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帮忙:一些古代中药方里有"茹" 这味中药,可现在中药店里没有一个字的中药.请问这味药现在叫什么名字?

香薷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

[采制]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宽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近圆球形,具网纹,网间隙下凹呈浅凹状。气清香而浓,味凉而微辛。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9克。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英文名 HERBA MOSLAE

别名香茹、香草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制法除去残根及杂质,切段。

性状本品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宽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 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 ,近圆球形,具网纹,网间隙下凹呈浅凹状。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鉴别本品叶的表面观:上、下表皮均有毛茸;气孔直轴式;叶肉细胞黄绿色,有的含黄色油滴,并可见细小草酸钙方晶。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2~8细胞,常有一个细胞缢缩,或下部细胞较大,顶端细胞骤细似针刺状,壁有疣状突起或细条状纹理;另一种为单细胞,较短。腺鳞头部6、8或10细胞,柄单细胞,极短;偶有头部1~2细胞、柄1(~2)细胞的小腺毛。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9g 。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

(1)香薷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凉,感冒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配白术同用以健脾利水。

(2)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本品虽能祛暑,但性温辛散,多适用于阴暑病症,前人说:「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在临床用于祛暑解表时必须具备怕冷及无汗的症候。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可配黄连同用。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大热、烦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适应范围了。

香薷的功效介绍:

中药名称香薷(《别录》)

异名香菜(《本草经集注》),香菜(《千金方》),香戎(《食疗本草》),香茸(《本草图经》),紫花香菜(《履巉岩本草》),蜜蜂草(《纲目》)。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带花全草。

植物形态海州香薷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

茎直立,通常呈棕红色,二歧分枝或单一,均四棱形,密被灰白色卷曲柔毛。

叶对生,广披针形至披针形,长2.3~3.5厘米,宽3~5毫米,先端锐尖或钝尖,基部广楔形,边缘具疏锯齿,偶近全缘,上面深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下面淡绿色,密布腺点,沿主脉疏被柔毛。

轮伞花序密聚成穗状,顶生和腋生;苞片阔倒卵形,绿色,先端骤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均具长柔毛及腺点,边缘具长缘毛,具5条明显的纵脉;花萼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具长柔毛及腺点,每裂片具1条中脉;花冠唇形,淡红紫色,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矩形,两侧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4,花药黄色,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以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线状,柱头2歧。

小坚果4,近卵圆形,棕色,藏于宿存萼内。

花期9月。

果期10月。

生于山野。

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采集夏、秋季采收,当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

药材干燥全草,全体被有白色茸毛。

茎挺立或稍呈波状弯曲,长约30~50厘米,直径约1~3毫米;近根部为圆柱形,上部方形,节明显,淡紫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

叶对生,皱缩破碎或巳脱落;润湿展平后,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卵形,长2.5~3.5厘米,宽3~5毫米,边缘有疏锯齿,暗绿色或灰绿色。

茎顶带有穗状花序,呈淡黄色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钟状,苞片脱落或残存。

有浓烈香气,味辛,微麻舌。

以质嫩、茎淡紫色、叶绿色、花穗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主产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产量大,品质佳,商品习称江香薷。

各地民间所用的香稿尚有以下几种:①四川、陕西、山东等地以同属植物香薷的干燥全草,作香薷使用。

药材形状与上述品种相似,惟完整的叶较大,呈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3.5~10厘米,宽1.5~3厘米;穗状花序,花明显地偏向一侧。

在四川称此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

《本草衍义》所述香薷,即为本种,但目前在药材商品中很少使用。

参见半边苏条。

②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以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作香薷使用。

参见石香葇条。

③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

参见土香薷条。

④新疆地区使用的香薷,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

参见萼果香薷条。

⑤西藏地区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变种的全草入药,又称密香薷。

化学成分海州香薷含挥发油,密花香薷含有挥发油0.3%,其中主成分为香薷二醇。

还含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甙等。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即得。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香薷),去根留叶,细锉,暴干,勿令犯火。

性味辛,微温。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孟诜:温。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苦辛。

④《本草汇言》:味辛甘,性温,无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阳阴大肠经。

功用主治-香薷的功效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

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①《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②孟诜: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

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③《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④《履巉岩本草》:截四时伤寒. ⑤《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

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⑦汪颖《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

⑧《纲目》:主脚气寒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宜忌表虚者忌服。

①《本草从新》:无表邪者戒之。

②《得配本草》:火盛气虚,阴虚有热者禁用。

选方①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身体疼痛,肢节倦怠,霍乱呕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香薷(去土)二两,甘草(炙)半两,白扁豆(炒)、厚朴(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沸汤入盐点服。

(《局方》香薷汤) ②治霍乱吐利,四肢烦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两,蓼子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

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

(《圣济总录》香薷汤) ③治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两(炙),生姜十两。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

(《救急方》香薷汤) ④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干香薷一斤,白术七两。

上二味捣术下筛;浓煮香薷取汁,和术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极良。

夏取花、叶合用亦佳。

忌青鱼、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僧深集方》香薷术丸) 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

(《肘后方》) ⑥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

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

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

连进二服,很有效。

此方名香薷饮。

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⑦水肿: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

此方名香薷煎。

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米汤送下。

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⑧心烦胁痛。

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⑨鼻血不止。

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

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

又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

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

《本草》言治霍乱不可缺也。

②《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蒲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

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

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

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

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

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③《本草经疏》: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

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

④《本草汇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药。

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

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⑤《本经逢源》:香薷,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⑥《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散,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

又曰,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

⑦《本草正义》: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

《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饮冷伤其中阳,以致大气缭乱,上吐下泄,腹痛如绞。

香薷能通阳气,所以可治,然此特寒霍乱之轻者耳,如果肢厥脉伏,目陷面青,唇舌淡自如纸,则是真寒直中之阴症,非大剂姜、附、连、萸,不能挽救于什一者,亦非香薷轻清所能胜任。

散水肿者,水溢于肤表,本宜发表以开鬼门,且肺气开泄,清肃之令顺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畅,水肿自消。

香薷达表通阳,又能利水,故治肿甚捷,此与麻黄解表亦能消肿之理无二。

《别录》用一散字,则所以退肿之由,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导,其旨更显。

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者,亦指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而又能导水利湿,更与暑月湿热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谓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