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台,不仅可以欣赏到节目的精彩美景,还可以品尝到有故事的美食。
汉明帝永平五年,一个人去天台山采药。在采集草药的路上,他迷路了,遇到了两个仙女,他们成了不死的伙伴。这就是著名的“柳阮遇仙”的故事,所以天台山成为中国最早发生人神恋故事的地方。故事里仙女用来招待刘阮,其中一个就是黑米。
在天台上,每年四月初八,家家户户基本都吃黑米和芝麻酱,就像端午节吃粽子一样,这是一种习俗。传说正是在这一天,天牛落到了地上,人类才有了黄牛为他人辛勤劳作。人们采摘乌饭树(学名:南庄)的叶子,洗净捣碎取汁,糯米在汁中浸泡一天,再煮成糯米,最后用研钵捣碎。吃的时候撒上松花粉,蘸上红糖,甜甜的,爽滑爽口,软糯坚韧。过去,四月初八,台州所有的牛都放假一天,家家户户奖励黑米和芝麻,以示对人类忠实伙伴的尊重。不过现在黄牛少了,但是吃黑米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就像德清婆婆用“三茶”考验新女婿一样,“糊拉”是天台婆婆早年考验新媳妇手艺的一大利器。从糊胎夹具的制作技巧,温度的掌握,制作糊胎夹具的大小,成品的外观和味道,这些都是评判一个优秀新媳妇的标准。在天台,拉糊是最正宗的小吃之一,也是天台村民的普遍做法。“胡”又叫“胡拉陀”,写出来只是因为天台方言中的“陀”字读作“太”。其实有点类似于我们平时吃的煎饼皮,就是把小麦粉调成均匀的糊状,在锅里用手拉成圆形的煎饼,一次一个,方便快捷,再抹点油、葱、蒜,清香爽口。
在天台,有一些技术娴熟、技艺超群的“拉糊师傅”,他们混粉、试火、糊皮、起锅,一气呵成。而且做出来的拉糊酥脆,馅鲜香,色泽金黄,香脆可口。完成后,糊皮的手,拌粉的锅,剥皮的锅,都干干净净,不粘一滴面粉。
说起饺子皮,它是天台唯一最有特色的食物。每年清明、七月三十日、冬季至日、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皮作为节日食品,也是游览天台必尝的小吃。关于它的起源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活佛”济公在天台国寺出家时,看到每餐素食都有剩余,就想了一个减少浪费的办法。他把剩下的素菜用浆糊包好,拖着吃下一餐。其余的和尚尝了尝,味道不错。当时这种新的吃法很流行,济公就被提升为披着斗篷的和尚。
“饺子筒”的做法分为剥皮和馅两个步骤。饺子皮其实和“糊拖”的方法一样,只是在平锅上做,酸甜可口。饺子的馅料多达十几种,一般有肉片、猪肝、鸡蛋皮、鱼肉、豆腐片等。将百合、木耳、粉条、笋丝、菜梗按一定顺序分别卷在粘皮上。人们称之为“五虎抓羊”。
丸子糊麦饼又称丸子麦饼,是以小麦粉和精制肉类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调料制成的。它看起来像一个圆盘,金黄明亮,外软内嫩,极其美味。在屋顶粉食品类别中,除了饺子筒,肉丸还经常被用来招待贵宾。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在天台上求媳妇。有一天,女方突然来访,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临时来不及去逛街。这时,主人正好发现家里有一碗没吃的肉丸,于是急中生智,将其捣碎,做成麦饼。女方家吃得津津有味,对男方非常满意。从此以后,女方来找男方相亲,总是以丸子年糕桂圆茶招待。新娘婚后第四天会进厨房做肉丸糊麦饼,称为“团圆麦饼”,以示对公婆的孝顺,也表明自己的手段。肉丸和麦饼的吃法也很特别。不要用手吃,要用三筷子撕。相传天台县初,正是三国鼎立之时,百姓虽经战乱灾难,却敢怒不敢言,于是视麦饼为国,将筷子比作魏、蜀、吴,以谴责战争分裂国家,泄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