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在柳州有美丽的风景,古老的习俗和著名的食物。

第一个旅游景点: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的城阳于风桥;

柳州名人:

一代文豪柳宗元

留侯公园里有留侯庙和留侯墓,它们是柳州人为了纪念1000多年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柳宗元而建造的。

柳宗元(773-819)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刘合东。由于他在柳州刺史任上的卓越功绩,他死在了这里,而世人也称他为刘柳州。少年时,他勤奋学习,天赋异禀。他的文章变得非常有名。在永贞元(公元805年),他加入了以王为首的变法派。他被提升为外交部长,负责礼仪和其他政务。改革措施包括打击宦官专权和藩镇骄横,革除贪官污吏,废除一些苛捐杂税。但是这场改革腐败政治的斗争被保守势力扼杀了。改革派领导人王

文叔被杀,王来被逼死,柳宗元、诗人刘禹锡等八位革新人物分别被贬为边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被贬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十年。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寄托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抨击了愚昧落后的思想和社会现象。有《贵州的驴》等讽刺社会黑暗、劝世的寓言,有《捕蛇者》等歌颂劳动人民、揭露暴政的传记,有《永州八记》等细腻描绘当地山水和自然风光的诗歌,有《田家》等反映农民疾苦的诗歌,还有一些批判“天命”“君权神授”迷信思想的哲学论文。

815年,柳宗元调任柳州刺史。当他到达柳州时,他登上塔,俯瞰着奇妙而美丽的山川,想起他被贬的同事并感到中国难民处境艰难,他的心情沉重。他写了“登龙楼送漳州、冯婷、连州”的诗

此时的他体弱多病,来到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精神并不消沉。他吟诵了一首诗:“从现在开始,担心的不是同一件事,所以中国怎么能等待转瞬即逝的时间呢?”立志为柳州人民办实事,不让岁月蹉跎。他怀着深切的同情和亲切感,深入观察和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诗中作了生动的描写,如《龙城洞氓》:

县城在城南下与天津相连,衣服不同不可亲。

绿面包裹着盐属于洞穴客人,绿水煮米饭占了人群的便宜。

鹅毛是用蜡制成的,用来缝制山洞(吉,羊毛毡),鸡骨头则是用来供奉水神的。

我急求朝廷重译,我要投张辅作文一票。

山里人用竹叶包盐,用荷叶包米充饥,用鹅毛皮毛做衣服御寒;鸡骨占卜问年将吉凶,遇旱拜水神。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新奇。由于语言障碍,他产生了生活和学习语言的想法,以弥合与他们的差距。

在柳州的第二个月,柳宗元修复了孔庙,并在碑文中强烈表达了发展当地文化教育的愿望。他很有知识,并启发人们阅读和写作,柳州的文化氛围大大开放。今天湖南的学者经常不远万里到柳州拜他为师。在提高人民文化知识的同时,他还应该改革阻碍生产的落后习俗。当时,柳州仍有迷信巫术的陋习。当他生病时,他要求巫师宰杀大大小小的动物来祭祀上帝。如果他生病了,他认为上帝不会让他活着,所以他绝食并等待死亡。由于死亡率高,牛少,农田少,柳宗元用佛教的禁杀观和医学知识来教化他们。还有一个坏习惯:穷人借高利贷,当他们到期无法偿还时,他们将永远成为奴隶。柳宗元制定了一个规则:因债务而成为奴婢的人,如果能偿还债务就可以赎回,不能偿还的人可以根据劳动时间支付报酬。如果付款被债务抵消,奴婢的身份将被取消。这减轻了许多受压迫和被奴役人民的痛苦。广西北部和东北部各州以他为榜样,在一年内解放了数千名负债累累的奴婢。在《儿童区传》中,柳宗元热情赞扬了11岁的柳州壮族牧童区贴,勇敢地打败了两个使用暴力逮捕自己并将其出售为奴隶的强盗,深刻揭露了当地抢劫和出售奴婢的丑恶社会现象。

柳宗元非常重视在柳州植树。他亲自在城西北种植了两百棵柑橘树,并写下了“在柳州城西北角种植柑橘树”的诗:

我亲手种了200株黄干,春天整个城市都长出了新叶。

方同初可怜帝王树,没有向荆州奴莉姆学习。

当你开花并闻到雪的味道时,你多大了?

如果你教等待森林的一天,你会像老人一样好吃。

他说,种植橙子不像吴栋丹阳省长恒力那样,只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而是为了当地的公共利益。也是为了欣赏屈原这样的橘树坚定不移的性格。在《植柳剧作》的标题中,他幽默地写道:“柳州柳刺史,植柳河畔”。在江南岸,我们还组织人力种植了3万根竹竿,开辟了数百块菜地,耕种了几英亩土地。

当时居民迷信鬼神,不敢破土挖井,只能去河边取水。河岸又陡又难走,又刮风又下雨,更是苦不堪言。柳宗元用公款招人挖井,既解决了用水困难,又破除了迷信陋习。发生旱灾时,根据朝廷的规定,他还去大龙潭祈雨。这并不意味着提倡迷信,而只是履行一个地方总督的职责。然而,这种将干旱引发的社会矛盾引向“天意”的做法并不值得采取。

经过几年的努力,柳州市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增加了,城市街道翻新了,新房子盖起来了,到处都增加了新的渡船,池塘花园干净整洁,猪、牛、鸡和鸭都长膘了。与柳宗元刚到柳州时的混乱局面相比,当时到处都是小偷,他们捆绑强者,杀死老人并哭泣,人们的生活要稳定得多。

柳宗元热爱柳州人民和柳州的自然风光。他游览了柳江和附近的山峰,写了一本具有地理和游记特色的《柳州山水游记》。他写了关于峨嵋山、自驾鹤山、平山、大龙潭山等。他登上了马鞍山和李玉峰,并对咸宜岩等名胜作了生动而详细的描述。他还在城南门外的柳江边修建了一座适合观赏的东阁,将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了环境优美的风景区。他将自己的焦虑融入对柳州奇特景观的描写中,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如《在浩初与主人看山送友进京》:

海上的鹰巢就像一把锋利的剑,在秋天无处不在地切割着人类的悲伤。

怎么能让这具身体变成千千百万,分散到各个首脑家里去看看呢!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人们遵从他的意愿,将他的精神支柱停放在他出生时热爱的罗池旁。他是一个诚实的官员。他去世后,孤儿寡母生活艰难,丧葬费由生前好友筹集。他的精神支点被运回长安万年县。柳州人在原灵枢修建了他的陵墓,并在罗池旁边修建了罗池庙(现名留侯庙)以纪念他。宋代,柳宗元被追封为侯;元代,他被追封为昭陵公,并由柳州道长主持重建庙。庙里保存的柳宗元石像已有700年了。

尽管柳宗元关心民生和改革腐败政治的抱负未能实现,但他意志坚强,一生都在奋斗。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以卓越的才华和巨大的努力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柳州八仙

(编者按:柳州历史上有很多名人。由于篇幅有限,仅列举柳州八贤作简要介绍。)

柳州八贤是明代柳州学术、文学、军事、政治领域的一批有影响的人物,他们为柳州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周琦,字廷禧,成化年间的一位学者。他知识渊博,敢于直言不讳。当他在南京担任外交部长时,他写了一封信批评当前政治的缺点,并受到人们的赞扬。作品有《东溪日坛》《儒家正片》等。

戴勤(1493 —— 1524),他的字亮了。刑部大夫管智是“刑部十四才子”之一。他才思敏捷,擅长诗文,著有《鹿苑集》和《玉溪存稿》。他个性直率,因为他坚持说服皇帝纠正他的错误,他受了重伤,死于天安门广场午门前的权杖下。玉峰山脚下有他的坟墓。

金绵学,字朱福。嘉靖进士为官清廉,敢于揭露权贵流弊。奸臣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被嫉妒陷害,愤而辞官回家。后来,朝廷为了表彰他的清廉,在龙城(今刘鑫街西端)为他建了一座“廉贤”牌楼。

许,字季甫。嘉靖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由于揭露了严嵩的党羽,他被处以权杖并被贬官。他在云南学习政治时,亲自讲课,非常有名。在南京任职期间,他不想与严世蕃同流合污,因此请假回国。

张喜安(1502 —— 1568),字子一,号鹤楼。他因弹劾严嵩的专制而受刑。当他正在接受惩罚时,他仍然向周围被打晕的同伴打电话:“醒醒,醒醒!君子死了也要保持正气和正直,不要可怜他!”后官至左刑部侍郎。他与阎珪斗争的故事被写进了传奇歌剧《冯明集》。他的作品有《鹤楼集》和《天真之子》,大龙潭有他的石刻。今天,刘冬东乡油榨村后面的张喜安墓是柳州最大、最完整的明孝陵。(张喜安墓:在柳州市郊区刘冬镇油榨村的蜈蚣岭,埋葬着曾因与叛徒严嵩的令人敬畏的斗争而被称为明朝八贤之一的张喜安的遗体。张喜安墓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是柳州历史上等级最高的墓葬之一。从底部斜坡到墓地,海拔为35米,从一级墓到墓地,慎到长90米,宽30米。一级墓和二级墓的慎到两侧有石狮、石羊、石虎、石马和翁仲(一个石人),第三个墓址上有一对石龟。在右边的石龟上,有一个2米高的“黄明皇家祭祀纪念碑”,在墓室的两侧还有另一对石龟。该墓高近2米,直径6米。它由石头制成,顶部呈球形。墓碑题:“张公墓,鹤楼,明朝侍郎,杜槎御史大夫验。”张喜安的陵墓被多次挖掘,陵墓基座和各种石雕构件已经破碎和失踪。近年来,经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修缮,被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佘莉,佘绵雪的次子。他曾任兵部左侍郎。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万历皇帝派兵支援朝鲜,中朝军队并肩作战,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佘礼作为监军参加了战争,得到了朝廷的重赏。

“柳州八贤”中有两广知府澍和入黔巡抚龙等。

开发台湾的名臣杨。

清朝咸丰年间的《噶尔玛兰堂志》中有“重新定义噶尔玛兰全图”,明确向后人昭示了噶尔玛兰瓜分新疆、建立新疆的历史大幕拉开。正是这位诗人和发展卡玛兰的著名官员杨艳丽亲手慢慢拉开了历史的帷幕。在台湾省噶玛兰(今宜兰)的发展史上,我们不能不提到这个人。杨艳丽的木制雕像仍然供奉在宜兰市赵颖宫。

杨艳丽(1747-1813),字清半棱,取名吴双。晚年平反昭雪,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进贡。他的毕生事业与台湾省的历史息息相关。自乾隆五十一年升任台湾同知以来,他先后三次担任台湾省知府,并在此期间升任或贬任台湾和彭州的警备司令部、噶玛兰的法官等多种职务,横跨乾隆和嘉庆两个朝代,任期较长。在噶玛兰(今宜兰)的发展史上,杨艳丽树立了一座历史丰碑。

噶玛兰就是今天台湾省东北部的宜兰。东临大海,三面环山。兰阳河流入大海,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杨澜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清廷虽然拥有台湾省,但没有对东部和东北部的领土设立正式政府,也没有积极开发台湾省,任由其自由发展。嘉庆元年,福建漳浦人吴沙率领来自张泉和广东的三名移民开垦了漳河西北部。嘉庆十一年,阿里什·刘帆·潘先文开发西南地区。在筹备成立凯蓝之前。卡尔马兰地区的人口已经增加到60,000多人。人事纠纷越来越多,政局复杂。原住民和客家人之间,以及张泉人和广东人之间经常发生争执甚至打架。反清势力也盘踞在这里。乾隆五十二年,杨北上该地时发现问题错综复杂,于是开始了从建议到实施噶玛兰入关、吏治不治的长期不懈努力。

杨李婷向皇帝和总督当面提出了他的发展意见,并没有错过任何机会使这种情况发生。下至亲自以台湾省知府、空衔候补知府设立委员会委员等身份多次在其处考察、调查民情、设计章程、绘制地图等等。他撰写了《台湾省噶玛兰山开放略论》,详细记述了乾隆、嘉庆年间噶玛兰山开发经营的历程和曲折。收入领域的问题已经拖延了很多年,因为各级官员大多无知和腐败,认为卡玛兰只是一个弹丸之地,并不重视它。再加上当地的重重阻力,开发卡玛兰的进程一拖再拖。杨艳丽愤怒地说:“严重避免它,不遗余力地吸引怨恨,并指责日本人聚集,这是可怕的。”然而,杨艳丽没有改变他最初的雄心壮志,忍受着屈辱。“尽己所能,尽己所能回报大众,自责。”嘉庆十六年(1811),随着噶玛兰堂的建立,杨艳丽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并因此树立了一座世人敬仰的永恒纪念碑。当地士绅和民众称其为“开兰名臣”,并在他出生时为他立了一座卢伟牌,在他去世后为他建了一座杨公庙。这是中国人“有德为民”的传统。《噶玛兰堂志》、《宜兰县志》、《台湾省通史》、《台湾省百大名人传》等。都是杨艳丽的传记。20世纪50年代,宜兰文学委员会还专门编辑了《开兰名臣杨艳丽》一书作为纪念。

杨艳丽的作品和诗歌在他去世前出版了9集。道光十六年(1836),杨之子杨托友人林重新编辑成《石慧书屋诗话》10卷和《日本志》1卷,于乾隆五十五年初出版,道光十七年再版。台湾省后山噶玛兰节选1,还有其他奏折、随笔、碑文等。

杨艳丽对家乡龙城的感情极其深厚。他的家在西来寺前面,叫东园。园内有“知识回归书屋”和“持有书屋”,园内种植花草,池上叠山。杨艳丽的绰号“吴双”,即源于他自己在花园里种植的武术,这表明了他对家乡的感情。杨艳丽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离开柳州后,离开柳州长达27年,仅在嘉庆九年(1804)春离开过一次。直到去世,他还写了一首诗《人至,问东园近况,感之》:“群道高百尺,主恩久矣。”静态传输的性质,以层韩,老龙林包围了大量。竹在新泥中疏而密,花在雨中瘦而肥。这颗心早已像一只忙着筑巢的燕子,很难轻盈地上下飞翔。”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杨艳丽想回到家乡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