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艾灸解决肚脐烫伤?

1.艾灸时如果出现气泡,最常见的办法是先用酒精对大米进行消毒,然后用针在气泡表面扎几个小孔,把里面的水挤出来,再把艾灸挂在气泡上五分钟左右,再进行消毒,这样气泡就好了。其实泡沫是排毒的一种现象,不必过于惊慌。

2、皮肤水疱,小水疱可以自己吸收,大水疱,摘下来后一定要在这里杯状,让里面的病水尽量抽出来。然后轻轻艾灸,不要再用艾灸锅了,泡好了还可以继续用艾灸锅。如果泡在关节活动部位,重要的是等结痂后再灸,关节不容易愈合。

3.艾灸花出现后,可以这样处理:如果是小泡,可以自行吸收,大泡可以用无菌注射器引流,然后再涂烫伤膏,也可以用艾灰涂抹。但要避免接触起泡部位的水,以防感染。

艾灸注意事项

1,要专心耐心,施灸时注意注意力集中,施灸时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烫伤皮肤,浪费时间。此外,由于局部疼痛减轻,患者可能会被烫伤。如果艾灸不当,局部烧伤可能会起泡,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破了,注意防止感染,如果已经破了感染了要及时用消炎药。

2.要注意取穴的准确和姿势的舒适,根据处方找准位置和穴位,保证艾灸的效果。姿势一方面要符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舒适自然。

3、防火,现代人的衣服很多都是化纤、羽绒等质地,容易燃烧。所以在施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防火,尤其是用艾条灸的时候,防止艾条滚落。艾条灸完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塞入直径略大于艾条直径的瓶中,以方便熄灭,并检查艾条是否熄灭。

4.注意保暖防暑,因为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冬季注意保暖,夏季炎热要防暑,注意调节室内温度,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洁净。

5.如果允许家人相互施灸,要注意灸距的调整。对于皮肤不敏感者,可将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艾灸部位的两侧,感知艾灸部位的温度。这样,既不会灼伤皮肤,又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6.掌握艾灸的程序,如果穴位多而散,要按照先背部、先胸腹、先四肢、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艾灸要循序渐进,第一次施灸。注意刺激的量。先用少量,比如艾条,或者艾灸时间短一点,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从大剂量开始。

8、一般不要在饭前和饭后立即空腹施灸。

9、注意晕灸,虽然晕灸很少见,但一旦晕灸,头晕、目眩、恶心、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甚至昏厥。晕灸发生后,应立即停止施灸,让患者平卧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约10分钟)。

艾灸的作用

1,温经散寒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的功能,气的运动导致血的循环,气的停止导致血的停止。经脉血气的流行,完全是因为“气”的推动。“寒则气滞,热则气病”等各种原因,都可以影响血气的盛行,引发各种疾病。而温则滑,气寒则涩,也就是说气血运行具有温则散、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热了就好了,冷了就凝结了。”。所以凡是气血瘀滞,没有热的疾病,都可以用温气来治疗。《魂枢·刺真邪》篇说:“脉中血凝而止,佛可从火中取之。”《灵枢禁服》也说:“困者,因其脉血在中,血寒,宜灸之。”艾灸是其温热刺激的应用,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刺激,达到温经散寒,加强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所以艾灸可用于瘀血风寒引起的痹症、腹泻等症,效果非常显著。

2、疾病预防和保健

中国古代医生早就认识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未病先防”、“未病先治”的学术思想。艾灸不仅具有治疗作用,还具有防病保健的功能,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提及;为了预防狂犬病,要艾灸狗咬的三强处,也就是用狗伤的方法艾灸。《备千金要》云:“凡官游吴蜀,常需灸三两处。若暂不使疮,疖温疟气不伤人。”说明艾灸可以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艾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穴位艾灸能使人感到胃气充盈,杨琪充盈,精血充盈,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使疾病和邪气不易犯,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在现代,艾灸的防病保健功能已成为重要的保健方法之一。

3.调节亚健康

艾灸在现代主要用于调理亚健康。现代人的很多亚健康问题,如腰酸背痛、失眠健忘、颈肩酸痛、妇女因宫寒月经不调等,都可以通过艾灸轻松缓解。这是一种纯天然的调理方法,没有副作用。暖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阴阳平衡,为身体补充阳气和能量,祛除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