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放下钱就走,不问多少钱,酒保也从来不数多少钱?

这种场景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古人总是在客栈吃饭,尤其是大侠。进去的时候一屁股坐了下来,拍了拍他们,“小二,两斤牛肉,一壶酒”,然后吃饭的时候能听到旁边的人传来一些消息,然后说“小二,结账!”说完,我也没问这顿饭多少钱就走了。出人意料的是,连小二也像放屁一样跑了过来,没数就把钱捡起来,随口说了一句:“客官保重!”

根据我对古装电视剧的理解,古人吃完饭不问多少钱就走,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他们视金钱如粪土。他们知道一顿饭不会花那么多钱,但还是要给。英雄走在江湖上,见义勇为,劫富济贫,是常有的事。自己的钱被抢或者很多行走江湖的人都不缺钱,真的缺钱就不出来了。所以,他们不看重金钱,而是广交朋友,环游世界。所以,他们不在乎这个钱。

第二,紧急情况或剧情需要多少钱问也没用,只能留在桌上,因为一两古银可以换1,000铜币。据说清朝一个普通人的工资只有两两,也就是说店里不可能有那么多铜钱给你一两银子。再说古人这样做可能会有紧急情况离开,反正够饭钱了。

酒保不算,因为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这顿饭远没有这么多钱,都是多给的,因为古代还有一种碎银,一顿饭基本都是几个碎银解决的,剩下一整块银自然更开心,也没什么可数的。

以上都是基于电视剧情推测,接下来说点实际的。事实上,白银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货币。一开始也是银锭,也有面值,基本都是五两。后来有了碎银,碎银的样子和现在的一块五两一模一样。按照当时的价格,据统计,一两银子可以买377斤大米,一亩地的价格只有八两银子。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般人是不会拿这么多钱出来的。

于是人们开始将银锭掰成碎片,解决了白银面值过大,难以兑换的问题。毕竟有些生意是小生意,没有那么多变化。有了碎银,就不一样了,他们能更好的买到等价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