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活化石?玩笑
1,大熊猫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灭绝的大熊猫只能在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深山老林中找到。目前,世界大熊猫总数仅在1000只以下,数量还在减少。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猫被归类为哺乳动物食肉动物,但它们的饮食习惯高度专业化,它们变成了以竹子为食的素食者。大熊猫的主食是竹子,也爱喝水。大部分大熊猫的家都位于小溪和流水附近,所以它们可以在附近喝到淡水。大熊猫性情温和,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或其他动物。大熊猫的视力极不发达。
2.中华鲟
又名鳜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是一种软骨硬皮鱼,身体呈纺锤形,口鼻部呈犁形,口鼻尖,略向上倾斜。嘴排成一排,前面有短须。眼睛很小,眼睛后面的头部两侧有一个月牙形的喷孔,全身覆盖着五行棱形骨板。
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古鱼不多。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生物进化的痕迹,因此被称为水生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最大个体可达400-500公斤。通常,中华鲟栖息在北至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在海洋中生活9-18年后,当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它们成群迁徙到长江,到达长江上游的四川宜宾和金沙江下游进行繁殖。
鲎
马蹄蟹(后印)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上古生代的泥盆纪,那时恐龙还没有崛起,原始鱼类刚刚出来。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发现与5亿年前鲎之后灭绝的三叶虫有关。也有人称之为马蹄蟹,但与螃蟹无关,与蝎子、蜘蛛有关。鲎是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有3属4种,分布于美洲和亚洲的部分海岸。它们分布在中国长江口以南、南海沿岸和广西沿岸。随着时间的推移,马蹄蟹这种当代动物要么进化了,要么灭绝了,但只有马蹄蟹在4亿多年前问世后还保留着它原始而古老的样子,所以马蹄蟹被称为“活化石”。
鲎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头部和胸部,然后是分节的腹部,然后下面有一根又长又尖的尾刺。它的头部和胸部侧面有一对复眼,每只眼睛由几只小眼睛组成。发现鲎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即能使物体的图像更清晰。这一原理已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因此,这种数亿年来不为人知的古老动物,成为现代仿生学中一颗引人注目的“明星”。还有一双感受紫外线的单眼。它们还有一对钳子,叫做螯,专门用来捕食蠕虫和软体动物。它们可以仰面游泳,但一般喜欢钻进泥里,在里面爬行。马蹄蟹长得不快。它们需要被剥皮16次,达到成熟需要9到12年。人类一直视马蹄蟹为食物,其肉、生殖腺、卵均可食用。但它们的血液中含铜太多,吃多了就会中毒。鲎血可用作医疗试剂。
马蹄蟹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血液呈蓝色。这种蓝血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由细菌感染引起;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它可用于监测毒素污染。
春夏马蹄蟹繁殖季节,一旦结婚,雌雄难舍,肥胖的雌蟹往往跟着瘦弱的丈夫蹒跚而行。这时候我钓到了一只马蹄蟹,提起来就是一对,所以马蹄蟹享有“海底鸳鸯”的美誉。
4.鸭嘴兽
鸭嘴兽是鸭嘴兽科的卵生哺乳动物。嘴扁平凸出,形似鸭嘴,覆有动物毛发,故名。五个脚趾上有蹼足。像鸟一样,它像哺乳动物一样产卵并哺育幼仔,但母亲没有乳头,只有一个分泌乳腺的小洞。幼仔舔着母亲腹部湿毛上的乳汁。鸭嘴兽可以潜泳,通常在沼泽或河流的岸边筑巢,洞穴在水下敞开。喂食时,潜入水底,用嘴在淤泥中探索贝类、蠕虫和甲壳类动物。发现于澳大利亚南部和塔斯马尼亚,生活在半水半陆的环境中。由于澳大利亚在大约2亿年前与其他大陆分离,孤立在南半球的海洋中,自然条件简单,动物进化缓慢,鸭嘴兽是一种具有古老低级特征的动物,成为澳大利亚特有的珍稀动物。这对研究动物进化和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鸭嘴兽是现存的古老哺乳动物。虽然它不是哺乳动物的祖先,但它在动物进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鸭嘴兽体表有毛,用乳汁喂养后代,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鸭嘴兽通过产卵来繁殖,就像爬行动物一样。因此可以视为哺乳动物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之一,被称为动物界的活化石。
5 .鹦鹉螺
鹦鹉螺,古老的头足类动物(图)
2006年3月28日阅读次数:1317次。
鹦鹉螺身体对称,背部有钙质外壳,类似冠螺、螺等腹足类动物,可以完全保护身体。壳很大,直径20厘米,口长8厘米左右。但不是从左向右卷曲,而是沿着一个平面从背部向腹部卷曲,略呈螺旋状,没有螺顶。贝壳的颜色也很漂亮,外表光滑,灰白色或黄褐色,有15-30条橙红色、褐红色或棕黄色的波浪状条纹。银白色的珍珠质非常厚,里面有极其美丽的珍珠光泽。这真是一件自然的艺术品..
鹦鹉螺的肚脐不是开着就是闭着。从贝壳的中心到贝壳的口部,贝壳被一系列的弧形横膈膜分割成许多壳腔,数量随着鹦鹉螺的成长而增加。最后一间贝壳房体积最大,身体住在里面,所以叫“客厅”。还有30多个其他的空壳房,都很小,可以储存空气,被称为“空气室”。每个隔膜的中心有一个小孔,壳腔由一系列管道连接。空气腔内空气的调节可以使其漂浮在海水中,这与乌贼的“海螵蛸”非常相似。根据最新的研究,鹦鹉螺通过弦管的局部渗透,将壳室内的液体缓慢排出,使身体重量减轻而漂浮,然后周围的压力将海水压回壳室内,使身体重量增加而下沉,就像一艘小型潜艇。
鹦鹉螺分布范围狭窄,只生活在热带海洋。主要分布在东至萨摩亚、西至加里曼丹岛、北至菲律宾群岛的伦亚因湾、南至澳大利亚悉尼之间的西南太平洋海域。在中国,仅在台湾省、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发现了随波漂流的空壳,但没有采集到活体。
鹦鹉螺是现存最古老最低的头足类动物。头足类在古生代志留纪地层中尤为繁盛,超过3500种。它们都有不同形状的外壳,但大多数已经灭绝。迄今仅存鹦鹉螺、大鳞鹦鹉螺、大鳞鹦鹉螺三种,被称为“活化石”,是研究动物进化、古生态学、古气候学的重要材料。因此,鹦鹉螺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38 12月12日,在东伦敦海港的一艘渔船上,一位在当地博物馆工作的年轻女孩拉蒂迈(Latimai)正在仔细挑选海洋标本。突然,她的眼睛亮了,上个世纪最传奇的海洋探险故事之一开始了。
让拉蒂默小姐兴奋的是一条全身散发着引人注目的蓝光的怪鱼。与所有现存的鱼类不同,这种鱼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其肉质肢状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拉蒂默把鱼带回博物馆鉴定,但没人知道,博物馆的客座鱼类学家史密斯博士恰好在休假。南非平安夜的天气又热又潮湿,鱼身上美丽的蓝色开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这条长约1.5米的怪鱼,成了棘手的问题。镇上只有停尸房和食品冰柜有足够容纳这条大鱼的制冷设备。拉蒂默的求助被委婉地拒绝了,于是他找了一点福尔马林,用报纸包起来,以延缓鱼的变质。
12天后,拉蒂默的信终于到了史密斯手里。通过拉蒂默的草图,史密斯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一种生活在远古时代的鱼类——空刺鱼,大约在6500万年前与恐龙一同灭绝,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也仅限于岩石上留下的片段记录。史密斯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立即给拉蒂默发了一份电报,请她好好保管这个标本。但是史密斯担心的最坏的情况已经发生了。蓝色的怪鱼已经变成了被剥光的标本,只剩下皮肤和内部的骨头,而内脏和组织则被当作垃圾丢进了印度洋。
拉蒂默小姐画的第一幅拉蒂默鱼素描。有了这张照片,史密斯断定这只空空如也的多刺鱼“复活了”。
这条鱼后来被命名为拉蒂迈鱼。空棘鱼“起死回生”的故事迅速在全世界引起波澜。英国《自然》杂志报道这一发现时,是以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的一句话开始的,“非洲总能发现新事物”。
第一条拉蒂迈鱼是在南非查朗纳河口外捕获的,当地水深约70米。为了找到第二条拉蒂迈鱼,史密斯夫妇花了14年,走遍了非洲东海岸的所有小渔村,到处悬赏。1952,另一种平安夜,拉蒂迈鱼终于重新出现在科摩罗。为了尽快得到这条鱼,史密斯甚至惊动了时任南非总理,动用了军用直升机,最后差点引起南非和法国的争端,因为科摩罗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之后,又有近200只在科摩罗水域被捕获。1997年,在距离科摩罗群岛半个地球之遥的印度尼西亚,拉蒂迈鱼再次被一名美国年轻人在蜜月旅行中发现,拉蒂迈鱼的地理分布成为新的待解之谜。
拉蒂默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
大约465,438+0-380百万年前,地球上最高的动物是在水中漫游的鱼类。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都是由这种鱼进化而来的。肉食性鱼类属于两个独立的长鳍鱼类亚类,形态各异,种类繁多。虽然fleshfin鱼与四足动物的起源有直接关系,但现存的种类非常有限。在发现拉蒂默之前,我们只知道生活在南半球的三种肺鱼,其他数据来自化石记录。空刺鱼是fleshfin鱼类中非常保守的一个分支,它们的体型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斯密可以根据一张草图认出拉蒂默是一条空空如也的多刺鱼,并称之为“活化石”的原因。
海洋中的活化石动物
自从海洋诞生以来,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成千上万种海洋动物。很多海洋动物因为地球环境的变化,或者陆地和海洋的变化,变成了“化石”。还有一类海洋动物,在古代海洋中出现过,后来消失了,很久都没有被发现。人们误以为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灭绝了,但后来被发现了。人们称这些动物为“活化石”动物。还有一种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存在于古老的海洋中,但时至今日变化不大,依然如故,所以人们也称这种动物为“活化石”。
比如节肢动物门的三叶虫,在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在海洋中繁衍了大约654.38+0.6亿年。从此,从古至今,再也没有在地球上发现过。它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已经灭绝的“化石”动物。
一朵属于棘皮动物的花状海百合在3.4亿年前的古海洋中摇曳,然后消失了。人们认为这种动物已经灭绝了。但在1873年发现了一个活体标本,之后又陆续被发现,所以海百合被称为“活化石”动物。
又如,丹麦海洋考察船“装甲虾”在哥斯达黎加3450米深处捕获了10种与古蜗牛或帽贝密切相关的动物,命名为“装甲虾亲帽贝”,又称“活化石动物”。调查船还在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大陆坡捕获了一种钩虾(节肢端足类),也是一种“活化石”动物。
还有一类动物,如腕足动物的古海豆芽,节肢动物门的中国鲎。它们在4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出来了,它们的外貌至今没有变化。人们也称它们为“活化石”动物。
脊椎动物方面,有一种硬骨鱼——枪鱼,生活在3亿多年前。人们认为它在几千万年前就灭绝了。但在1938年,在南非东南海岸,首次从150-400米的深海中钓到一条活鱼,立即在世界上引起轰动,随后在南非科摩罗群岛海域又有多条鱼被抓。
再比如,白垩纪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地球在恐龙的脚下震动。海里有7.6米长的节肢动物,空中有8.2米宽的翼龙。白垩纪末期,这些庞然大物相继灭绝。然而,以“海蛇”闻名的尼斯湖水怪却声称在20世纪70年代见过它的脸。它可能是恐龙的后代。
1976年4月,一艘日本渔船在新西兰海域305米深的网中捕获了一条2000公斤、9米长的动物。它的脖子长1.5米,尾巴长1.8米,有四个鳍状肢。动物的尸体随后被扔掉,但根据当时拍摄的照片和画作的轮廓,古生物学家认为,神秘动物的尸体可能是一种繁荣于1亿多年前的爬行动物——蛇颈龙。这说明这种“活化石”动物仍然生活在海洋深处。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深海世界,世界海洋中将会发现更多的“活化石”动物。
当然还有水杉,鸭嘴兽,袋鼠。你可以在百度知道上查一下他们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