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景颇、阿昌、德昂数据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在云南大部分地区。傣族人通常喜欢生活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傣族人口为1.26万人,绝大多数傣族人信仰佛教,并向南方传播[1]。国内科研资料表明,傣族与百步、百越的云南、越南有亲缘关系。傣族的祖先来自中国云南西南部的傣族聚居区,东南亚所有的傣族都来自这一地区。中国的傣族与缅甸的掸族(傣族)同属一个民族,老挝人是主体民族,泰国人是主体民族。总人口超过6000万。历史上,傣族以滇南、泰北、缅东为核心,建立了阿呆国——苗乡国。经过历史演变,这个国家已经不存在了,傣族人散居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的各个国家。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也有部分傣族和景颇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佤族自治州的芒马、方刚、耿马、澜沧等县。景颇族有两种方言,景颇语和扎瓦语,相互之间很难交流。景颇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音标——景颇语。景颇族有丰富而优美的口头文学,包括反映本民族起源和迁徙历史的长篇叙事诗、神话、故事、寓言、谚语和谜语。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包括橡胶、桐油、茶叶和咖啡。景颇族普遍信仰原始多神教,也有人信仰基督教。景颇族家庭习惯上仍然保留小儿子继承制,小儿子的地位高于大儿子。婚后大儿子另立门户,小儿子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主要由小儿子继承。景颇族人坦率好客,一直保持着“吃白米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去哪个村哪个家,都可以坐下来吃饭,不需要支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陌生人,主人都必须提供食物。一般认为,让客人挨饿是最不光彩的事。无论婚礼、喜庆聚会、探亲访友,景颇族总会提一个篮子,里面装着水酒、煮鸡蛋、汤圆,被百姓称为“礼篮”。主人收到礼品篮后,必须逐一向陪同的客人敬酒,最后自己喝完,并清点礼品,然后把篮子还给客人,以示礼品已全部收到。在许多地区,人们,无论男女老少,仍然分享他们的饭菜。不需要桌椅餐具。所有的饭菜都用芭蕉叶包着,吃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份。避免把叶子包起来。无论喝酒还是喝汤,都是当场切一根竹筒,筒口斜着切一刀,想用就用。景颇族闲时一日三餐,忙时一日两餐。主食是米饭,我喜欢干饭和竹筒饭。种植的蔬菜多为瓜类、豆类、青采摘、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肉类多为猪肉和鸡肉,渔猎在淡季进行,如狩猎野猪、麂、山羊、野牛、野鸡、鸟、鱼、蟹、螺等。景颇族多饮低度白酒,称水酒,成年男女偏爱烧酒。景颇族喝酒很讲究礼仪。熟人见面,互相敬酒。他们不喝,而是在喝酒前把酒倒回对方的酒瓶里。每个人喝完一杯酒,每个人喝一口后用手擦一下喝过的地方,然后传给别人。如果有老人在场,让老人先喝。典型的食物主要有:竹筒烤鱼、洒皮、红烧鳝、砂锅炖竹鼠。“目瑙纵歌”节是云南省德宏景颇族的群众性歌舞活动,也是景颇族祝愿吉祥幸福、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为“人人跳舞”。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持续2-3天。每逢“目瑙纵歌”节,仪式往往是从早到晚,甚至通宵狂欢。每次都是祭牛,然后分享牛肉,并伴有歌舞活动,参与者数千人,时间很长。此外,每年还会有两次对陈淼能上寺的祭祀。一到春天,祭祀更隆重,会宰杀牛、猪、鸡,庆祝丰收。景颇族也庆祝“吃新谷”节,在农历八月的龙年举行。当时新谷是炒熟煮成米,和老米一起煮,以示老米新米续。吃新饭的时候,要在地上撒一些食物和酒,给鬼吃,然后全家人就有饭吃了。阿昌族人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礼仪。客人回家午睡,主人要用好酒好茶招待,吃饭时要对桌有礼貌。如果客人很年轻,他可能会拒绝坐在旁边的座位或下面。敬酒倒茶时,不要粗鲁,要接受。阿昌族有劝客人吃饭的习俗,不管能不能喝,能不能喝茶,都怕客人不接受;劝吃的时候,不管饱不饱,都要伸出双手,一起端碗;双手迎接或起立敬礼被视为尊重。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劝饭表达感情甚至唱民谣才是迎客的真正原因。阿昌族解除婚姻誓约时,必须归还誓约的照片和头发。避免焚烧照片和头发,否则人在焚烧照片和头发后会得重病甚至发疯。阿昌族同姓,避婚。招老公有个习俗,上门的男人必须随女方姓改名。婚礼持续3天。婚礼中,新郎新娘走到桌前奉上糖茶,客人喝完后在杯中放几枚硬币。阿昌族青年男女的婚宴,要先请新娘的舅舅坐在头上,还要摆一盘拌猪脑的凉菜。酒席结束后,叔叔要给新娘一条4.5斤的后腿,带着猪尾巴,叫“洋肉”,表示新娘永远不要忘记娘家的恩情。阿昌族历史上就有抢婚逃婚的习俗。抢婚一般是由以下两个原因引起的:一是男女情深,女方父母不同意,只好同意男方抢婚,在既成事实后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订婚后,女孩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抢过来,逼女孩就范。逃离婚姻通常发生在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因此恋人们不得不双双逃离,以争取婚姻的自由。由于时代和观念的变化,上述习俗已基本消失。阿昌族按辈分顺序结婚。比如大儿子未婚,二儿子二女儿不能结婚,姐姐未婚,妹妹弟弟不能先于姐姐结婚。如果弟弟妹妹比姐姐先结婚,要举行“穿越仪式”,给姐姐一些钱,表示歉意和尊重。阿昌族男生结婚,要请两个敏捷利落的陪嫁郎帮忙撑伞。因为新郎要进姑娘家的时候,新娘寨子里的年轻姑娘们会从屋檐两边往他身上泼水。如果新郎淋湿了,会被人看不起。新郎不沾一滴水,连随行的郎都会骄傲。据说这把伞是保护新郎不受伤害的工具。很久以前,阿昌族有一个叫米拉的小妹妹。在她六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她靠哥哥生活。十六岁那年,两个哥哥分开了,她就和大哥住在一起。一天,外寨一个叫拉纳的家庭来向米拉的哥哥求婚。因为要嫁给米拉的年轻人通常被宠坏了,脾气也不好,甚至连花销都不会算。为了嫁给米拉,拉纳家族给了一笔非常丰厚的彩礼。两兄弟一想通了,除了嫁妆,还能剩下一些用处,就爽快地答应了。米拉看不上这个年轻人。她喜欢一个叫拉舍的年轻人。二重唱之后,两人交换了誓言,并商定了下次会面的日期。米拉的两个哥哥非常不愿意知道拉舍拐走了她的姐姐,知道拉舍家送去了所有的彩礼。两个嫂子嫉妒米拉找到了这么漂亮能干的小伙子,于是火上浇油,两兄弟想杀了腊戌。结婚那天,时间还早,拉舍来到了米拉的寨子。但是米拉的两个哥哥不让他进去,说:“拉舍晚上带人走,天黑了才能进屋。”好容易等到天黑,腊戌的伙伴放鞭炮,吹唢呐,兴高采烈地进了米拉家。拉舍高兴地带头,正要鞠躬。突然,几盆冷水从游廊两边倾泻而下,只见眼前两道白光一闪,腊蛇尖叫一声瘫倒在地。米拉听到这个消息后勒死了自己。后来,为了保护新郎的人身安全,人们在新郎到达新娘家门口时,会撑起一把伞为他遮风挡雨,这就叫:伞保护新郎是为了保护他的全身。所以,这把特殊的伞其实是阿昌新郎的护身符。德昂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自称大昂。又分为若麦、良麦、布蕾等分支,汉语统称为崩龙。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德昂族。分散在德宏州五县一镇及保山、临沧、思茅所辖县。泸西县的三合山和镇康县的龙军是德昂族聚居的地方。人口是12295 (1982)。使用德昂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系瓦德昂分支,讲三种方言,布莱语、若麦语和那昂语。没话说。“族源龙崩”的称谓,最早见于清代王昌的《缅甸集注》。汉晋时期的普人,隋唐时期的芒满、普子满、王耔满,是今天德昂族、佤族、布朗人的祖先。先后投降了汉晋和唐宋时期的南诏、大理国。元朝以后,他们的祖先成了戴土司的附庸。反帝反封建斗争19世纪初,德昂族人民反抗芒市傣族土司的压迫和统治,提出了“官不公,杀官以解不义”的口号。与傣族爆发大规模武装起义,持续数年。最后由于清政府和芒市汉族地主的支持,起义被镇压。近代以来,德昂族和景颇族人民为反对英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云南西部进行了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从缅甸入侵中国德宏地区。当时,占领区的德昂族人民加入了汉、傣族人民组织的2000多人的游击队,用青铜枪、长刀、弩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多次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德昂族各村寨组织自卫队抵抗国民党统治。解放军进入云南后,德昂族积极协助解放军歼灭逃跑的国民党军队,迎来了德昂族的解放。社会经济建国前,德昂族由傣族封建土司统治,首领多为世袭或由土司任免。酋长叫大岗(汉人称之为总帮头),相当于乡长,管辖几个村。各村有大吉岗一人(汉人称为岗长),其他头目如大普龙、大吉格等,协助大吉岗处理村内一切事务,并摊派敬酒的钱粮。德昂族,是由景颇山官直接管辖的(见景颇山官制),要缴纳一定的保安税、官工、官谷等。向山下官员,同时向国民党政府缴纳苛捐杂税。20世纪初,德昂族的家庭仍然保留着父系大家庭公社的特征:每个大家庭由几个三至四代有血缘关系的小家庭组成,住在一个长房里,过着集体劳动和消费的生活。随后,由于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个体经济的发展,外国商品货币的冲击,高利贷、雇工和实物地租的出现,大家庭逐渐解体,个体小家庭建立起来。文化习俗德昂族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女生在择偶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最终还是要征得父母同意。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嫁妆。如果夫妻不同意,男方要求离婚,只要出几斤米和几元钱,请村领导祭祀圣树,就可以通知女方回娘家。如果女方提出离婚,她应该赔偿男方的嫁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变化。德昂族有丰富多彩的刺绣和雕刻艺术,包括揭露反动统治者罪恶和赞美劳动人民爱情的童话和民间传说。比如反映男女爱情悲剧的《芦笙的旋律》、《救命者的旋律》,都很感人。乐器受附近傣族、景颇族、佤族的影响,也使用锣和象脚鼓。管弦乐器有葫芦丝、笛子、小三弦、小四弦。木鼓是一种独特的短鼓,头宽脚窄。舞蹈有木鼓伴奏,称为木鼓舞。不同分支的女性,衣着不同,可以通过裙子上横条纹的颜色来识别。他们穿上开衫,用包子把头包起来,戴上银器和彩色玻璃珠,束腰绑腿。那人穿着黑布圆领,大脸,黑或白的头。青少年喜欢戴大耳环和银项圈。有两种房子:竹楼和土楼。竹楼又叫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坝区附近的村庄,大多住在土木结构的茅屋里,牲畜的房子,堆柴火,摆脚。节日有泼水节、闭节、开节、摆姿势、烧白柴等,大多是宗教性的。
望采纳