为“月圆”,扬州人把“元宵”叫做“汤圆”。吃汤圆“又圆又饱”的寓意也来源于此。

吃面是在正月十八熄灯的晚上。《周振支竹词引论》也说:“十八日熄灯,人们吐脸,俗称“放灯笼,放灯笼”。让我们为自己举行一次宴会来庆祝。十九日拜藏像洗去喜,喜俗名挂乐。俗话说家家撕乐谱,人人搜。士攻书,工归故里,岁月终矣。”这段话并没有直接说明为什么要在正月十八吃面,但答案已经暗示出来了:正月十八要“过完年”,从此“人各寻其所”,“士攻书,工归其所”,吃一碗面就是祝愿人们在即将到来的生活中,一切都像吃面一样顺利顺利。

吃饺子还是吃面条,是扬州人对日常生活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安排。从简单的食物形象中找出吉祥、吉祥的含义,也是扬州人的独特之处。

新年酒

正月,扬州人还有“请春节”、“当财神”的习俗。《汉江三百毒》卷五有一首《春酒请作》诗,说:“春风至,繁华一时,春菜满奇香。我赢得了春天的美丽,这个春天我在家里。”这句诗的引语说得更明白:“阳城酒席爆满,过年元宵节前后宴亲友,谓之春娥。”《周振支竹词概论》中也有记载:“某君宴饮,曰‘请春’;店家设宴,说‘做财神’。”呃,这是一个古代的盛酒的容器。在现代汉语中,“请春酒”的意思是在春节期间请人吃饭。只是在《周振支竹词概论》中把聚宴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君子,一类是掌柜。聚会办酒席的目的不同,形式相同。如今,人们不再做如此细微的区分。“请过年”“当财神”都叫“请过年”。

事实上,“庆祝新年的酒节”是唐代的一个古老习俗。宋代道士在《法朱元林》中说:“唐代长安风俗,元旦过后,交酒,邀人相见,传号以酒坐。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请庆祝元旦”的习俗仍然盛行,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人们在正月初二开始邀请朋友、亲戚和邻居。如果你邀请我,我会再次邀请你,直到正月十八。

“请大家过春节”是春节的一种礼仪,也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有三层意思。第一,过年请客是对客人的特别尊重,过年是年初。二是春节期间,家里的菜比较多,这个时候客人也比较丰富。第三,扬州自古以来就是商业发达的城市。扬州人跟外地接触多,在外地工作。平时村民难得见面。方便大家聚一聚。当然,现在的人更多的是请酒,交流商业信息,讨论赚钱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说周振支竹词银请“年酒”是“财神会”是很有道理的。

冬季蜡风养护

《周振支竹词概论》中有记载:“一场小雪后,人们腌制蔬菜,称‘凉菜’,...储存起来过冬。”扬州人入冬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各种蔬菜和鱼,最常见的有酸菜、腌萝卜、咸肉、咸鱼。除了“腌制”,还有“风”。可以风菜,风鸡,风肉等。,都被扬州人统称为“冬蜡风腌制”。在旧社会,人们在冬天用盐腌蜡,是为了“存起来过冬”。现在粮食供应充足,没必要“留着过冬”。今天的冬蜡风腌制是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因为冬蜡风腌制后的食品有一种特殊的“蜡香”,深受扬州人喜爱,称为“凉菜”,也叫“咸菜”。郊区菜农种的这种菜,好像是专门用来腌制的,头肥,茎细,叶宽,茎白嫩,叶儿的绿,一两尺高。这种菜用嫩的做出来才好吃。因为嫩,煮的时候汤汁溢出,所以也叫“汤菜”。

汪曾祺是个作家,但他也会泡菜。他在随笔《家乡的美食》中,专门介绍了咸菜的腌制方法和吃法,读来颇有趣味:

一下雪,我们家就喝咸菜汤。我不知道为什么。是因为下雪天买不到菜吗?那不一定。卖菜的不能出门,不然总会去公家卖菜。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大早起来看到雪花就知道今天中午是泡菜汤!

泡菜是腌制的蔬菜。.....青菜像油菜,但是高很多。冬天腌制蔬菜,蔬菜肥的时候。把蔬菜买成捆,洗干净,晾干水分,放在坛子里。一层菜,一层盐,代码扎实。你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直到第二年春天。

腌制四五天的新咸菜,味道鲜美,不咸不瘦,嫩脆香甜,无与伦比。

王老在另一篇散文《我的爷爷奶奶》中也谈到了榨菜:

在冬天,...腌芥末。腌制“辣菜”——白菜干,用芥末腌制,过年时开坛,色泽淡如金,麻辣刺鼻,极香。离开家乡后,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咸菜。

除了咸菜,王老大概还会风鸡。在《我的祖父母》中,他也谈到如何吹起公鸡:

风鸡——大公鸡不脱毛,用粗盐搓,包荷叶,挂在通风处20天左右,时间越长越好。

王老是扬州高邮人。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他写到了家乡高邮的家常菜。王老五不仅知道怎么吃,还知道怎么吃,所以称王老五为美食家是可以的。近年来,有人根据王老文章中提到的各种菜肴和食物,编出了高邮的《王氏菜谱》。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想法,非常新颖。据说这个“王氏秘方”在高邮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清代林浦的《扬州西山小志》中,有一首诗,也谈到了扬州的咸菜。

肩菜风化了,味道比秋天的酒醅长。

专栏里家家都在夸,都是粪香。

诗末有注,曰:“大雪前后,家家咸菜,皆园丁采送。平日里,人们收粪灌溉园子时,甚至用蔬菜来支付。”这首诗记录了扬州的另一种风俗――麻子菜――冬天的蜡在风中保存。

马孜,扬州方言,也叫“厕所”。过去,在扬州,每天早上你都能看到农民推着粪车在厕所里收集粪便,运到农田里当肥料。这在扬州叫“倒厕所”。农民进城“倒厕所”有固定区域,不允许乱抢。这个固定的区域叫做“粪窝”。俗话说肥料是农家宝,种田缺一不可。因此,农民们非常重视这个“粪窝”。很少有人放弃,即使转让他人也是有报酬的。农民在“粪窝”里得到肥料,就想到回馈。他们应该回馈什么?自然,我自己种菜。于是每到泡菜季节,我就挑一车“大菜”给家里人吃。这就是所谓的“麻子菜”。

扬州派“麻子菜”起源于何时?由于缺乏记载,现在还很难确定,但至少是清代的习俗。最近看到一些外地的民间信息,外地农民“倒姑娘”进城也很常见。但是,外地“倒姑娘”并不是农民给主人家的“姑娘菜”的回礼,而是每月收取的保洁费,叫做“月钱”。比如北京清末民初,每家每户要收一毛钱到五毛钱,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加“攒钱”,寒暑日、雨天勒索“喝酒钱”。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女孩,每天都要小便,但是怎么做呢?我不得不忍受一点勒索。相比之下,扬州的“马仔菜”就很有人情味了,“都是粪渣”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了。

-年度蒸品和年度菜肴

春节来临之前,扬州人有很多事情要忙,但都标着“年”字。《周振支竹词概论》指出了扬州人的这一特点,包括:

冬季至日前后的腌制品都在那时烹制,这被称为“烹制年菜”。众人邀帮,说“帮年”。祭灶之后,年龄的发展叫“年帐”。齐和家族的人会得到木炭筏,上面写着“尊敬年”,交换礼物的人被称为“仪式年”。.....柴米虽然也叫“年柴”、“年米”,但冠上“年”字是为了表示节日的意思。

在扬州的各种“年事”中,最重要的是“年蒸”。“正念”是一种蒸小吃,它在节前蒸熟,在节日期间存放在家中供人们享用。扬州的蒸点心主要是小笼包,类似北方的饺子。

北方有学者研究过饺子,指出饺子在古代叫馄饨,并说“馄饨”也与“混沌”相连,暗指世界在形成之初就处于混沌状态。因为盘古开天辟地,人间有天地,所以过年吃馄饨有开年的意思。以此类推,扬州人的小笼包似乎比饺子更形象。包子的外皮象征着天空,里面的馅象征着大地。不是更有突破性吗?其实扬州人的另一种做法更实际。有的人把馒头、包子、糕点稍微晾一晾,然后像金字塔一样整齐地摆在家里显眼的地方,一定要等到过年。百姓解释说,这叫“叠元宝”,象征着新的一年,新的一年赚钱成宝。

不管扬州人过新年是富裕还是简朴,有几样素菜必不可少。一种是豌豆苗,豌豆,在扬州也叫安藤。炒一盘安藤苗,寓意“平安无事”。其次要有水芹菜,茎是管状的,第二年的事业可以是“路路通”。第三是豆腐。有了豆腐,来年就可以“又陡又富”了。这些都来源于方言中的谐音和形象理解。经过民众的合理想象,他们送来了美好的祝愿。

也有一些菜不是想象中的愿望,有一些菜有实际意义和地方特色,就是“十香菜”和“开心菜”。

“十香菜”是一道简单易做的家常菜,以咸菜为主,配以胡萝卜丝、竹笋丝、豆干丝、花生、黄豆。家家户户都要炒。过年,人们吃很多荤菜,太油腻了。吃这种杂炒素菜,觉得又香又好吃,故名“十香菜”。

“安乐菜”的原料是马齿苋,也叫马齿苋。汪曾祺也研究过这道菜。他说:“苋菜分为人苋菜和马苋菜。人苋菜是今天的苋菜,马苋菜是马齿苋。我奶奶夏天摘肥马齿苋晒干,过年做包子。”《扬州西山小志》也印证了王老的说法,说:“四五月取马齿菜腌制,取名安乐菜,年底做带馅小笼包。”紫金牛是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可入药治疗痢疾。过年菜多,难免有疏忽。扬州的家庭主妇用马齿菜包包子,不仅是一种风味食品,还能保证家人的安康。这是名副其实的“快乐菜”。

相互尊重藏族“切马三口一杯”的习俗

藏历新年有时与内地春节相隔几天,有时相隔一个月。它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受到藏族人民的高度重视。藏历十二月,拉萨藏族人民开始营造新年气氛,为新年做了一系列准备:家家户户都要把绿种子泡在盆里,让长到一两寸的绿苗在藏历新年第一天供奉在佛龛的茶几上,以求新的一年有好收成、好运气;准备酥油和白面粉,一个接一个地油炸供品,如“Kasai”(水果)。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直接上街买现成的青裸苗和葛西。但是,每家每户都必须尽快完成针线活和打扫房子院子。在老城区和农村,人们还用石灰、白漆或糍粑粉绘制吉祥图案,还有人在正门墙上画蝎子以辟邪。

不仅如此,在藏历12月29日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古屠”驱鬼。所谓“古突”就是一个疙瘩。但是藏族人民吃了很多“古屠”的招数。在制作“古图”的过程中,家庭主妇们会在其中一些包裹一些东西,以测试家人的气质和新年的运气。如果吃了面粉做的日月,就说明这个人可以享受至高无上的尊严;吃瓷器,就会偷懒;吃辣椒,嘴巴就像刀子;吃羊毛,就温柔耐心;吃碳就黑;吃肉就尊老爱幼;吃了牛粪,总会有好运,等等。其实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增加“古突夜”的趣味性。

藏族人民似乎没有守岁的传统,所以除夕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一切都在等待大年初一的到来。人们用“扎嘎”(现在大多在广播中播放)的声音来迎接藏历新年,在这种声音中,老年人说着美好的祝愿。这一天,各家各户都摆上绿色的裸苗、“卡赛”、“郭龙”(羊头)、“切马”(谷丰收桶),以及过去为祈求好运而准备的各种甜食,全家人穿上新衣服,坐在崭新的卡垫上,吃人参果、酥油和糖。饭后,长辈们拿来一桶五谷杂粮,每人轮流抓几粒,撒在天上作为祭品,然后往嘴里塞一些。这时,长辈们祝大家“Tashildler”,晚辈们回答说:“祝大家永远健康快乐。”在这一天,家庭基本上闭门聚会,邻居不会互相拜访。第二年初二,亲戚朋友开始互相拜访,拜年,持续了半个月。

然而,现在在拉萨和其他城市,人们也在藏历新年的第一天出去拜年。一些政府机关和工厂也举行集体崇拜活动。团拜活动中,大家互道“扎西得乐”(好运),敬“车马”和青客酒。接受“车马”的,要先往天上撒点年糕或小麦,撒三次。以示对天、地、人的尊重,然后吃一些含在嘴里,互道“Tashildler”。你尝不出任何关于绿裸酒的味道。过年要喝三杯,就是拿敬酒的时候要把无名指蘸酒弹起来三次,以示对天地人的尊重,然后再抿一口。烤面包机倒满杯子,受尊敬的人再喝一天,如此反复三次,最后“下车普达”(干杯)。祝酒结束后,欢快的歌舞表演将持续到太阳落山。

拉萨的藏历新年最有特色,而藏北的日喀则、林芝、安多等地的藏历新年也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节日的日期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